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生命之约:中国戏曲本体新论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16.14 3.5折 46.5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友峰 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17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友峰 著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3934735
  • 定价 46.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4页
  • 字数 39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戏曲是中国的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和中国哲学、中国美学滋养出一门具有东方血型的综合艺术。当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确立以来,何谓“戏曲”?“戏曲”何为?这样的追问就没有间断过。但遗憾的是回答这种追问的形式大都限于对中国戏曲流变的考察和对中国戏曲外在形态的描述,未能从根本上进入到中国戏曲的本体内容,更未能形成一种理论化的表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戏曲其自身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文化重负所致,另一方面是由戏曲从业人员多偏重于艺术实践所致,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体现为人文观念的保守和僵化。这种人文观念的保守和僵化不仅直接阻碍了戏曲研究过程中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视角的运用和融入,阻碍了新研究领域的拓展,狭隘了戏曲研究者的学术视野。”针对这一现状,友峰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戏曲本体的认识,力图使中国戏曲的本体研究真正成为对戏曲本质、本源的追问。
友峰的论著《中国戏曲本体新论》,其“新”我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选题新。系统的戏曲本体论研究,在戏曲理论领域确实是较为罕见的,因而,该论著选题具有当代特色和较大的理论难度。它从一般史论和艺术形态研究的层面上升到哲学观和美学观的高度,对戏曲本体及其存在根据和本质做出全面的理论概括和学理分析。文中从“戏曲原型”的分析入手,论证了戏曲具有的“成人游戏”和“宗教仪礼”的双重本质,进而就戏曲存在的双重性、历史性、当下性和社会性展开了逐层分析,并从生存论的视角把戏曲存在与人的生命存在相关联,始终把握着“戏曲是人的艺术”这一命题,把对戏曲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的探讨,与此在主体的生命存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论著在充满灵性的书写中弥漫着强烈的思辨色彩。
其次,立意新。该论著从一般本体论的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戏曲最基本的问题,这在传统戏曲研究中实不多见,立意较富新意。整部论著旨在解释中国戏曲的存在根据和意义、中国戏曲的终极价值、中国戏曲的时空形态和审美构成、中国戏曲中的生命意义和民族意识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论及中国戏曲的物质存在形态和观念存在形态时,力图运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戏曲的不同阐释,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使人耳目一新。不仅如此,论著还对中国戏曲如何帮助人们克服现实苦难的方法、戏曲艺术为何晚熟、戏曲的教化功能等问题,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解释和观点。这些解释和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戏曲、自觉掌握中国戏曲的审美属性,是很有启发性的,也可以说是这部纯理论性的专著很现实的当下意义。
再其次,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使用的理论工具较新。在本论著中,作者不仅运用传统的古典哲学和古典美学理论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合理的论证,而且对表现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生命哲学、符号学、哲学解释学等现当代理论成果,也能熟练地把握和运用,并巧妙自如地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相互转换、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较具逻辑力度的理性构架。如在论及“戏曲审美欣赏的三种精神类型”时,本书借鉴和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齐格蒙·鲍曼的理论成果,并与戏曲的审美形态紧密结合,提出了“观光者”、“流浪者”和“安居者”等戏曲审美的三种精神类型,深刻地揭示了三种审美精神类型的区别和各自的存在状态,读后使人颇受启发。又如,在论及戏曲与民意识的关系时,本书融合了英国左派史学家艾里克·霍布斯鲍姆和民族主义学者埃里·凯杜里的观点,在齐格蒙·鲍曼提出的“想象共同体”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提出了“文化共同体”这一民族概念,并进一步阐述了作为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的戏曲,在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认同感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读后均使人深受启发,对戏曲存在的社会价值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如是的例子在本书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这部论著尽管可能还有一些值得斟酌的地方,但它对于中国戏曲的研究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它填补了中国戏曲本体论研究的空白,拓展了中国戏曲研究的新视域,提供了研究中国戏曲的新思路。
【作者简介】
陈友峰,博士,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戏曲学院学报《戏曲艺术》编辑部主任。1969年出生于安徽省毫州市,2000年师从戏曲史论家周育德先生攻读硕士学位,而后考入南开大学,师从彭修银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戏剧美学。在全国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导论戏曲:永远的诱惑永远的谜
第一章戏曲本体的现代阐释
第一节古代戏曲本体意识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何谓“戏曲”?
第三节戏曲之为“存在"
第四节戏曲外在形式的固化和主体精神的消蚀

第二章戏曲艺术与人之生命存在
第一节戏曲——“人”的艺术
第二节戏曲:一个真诚而庄严的“骗局”
第三节戏曲:对现实苦难征服的艺术
第四节戏曲:人发现自我和展现自我的艺术

第三章戏曲艺术的审美生成及其审美形态
第一节戏曲审美意识的生成
第二节思维模式与文化心理结构对戏曲审美形态的影响
第三节戏曲内部审美机制对戏曲审美形态的影响
第四节戏曲审美欣赏的三种精神类型

第四章戏曲艺术与民族意识
第一节戏曲:华夏民族的精神仪式
第二节戏曲审美精神与民族意识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想象与权利:戏曲对民族意识的“教化”功能
第四节夕阳下的沉迷:对曲的“守成”与“突围”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