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总论(第四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刑法总论(第四版)()

59.99 7.7折 78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光权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8

版次4

装帧平装

货号A3

上书时间2024-10-28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周光权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8
  • 版次 4
  • ISBN 9787300295350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520页
  • 字数 851千字
  • 丛书 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的基本立场是,犯罪是违反行为规范进而造成法益侵害的行为。本书依次论述了刑法基本原则、犯罪成立理论、未遂论、正犯与共犯、犯罪竞合论以及刑罚论等问题,全面展示了现代刑法学的基本原理。
本书的特色在于:(1)按照阶层的犯罪论体系,讨论犯罪成立的主观、客观要件和犯罪排除事由,实现体系上的创新,在“体系的思考”上迈出了关键步伐。(2)反思现行的刑法学研究方法,对于刑法总论的关键问题都提出了独到、深入的见解,在建构“精巧的刑法解释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在“体系的思考”中凸现“问题的思考”。(3)重视社会发展和刑法制度变迁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强调刑罚积极的一般预防功能,促进公众认同与刑法制度之间的互动。(4)提倡学派论争,对刑法诸问题的解释与作者一直坚持的刑法客观主义立场保持紧密关联,尤其是结合现代刑法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对客观归责、事实认识错误、过失犯、未遂犯、不能犯、义务犯等进行了全面阐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刑法学立场和方法的一贯性。第四版序
【作者简介】
周光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与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等。出版《刑法客观主义与方法论》(第2卷)、《刑法学习定律》、《刑法公开课》(第1卷)、《刑法公开课》(第2卷)等专著13部;合著、主编、参编刑法学著作3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4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
【目录】
第一编 导 论   
第一章 刑法学基本范畴    3  
第一节 犯 罪    3
        一、犯罪的概念    3
        二、犯罪的本质    6
        三、犯罪的分类    8  
第二节 刑 罚    10
        一、刑罚的概念    10
        二、刑罚权    10
        三、刑罚功能    11
        四、刑罚和保安处分的关系    12  
第三节 刑 法    12
        一、刑法的概念    12
        二、刑法的演变    13
        三、刑法的性质    20
        四、刑法的任务    22
        五、刑法的社会功能    22  
第四节 刑法学    23
        一、刑法学思维的独特性    23
        二、刑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    24
        三、刑法学研究方法    24  
第二章 刑法学派之争    27  
第一节 刑法客观主义    28
        一、刑法客观主义的代表人物    28
        二、刑法客观主义的基本理念    29  
第二节 刑法主观主义    30
        一、刑法主观主义的代表人物    30
        二、刑法主观主义的基本观念    31  
第三节 刑法理论对立的意义    33
        一、误解的澄清    33
        二、刑法理论论争的关键点    33
        三、刑法理论论争的意义    34
第四节 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提倡    34
        一、行为无价值二元论的基本立场    35
        二、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在德日的不同命运    36
        三、行为无价值二元论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38  
第三章 刑法基本原则    40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40
        一、发展历程    40
        二、思想渊源    43
        三、基本内容    43
        四、罪刑法定原则对立法者的约束    48
        五、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    48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    56
        一、观念基础    56
        二、立法体现    57
        三、司法适用    58  
第三节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59
        一、含义    59
        二、适用    60  
第四章 刑法适用范围    63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63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    63
        二、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    63
        三、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特殊问题    65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66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66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66
        三、刑法的溯及力    67   
第二编 犯罪论   
第五章 犯罪论体系    73  
第一节 犯罪论体系的比较    73
        一、大陆法系的阶层式犯罪论体系    73
        二、英美法系的双层次犯罪论体系    78
        三、苏联、中国的平面式构成要件论    79
        四、导致犯罪论差异的内在原因    80  
第二节 阶层犯罪论的合理性    82
        一、体系思考的含义与意义    82
        二、只有阶层论才能实现司法上的体系性思考    84
        三、阶层论能够为防止错案提供实体法上的支撑    86 
第三节 阶层论的司法运用    87
        一、阶层论的应有逻辑    87
        二、实务上如何运用阶层论    88  
第六章 犯罪客观构成要件    92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92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    92
        二、国外的构成要件概念    92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机能    93
        四、犯罪客观要件的要素    94  
第二节 主 体    94
        一、身份    94
        二、单位    95  
第三节 构成要件行为    99
        一、行为概念的机能    99
        二、关于行为的一般理论    100
        三、构成要件行为(实行行为)的概念    102
        四、构成要件行为的类型    103
        五、构成要件行为的方式    103  
第四节 不作为    103
        一、(不纯正)不作为犯概说    103
        二、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105
        三、作为义务的来源    106  
第五节 结 果    117
        一、结果的概念    117
        二、结果的地位    117
        三、结果的种类    118  
第六节 因果关系说与客观归责论    119
        一、因果关系说    119
        二、客观归责论    128  
第七章 犯罪主观构成要件    141  
第一节 犯罪主观构成要件概述    141
        一、关于主观构成要件要素(违法要素)的理论对立    141
        二、承认主观构成要件要素(违法要素)的理由    143
        三、违法故意和责任故意的差别    150
        四、承认主观构成要件要素与坚持客观违法性论    151  
第二节 犯罪故意    152
        一、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152
        二、故意的分类    153
        三、关于间接故意的若干问题    154
第三节 犯罪过失    160
        一、过失论的历史    160
        二、客观归责与过失论    165
        三、过失的种类    171
        四、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    172  
第四节 事实认识错误    174
        一、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174
        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183  
第五节 犯罪主观要件的其他问题    184
        一、无罪过事件    184
        二、动机与目的    185  
第八章 犯罪排除事由Ⅰ:违法排除事由    186  
第一节 犯罪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186
        一、违法性论的比较    186
        二、区分构成要件和违法性的理由    186
        三、犯罪客观要件与违法排除要件    189  
第二节 违法性的一般理论    190
        一、行为无价值论和结果无价值论    190
        二、客观的违法性论与主观的违法性论    193
        三、违法性与法秩序统一性原理    196  
第三节 违法排除事由的一般理论    199
        一、违法排除的一般根据    199
        二、违法排除事由的分类    200  
第四节 正当防卫    200
        一、概说    200
        二、成立条件    204
        三、特殊防卫    218  
第五节 紧急避险    225
        一、紧急避险概述    225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225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228  
第六节 其他违法排除要件    228
        一、执行职务行为    228
        二、被害人承诺    229
        三、推定的被害人承诺    234
        四、义务冲突    235
        五、自救行为    236  
第九章 犯罪排除事由Ⅱ:责任阻却事由    237  
第一节 责任概述    237
        一、责任的概念    237 
        二、责任的意义    240
        三、犯罪主观要件与责任排除要件    241  
第二节 责任能力    241
        一、责任能力概说    241
        二、责任年龄    241
        三、精神障碍    244
        四、原因自由行为    245  
第三节 违法性认识    247
        一、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及其问题    247
        二、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主要理论    248
        三、违法性认识作为责任要素的进一步讨论    250
        四、违法性认识错误    254  
第四节 期待可能性    256
        一、期待可能性的概念    256
        二、判断标准    258
        三、体系性位置    258 
 第十章 客观处罚条件    260  
第一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260
        一、客观处罚条件的概念    260
        二、客观处罚条件和事实的处罚排除事由    260
        三、我国刑法学关于客观处罚条件概念的相关争论    261  
第二节 客观处罚条件的性质    263
        一、国外的争论    263
        二、我国学者的主张    265  
第三节 客观附加条件    266
        一、客观附加条件的含义    266
        二、客观附加条件的性质:违法要素说    267
        三、客观附加条件的范围    269
        四、客观附加条件的理解    270  
第四节 客观处罚条件    272
        一、客观处罚条件的存在根据    272
        二、我国刑法中客观处罚条件规定的理解和适用    274  
第十一章 犯罪特殊形态Ⅰ:未完成形态    278  
第一节 未完成形态概说    278
        一、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    278
        二、未完成形态的范围    278  
第二节 犯罪预备形态    279
        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    279
        二、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    279      
三、犯罪预备的类型    280
        四、犯罪预备的认定    281
        五、犯罪预备的处罚    281  
第三节 犯罪未遂形态    282
        一、未遂犯的处罚根据    282
        二、犯罪未遂的特征    289
        三、偶然防卫与犯罪未遂    292
        四、犯罪未遂的处罚    298
        五、未遂犯与不能犯    298  
第四节 犯罪中止形态    310
        一、概念    310
        二、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    310
        三、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    313
        四、中止犯的处罚    324  
第十二章 犯罪特殊形态Ⅱ:正犯与共犯    327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说    328
        一、概念    328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    331
        三、正犯和共犯的区分    334  
第二节 正 犯    340
        一、正犯概说    340
        二、直接正犯    343
        三、间接正犯    343
        四、共同正犯    346  
第三节 狭义的共犯    356
        一、共犯的处罚根据    356
        二、共犯从属性    360
        三、教唆犯    363
        四、帮助犯    368  
第四节 共同犯罪人的处罚    373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    373
        二、主犯    374
        三、从犯    375
        四、胁从犯    376
        五、教唆犯    377  
第五节 共犯论的其他问题    378
        一、共犯的中止    378
        二、共犯与身份    380
        三、共犯与不作为    386
        四、共犯与错误    388 
第十三章 犯罪特殊形态Ⅲ:犯罪竞合    390  
第一节 犯罪竞合概说    391
        一、区分罪数的标准    391
        二、一行为    391
        三、多行为    394  
第二节 一行为的犯罪竞合    394
        一、形式竞合:法条竞合    394
        二、实质竞合:想象竞合犯    402  
第三节 多行为的犯罪竞合    405
        一、形式竞合:事前、事后行为    405
        二、实质竞合:数罪    406  
第四节 罪数论的实务问题    409
        一、主要偏差:人为地减少被告人的犯罪数    409
        二、纠偏路径    410  
第十四章 刑罚根据    415  
第一节 报应刑论    415
        一、报应刑的含义    415
        二、报应刑的实现    416  
第二节 目的刑论    418
        一、目的刑的含义    418
        二、目的刑论的实现    419  
第三节 积极的一般预防论    420
        一、积极的一般预防论的提出    420
        二、积极的一般预防论的意义    423  
第十五章 刑罚种类    426  
第一节 主 刑    426
        一、管制    426
        二、拘役    428
        三、有期徒刑    429
        四、无期徒刑    429
        五、死刑    430  
第二节 附加刑    434
        一、罚金    434
        二、剥夺政治权利    436
        三、没收财产    437
        四、驱逐出境    438  
第三节 非刑罚处罚措施    439
        一、非刑罚处罚措施的概念    439
        二、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种类    439       
第十六章 刑罚裁量    442  
第一节 量刑概述    442
        一、量刑的特征    442
        二、量刑的意义    443
        三、量刑情节及其适用    444  
第二节 量刑的基本原理    445
        一、量刑失衡现象值得关注    445
        二、目前量刑规范化改革的意义有限    446
        三、量刑的关键:区分责任刑和预防刑    447  
第三节 累 犯    451
        一、累犯的概念    451
        二、累犯的成立条件    451
        三、累犯的其他问题    452
        四、累犯的法律效果    453  
第四节 自 首    454
        一、自首的概念    454
        二、自首的种类及成立条件    454
        三、自首认定中的特殊问题    460
        四、自首犯的处罚    462  
第五节 坦 白    463
        一、坦白的概念    463
        二、坦白的认定    463
        三、坦白与自首的区别    463
        四、坦白的处罚    463  
第六节 立 功    464
        一、立功的概念和条件    464
        二、立功的表现形式    464
        三、职务犯罪的立功    465
        四、立功的法律效果    465  
第七节 数罪并罚    466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    466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    467
        三、数罪并罚的适用    468  
第十七章 刑罚执行    472  
第一节 刑罚执行概述    472
        一、刑罚执行的特征    472
        二、刑罚执行的内容    473  
第二节 缓 刑    474
        一、缓刑的概念和意义    474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    475 
        三、缓刑的考验期    475
        四、缓刑考察    476
        五、禁止令    476
        六、缓刑撤销    477  
第三节 减 刑    477
        一、减刑的概念    477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    477
        三、减刑的程序    480  
第四节 假 释    480
        一、假释的概念    480
        二、假释的条件    480
        三、假释考验    482
        四、假释撤销    482  
第十八章 刑罚消灭    484  
第一节 刑罚消灭概述    484
        一、刑罚消灭的概念    484
        二、刑罚消灭的特征    484  
第二节 时 效    485
        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    485
        二、时效制度的根据    485
        三、追诉时效的期限    486
        四、追诉时效的计算    487
        五、追诉时效的中断和延长    488  
第三节 赦 免    491
       一、赦免的概念和种类    491
       二、我国的特赦制度及其特点    49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