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
¥
33.17
九品
仅1件
作者伍静 著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6
上书时间2024-10-3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伍静 著
-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1
-
版次
1
-
ISBN
9787209055253
-
定价
2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8页
-
字数
170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根据作者伍静的博士论文编写而成的。
《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史与反思》主要讲述:宏观地来看,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潘学都属于舶来品,起初都是从美国引入),不仅美国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且,更为根本的是,其新闻——传播的学科制度也在中国得到某种程度的复制和搬用。对于前者,即知识层面,我们历来不乏关注(尽管有些僵化和滞后),而对于后者,即制度层面,我们尚不能说有敦锐的感知。也许是因为在既有的制度中浸润日久,我们早已习焉不察地接受了某些外在的制度设计,而绝少有人意识到这貌似客观化的安排也许未必是历史发展的常态。
- 【目录】
-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
第二节 关键概念
一、学科
二、学科制度
三、建制史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二、国内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 传播学在美国的早期建制化历程
第一节 新闻学院的“准备”:新闻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社会科学化”的拓展
一、1870年代~1920年代末:职业取向的新闻学研究兴起
二、1930年代~1940年代中期:社会科学研究对新闻学领域的侵蚀
三、1940年代中期~1960年代:新闻学研究向大众传播学研究全面转型
第二节 作为行为科学的传播研究的酝酿和兴起:私人基金会、管理型学者与社会政治思潮的历史交汇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拉扎斯菲尔德、教育广播与新型研究建制的开创
二、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马歇尔、拉斯韦尔、二战与传播研究主导范式的形成
三、福特基金会、贝雷尔森与作为行为科学的传播研究的兴起
第三节 施拉姆式传播学在新闻学院的建制化
一、因缘际会:新闻院系并非是传播学生长的天然沃土
二、爱国斗士: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在二战和冷战中的形成
三、跻身名门:四大奠基人、信息论与学科合法性的建构
四、顺水推舟:从布莱耶的新闻教育到施拉姆的传播学教育
第四节 被掩盖的诸种建制可能性
一、芝加哥大学短暂的传播学建制
二、社会学为何“抛弃”了传播研究
三、舆论研究与传播研究的同路与歧路
第三章 传播学在中国的早期建制化历程
第一节 内在知识的演化:传统新闻学的理论拓展及其与传播学知识的衔接
一、从“工具”到“媒介”——新闻学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3),传播学话语对极左政治宣传的冲击
二、从“消息”到“信息”——新闻学恢复确立时期(1983~1986)对新闻本质的探寻及其与传播学话语的勾连
三、从“传统新闻学”到“中国式新闻传播学”——新闻学丰富发展时期(1986~1989)对大众传播学的洋为中用
第二节 外在制度的设计:美国传播学建制化模式与主导范式在我国的移植
一、新闻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与传播学的擦肩而过:社会学在院系调整后的整体停滞
二、传播学进入“外国新闻事业”的视野:“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流派”
三、传播学独立“学科”意识的萌发:对美国学科建制模式的模仿
四、“施拉姆学派”的引入:学科建构的霸权过程
五、“传播学即宣传学”:社会对传播学的接受与阐释
第三节 传播学初步实现建制化: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例
一、早期传播学选修课的开设
二、传播学硕士生的招收与研究队伍的初步养成
三、国际交流的兴起与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机构的成立
第四章 对照与反思
第一节 中美传播学建制化的不同路径
第二节 对建制化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