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武术与社区发展:一个北侗“功夫村庄”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
54.57
8.0折
¥
68
九品
仅1件
作者张忠杰 龙宇晓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1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A18
上书时间2024-1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张忠杰 龙宇晓
-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1
-
版次
1
-
ISBN
9787507763423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内容简介】
-
在当代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间传统武术如何被“重新发现” 并被“赋能” 和“附值”而转型成为现代性建构的文化支撑资源和构成要素, 或者说成为社区发展的文化资本是国内外学界多年来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专门就这一问题开展田野调查研究的深度个案研究著作还十分少见。本书的民族志研究成果似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该书也是国内学术界早运用拉图尔“ 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来分析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
基于作者团队多次前往我国侗族北部方言区一个“功夫村庄” 开展的田野调查。本书首先试图对这个典型习武侗寨里的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及其社会文化语境进行民族志“ 深描”, 并放置到更大的社会经济变迁脉络中来考察其在当代遭遇的传承困境和转型发展的多方努力。在本书的主干部分,作者发挥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擅长过程研究的优势, 论述了甘溪侗寨民间武术在乡村扶贫发展的大背景中成为重要的杠杆资源———文化资本的过程,而通过描述其中的“行动者网络” 来揭示这一难言成败的过程如何成为可能、武术又何以作为, 则是全书为核心的内容。 在后的结论章节里, 作者借用哈贝马斯“生活世界” 的概念来对甘溪个案进行延伸性的比较分析,指出这里的武术传承和社区发展“行动者网络” 并非孤立的族群文化之岛,而早已是全球变迁巨链中的一部分。 正是由于“ 全球化” “ 国
家化” “民族化” 和“在地化” 这四大维度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得以造就了甘溪这个山地民族社区“生活世界” 里的一系列精彩跃动和文化多维呈现。
在当代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民间传统武术如何被“重新发现”(rediscovered),并被“赋能”(empowered)和“附值”(value-added)而转型成为现代性建构的文化支撑资源和构成要素,或者说成为社区发展的文化资本,是国内外学界多年来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专门就这一问题开展田野调查研究的深度个案研究著作还十分少见,本书的民族志研究成果似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该书也是国内学术界早运用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和哈贝马斯“生活世界”(lebenswelt)理论来分析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
基于作者团队多次前往我国侗族北部方言区一个“功夫村庄”里开展的长时段田野调查,本书首先试图对这个典型习武侗寨里的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及其社会文化语境进行民族志“深描”,并放置到更大的社会经济变迁脉络中来考察其在当代遭遇的传承困境和转型发展的多方努力。在本书的主干部分,作者发挥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擅长于过程研究的优势,论述了甘溪侗寨民间武术在乡村扶贫发展的大背景中成为重要的杠杆资源——文化资本的过程;而通过描述其中的“行动者网络”来揭示这一难言成败的过程如何成为可能、武术又何以作为,则是全书为核心的内容。在后的结论章节里,作者借用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概念来对甘溪个案进行延伸性的比较分析,指出这里的武术传承和社区发展“行动者网络”并非孤立的族群文化之岛,而早已就是全球变迁巨链中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全球化”“国家化”“民族化”和“在地化”这四大维度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得以造就了甘溪这个山地民族社区“生活世界”里的一系列精彩跃动和文化多维呈现。
- 【作者简介】
-
张忠杰,汉族,曾历任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副教授及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等职,现为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生、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兼贵州山地研究院山地体育文明研究所所长。中国武术五段,2011年获广东省传统武术套路锦标赛南派拳术和南派长器械二等奖。研究方向:体育人类学、武术历史与文化、武术史料学。主持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中国少数民族武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获贵州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出版有《侗族武术文化传承之道:两个“侗拳之乡”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学苑出版社2021年版)等多部学术专著。
龙宇晓,侗族,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美国伊利伊诺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外著名学府接受过民族史、民族学、语言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科班训练,曾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美国UCLA加州人口研究中心信息部主任、加拿大温莎大学莱迪图书馆研究馆员、美国康科迪亚大学“富布莱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贵州大学教授暨中国本土知识与文化产权研究所所长、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山地民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贵州师范学院中国山地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海内外学术职务,现为复旦大学复旦-哈佛医学人类学合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山地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有《择取生命的符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等多部学术著作。
- 【目录】
-
绪 论………………………………………………………………………… 1
章 天柱甘溪侗寨: 藏在大山里的“功夫村庄” ………………… 8
节 战乱逃难的家族……………………………………………… 9
第二节 生存法则的需要…………………………………………… 14
一、迁徙的艰辛………………………………………………… 15
二、英雄的传说………………………………………………… 17
三、动乱的年代………………………………………………… 20
四、资源的争夺………………………………………………… 22
五、纠纷的处理………………………………………………… 25
第三节 理性交往的民俗…………………………………………… 31
一、“玩龙” 中的权力…………………………………………… 31
二、闲暇中的文化……………………………………………… 37
第二章 六姓拳术: “功夫村庄” ………………………………… 42
节 六姓拳术的“一” 和“多” ……………………………… 42
一、“一” 中见“多” …………………………………………… 43
二、“多” 中显“一” …………………………………………… 62
第二节 六家拳术的“练” 与“打” ……………………………… 69
一、六家拳术的“练” ………………………………………… 70
二、六家武术的“打” ………………………………………… 82
第三节 六家拳术的“征” 与“伦” ……………………………… 92
一、六家拳术的“征” ………………………………………… 93
二、六家拳术的“伦” ………………………………………… 106
第三章 巨变中的失落: 武术传承与村寨发展的双重困境………… 132
节 离开村落与自卑心境……………………………………… 133
一、村民们的现代性之路……………………………………… 134
二、社群生活世界的变迁……………………………………… 135
第二节 缺乏动力的传承…………………………………………… 137
一、生活与理性的博弈………………………………………… 138
二、实用与艺术的较量………………………………………… 142
三、自觉与兴趣的选择………………………………………… 147
第四章 转型的新契机: 建设发展中的武术价值再发现…………… 151
节 精英们的觉醒……………………………………………… 151
第二节 国家化的扶贫……………………………………………… 155
一、美丽乡村建设……………………………………………… 156
二、扶贫中的抉择……………………………………………… 158
第三节 复兴前的协商……………………………………………… 160
一、交往的“生活世界” ……………………………………… 161
二、文化价值再“发现” ……………………………………… 167
第五章 “功夫村庄” 再造: 文化资本利用的行动者网络………… 172
节 行动中的寨门与食堂……………………………………… 174
一、寨门中的能动……………………………………………… 174
二、文明中的食堂……………………………………………… 187
第二节 习武群体兴趣的生活化…………………………………… 196
一、扶贫项目的倾斜…………………………………………… 196
二、“功夫食堂” 的经营……………………………………… 198
三、校园传承的梦想与实践…………………………………… 200
四、旅游建构的利益…………………………………………… 206
第三节 产业中的“功夫” 品牌…………………………………… 209
2
民间武术与社区发展
一、“功夫菊” 的前世今生…………………………………… 210
二、功夫场馆的再发明………………………………………… 215
三、驿站的侠客体验…………………………………………… 227
四、灯与路的文化性…………………………………………… 233
五、水井的地方感情…………………………………………… 237
第四节 内外联通中的动员………………………………………… 241
一、武星的符号在场…………………………………………… 242
二、新闻媒体的传播…………………………………………… 243
第五节 “功夫村庄” 行动者网络的构建………………………… 251
一、网络的雏形………………………………………………… 251
二、网络的演化………………………………………………… 252
三、网络的定型………………………………………………… 254
四、网络的稳固………………………………………………… 256
第六章 “生活世界” 之链: 武术传承与社区发展的四大维度…… 258
节 全球化的维度……………………………………………… 261
一、新闻媒介下的“文化融杂” ……………………………… 262
二、“功夫村庄” 中的多元文化……………………………… 266
第二节 国家化的维度……………………………………………… 270
一、“功夫村庄” 建设的“国家在场” ……………………… 271
二、“功夫村庄” 的国家化“出场” ………………………… 278
第三节 在地化的维度……………………………………………… 282
一、土地与古迹中的地方依恋………………………………… 283
二、“功夫村庄” 品牌中的地方感…………………………… 286
第四节 民族化的维度……………………………………………… 289
一、交流互摄中的技术动作民族化…………………………… 289
二、现代冲击下搏击元素的民族化…………………………… 290
三、“功夫村庄” 武术符号的民族化………………………… 292
参考文献…………………………………………………………………… 295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