刑法学教义(总论)
¥
31.49
4.0折
¥
79
九品
仅1件
作者林亚刚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9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亚刚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7
-
版次
1
-
ISBN
9787301243152
-
定价
7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76页
-
字数
900千字
- 【内容简介】
-
《刑法学教义(总论)》共分为四编:刑法序说、犯罪构成论、犯罪形态论和刑罚论,并没有完全采用传统的主编教科书式的样本和体例,突出“刑法有爱”的刑法人文理念。首先,考虑到国外成熟的刑法理论在我国传统平面犯罪构成理论中难有合适的位置,本书在改良传统“犯罪构成四要件”的基础上,将犯罪构成形式上的构成要件要素分解为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两部分;将实质上影响到犯罪构成以及责任判断的内容,以对违法性阻却和责任阻却、减轻的内容予以研究,最终形成实质判断要素与形式构成要素相统一的结构。其次,正是从消极否定犯罪,即阻却犯罪成立的意义上说,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可抗力,以及理论上探讨的其他阻却违法的事由,形成阻却具体客观行为可罚违法性的考察;刑法规定的精神障碍、意外事件,以及理论上探讨的认识错误、期待可能性等,形成阻却或者减轻责任的考察。
- 【作者简介】
-
林亚刚,男,法学博士,1952年11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新疆大学客座教授、武汉市公安局法律顾问等。已出版《犯罪过失研究》《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论》等专著,参与撰写《刑法学》《特别刑法罪刑论》《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等著作、教科书,并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2010年曾荣获“武汉大学第五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奖。
- 【目录】
-
第一编刑法序说
第一章刑法概述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渊源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渊源
三、刑法的类型和表述
四、刑法的功能
五、刑法规范的不足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界定
二、罪刑法定原则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节近代刑法与刑罚的近代合理化
一、近代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发展
第四节刑法的解释
一、刑法解释的必要性
二、刑法解释的分类
第五节刑法的用语
一、立法规定的用语
二、学理上个别用语
第二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二、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规定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刑法时间效力的概念
二、刑法的生效和失效
三、刑法的溯及力
第二编犯罪构成论
第三章犯罪及其要件
第一节犯罪的概念
一、犯罪观与犯罪概念
二、犯罪的概念
三、犯罪的分类
第二节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概说
二、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的概念
三、犯罪构成的结构和类型
四、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
五、犯罪构成的体系
第四章构成客观必备要件
第一节客体
一、客体的概念和意义
二、客体的分类
三、直接客体理解和把握
第二节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二、犯罪对象在犯罪构成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节危害行为
一、行为的学说
二、我国刑法中的行为分类
三、危害行为
四、危害行为的形式
五、不纯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来源的范围
六、作为犯与不作为犯在刑法中的规定
七、“持有”的法律属性
八、危害行为与思想的界限
第四节犯罪主体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
二、自然人主体
三、单位主体
第五节危害结果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及种类
二、危害结果的地位与意义
第六节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概说
二、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的学说
三、我国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第七节时间、地点和方法
一、时间
二、地点
三、方法
第五章构成主观必备要件
第一节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和划分
第二节罪过
一、罪过界定及其要素
二、罪过的认定
第三节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学说
二、犯罪故意的概念
三、犯罪故意的心理结构
四、犯罪故意的法定类型
五、刑法理论上犯罪故意的其他分类
六、犯罪故意的认定
第四节过失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二、犯罪过失的构造
三、注意义务
四、注意能力
五、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的关系
六、过失的法定类型
七、过失的理论分类
八、允许的危险和危险的分配
九、信赖原则在过失犯罪中的应用
十、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第五节动机与目的
一、犯罪目的
二、犯罪动机
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第六章违法阻却事由
第一节违法阻却事由概述
一、违法阻却事由的概念
二、违法阻却事由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概念
二、一般正当防卫
三、特殊防卫
四、警察正当防卫
第三节紧急避险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二、紧急避险的条件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四、避险失败的责任
第四节其他违法阻却事由
一、不可抗力
二、义务冲突
三、被害人承诺
四、推定承诺
五、法令行为
六、正当业务行为
七、自救行为
八、自损行为
九、劳资争议
第七章责任阻却和减轻事由
第一节责任阻却和减轻事由概述
一、责任阻却和减轻事由的概念
二、责任的本质
三、责任原则与责任阻却与减轻
第二节年龄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和意义
二、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规定
三、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的范围
第三节精神障碍及重要生理功能缺陷
一、精神障碍的概念
二、精神障碍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
三、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重要生理功能缺陷
第四节认识错误
一、刑法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及存在的范围
二、法律认识错误
三、事实认识错误
第五节期待可能性
一、期待可能性的意义
二、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三、意外事件
四、不可非难的社会行为
第六节原因自由行为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意义
二、醉酒人的责任能力
第三编犯罪形态论
第八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故意犯罪的犯罪形态
一、概述
二、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
第二节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标准的考察
二、既遂犯的形式
第三节犯罪预备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二、预备行为的形式
三、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
四、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第四节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
二、犯罪未遂的特征
三、犯罪未遂形态的种类
四、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第五节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
二、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中止的类型
三、犯罪中止的特征
四、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第九章共同犯罪
第一节共同犯罪概述
一、犯罪的参与体系
二、共同犯罪成立的学说
三、我国刑法理论有关共同犯罪的观点
第二节正犯与共犯
一、正犯与共同正犯
二、正犯与狭义共犯
第三节狭义共犯
一、共犯处罚根据
二、狭义共犯的法律属性
第四节共同正犯中的争议
一、共谋的共同正犯
二、继承共同正犯
三、片面共犯
四、间接正犯
五、亲手犯
六、对向犯
七、过失共同正犯
第五节基于我国立法共同犯罪的分析
一、共同犯罪的条件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六节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参与者及其刑事责任
一、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参与者的分类标准
二、共同犯罪参与者的刑事责任
第七节共犯与身份
一、主犯犯罪性质说的争议
二、不真正身份犯与共犯的定罪处罚
三、无身份者能否为真正身份犯的共同正犯
第八节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及共同犯罪关系的脱离
一、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
二、共同犯罪关系的脱离
第十章罪数形态
第一节罪数形态概述
一、罪数区分的意义和区分标准
二、罪数的种类
第二节实质的一罪
一、想象竞合犯
二、继续犯
三、结果加重犯
第三节法定的一罪
一、集合犯
二、结合犯
第四节处断的一罪
一、连续犯
二、牵连犯
三、吸收犯
第四编刑罚论
第十一章刑罚及其裁量
第一节刑罚理论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目的
第二节刑罚种类
一、主刑
二、附加刑
三、非刑罚处理方法
第三节刑罚适用原则
一、量刑的原则
二、量刑情节
第四节累犯
一、累犯的概念和分类
二、一般累犯及成立条件
三、特别累犯及成立条件
四、累犯的刑事责任
第五节自首与立功
一、自首的概念和类型
二、自首与坦白的关系
三、立功
第六节数罪并罚
一、数罪并罚概述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三、不同情况下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
四、数罪并罚的其他问题
第七节缓刑
一、缓刑的概念
二、一般缓刑
三、战时缓刑
第十二章刑罚执行制度
第一节刑罚执行概述
一、刑罚执行的概念
二、刑罚执行的原则
第二节刑罚的执行
一、死刑的执行
二、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执行
三、拘役、管制刑的执行
四、财产刑的执行
五、剥夺政治权利刑的执行
第三节减刑
一、减刑的概念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
三、减刑的程序和减刑后的刑期计算
第四节假释
一、假释的概念
二、假释适用的条件
三、假释的程序、考验和撤销
第十三章刑罚的消灭
第一节刑罚消灭概述
一、刑罚消灭的概念
二、刑罚消灭原因
第二节时效
一、时效概述
二、追诉时效
第三节赦免
一、赦免的概念和种类
二、我国赦免制度的特点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