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修订本)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修订本)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777777.61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蒋承勇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6-07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蒋承勇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5
  • 版次 1
  • ISBN 9787500485551
  • 定价 33.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0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研究的新成果。作者吸取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系统科学等新观念、新方法,重新阐释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特征和现代意义,指出了它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以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又从文艺美学、文化哲学的高度对其作思辨性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为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的研究以及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文学观念与方法。本书适合于文学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使用。
【作者简介】
蒋承勇,男,文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出版专著7部,出版译著1部,主编教材6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外国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文艺研究》、
【目录】
序言

导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性

  一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我们

  二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

  三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与人性之真实状况

第一章 现代文化基因的原始积累与“批判”的双重超越

 第一节 上帝不是在一夜间死去的

 第二节 司汤达:自由的困惑

  一 人身自由的追求

  二 心灵自由的追求

  三 自由的困惑

 第三节 托尔斯泰:堂吉诃德与西西福斯的融合

  一他曾经是一个浮士德

  二 “阿尔扎玛斯的恐怖”

  三 寻找新的上帝

 第四节 巴尔扎克: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

  一 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悖谬

  二 对“恶”的崇拜与恐惧

  三 “无尽挽歌”为谁唱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定位的困惑

  一 人是“虫”?

  二 人是“兽”?

  三 人是“上帝”?

  四 在“困惑”的背后

 第六节 福楼拜:跋涉于沙漠中的骆驼

  一 “幸福是一个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叫你付上一船的不幸”

  二 “我要的是无限里的美丽,我寻见的只是怀疑”

  三 “我有一个非常过分的欲望,可是我从来没有给它们一个满足”

  四 “我已安心做一辈子苦工,不再想望什么报酬”

 第七节 左拉:“人”的神话的陨落

  一 “新人”形象的凸现

  二 把人还原为生物

  三 西方文化链条上的一环

 余论

第二章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

 第一节 审美心理机制与创作风格

 第二节 司汤达:人的激情心理的描绘者

  一 司汤达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注重人物心路历程的描述

  三 披露人物的深层心理

  四 把注意力集中在性格“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五 几点启示

 第三节 托尔斯泰:人的精神心理的描绘者

  一 托尔斯泰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揭示社会表象背后人的精神一心理状态

  三 物景描写的心灵化

  四 展示意识流动的无序状态

 第四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心灵之谜的破译者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疏离态

  三 人物自我意识的双向悖逆

  四 不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对照与象征性

 第五节 巴尔扎克:史无前例的“物本主义”者

  一 巴尔扎克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环境:物质性与有序性

  三 人物:淹没在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 细节:“物本意识”指导下的精确性与细致性

 第六节 狄更斯:想象与虚构中的外部世界

  一 狄更斯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故事性与娱乐性中的社会批判性

  三 人物性格的“外壳化”

  四 渗透着激情的物景描写

 第七节 福楼拜: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

  一 福楼拜的审美心理机制

  二 社会风俗画与现代神话

  三 客观的呈示与冷峻的叙述

  四 故事性的消解与散文化文体

 余论

第三章 心理原型的外化与反映的变形

 第一节 心理原型与现实的重构

 第二节 司汤达的心理原型与反抗者群像

  一 人物性格的深层构架

  二 人物性格构架与作家心理原型的静态描述

  三 人物性格构架与作家心理原型的动态描述

  四 生活场景与作家心理原型

  五 司汤达小说的“变形”与现实主义传统

 第三节 巴尔扎克的心理原型与金钱时代的心灵世界

  一 巴尔扎克小说艺术世界的两个层面

  二 投射在人物身上的对金钱的渴望与焦灼

  三 发掘了金钱时代的社会群体心理

 第四节 狄更斯的心理原型与小说的童话模式

  一 狄更斯的心理原型

  二 飘浮在“真空”中的童话式人物

  三 由悲到喜、善恶有报的童话式结构

  四 超现实逻辑与童话式的神奇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原型与畸形的世界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原型

  二 世界:“涅瓦河幻影式”的怪诞与恐怖

  三 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阴郁与绝望

  四 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痛苦与扭曲

 第六节 托尔斯泰的心理原型与探索者群像

  一 托尔斯泰的心理原型

  二 男性形象与作家心理原型

  三 女性形象与作家心理原型

  四 “爱”的母题与作家心理原型

 余论

第四章 于连性格系统论

 第一节 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与于连性格的多元多层次结构

  一 于连性格系统中的单一性元素

  二 于连性格系统中的两重性元素

  三 于连性格系统的多元多层次结构

  四 于连性格系统的整体功能

 第二节 从系统的自组织原理看于连性格的自在性与自主性

  一 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理解的误区

  二 于连性格系统的初始状态的形成

  三 于连性格系统的自组织功能

  四 结论

 第三节 于连性格系统的审美透视

  一 不同期待视野中于连形象的丰富多样性

  二 小说文本的“接受指标”对阅读的制约

  三 作者在于连性格系统中的主体投入

 余论

第五章 文本的个案解读

 第一节 《红与黑》:展现“激情”与“力”之美

 第二节 《高老头》:“挽歌”一曲为谁唱?

 第三节 《双城记》:“没有美德的恐怖”与“没有恐怖的美德”

 第四节 《简爱》:人格尊严是爱的前提

 第五节 《德伯家的苔丝》:“纯洁的女人”与爱的“宿命”

 第六节 《罪与罚》:“超人”、“凡人”抑或“罪人”

 第七节 《安娜卡列尼娜》:自然人性与平庸环境的冲突

 第八节 《玩偶之家》:“我要学做一个人!”

 第九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叛离

结语

附录一 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性与反映生活的不同取向——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认识

附录二 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阐释

后记

修订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