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传播视域下的影视艺术批评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认知传播视域下的影视艺术批评

正版现货,品相完整,套书只发一本,多版面书籍只对书名

23.99 4.0折 60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一辰 著;战迪;张君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6-06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一辰 著;战迪;张君
  • 出版社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12
  • 版次 1
  • ISBN 9787504382177
  • 定价 60.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276页
【作者简介】
战迪,1981年生,吉林长春人,文学博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青年教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先后在吉林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电视媒体工作。理论成果曾获政府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理论奖一等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理论奖二等奖、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研究方向:视听传播、影视文化批评。先后主持深圳大学、深圳市、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社科项目、第59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多层次科研项目。在《现代传播》《文艺争鸣》《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编辑之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张君,1984年出生,山西省临猗人。供职于《编辑之友》杂志社总编室,发表专业学术论文《阎锡山统治区的山西期刊业研究》《毛晋汲古阁的出版业》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出版史研究”,独立承担阎锡山统治区的山西期刊业史料搜集整理研究。

刘一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研究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有:大众传播、影视文化传播、跨文化研究等。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认知传播与影视艺术批评

第一节 认知传播概说

  一、认知传播的内涵与外延

  二、“后电视”时代的传播研究领域

第二节 影视艺术批评概说

  一、影视艺术批评的学理界定

  二、影视艺术批评对认知传播的理论应用

第三节 认知传播与影视艺术批评的跨界融合

  一、范式转型与批评领域的开拓

  二、批评路径与方法的迁移

 

第二章 认知传播与创作主体意义赋予机制批评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角色身份认知

  一、“角色”涵义的社会学与心理学认知

  二、创作主体的文化身份

  三、创作主体的产业角色身份

  四、创作主体的代际流变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控制论与导向性认知

  一、创作主体的重构性把关

  二、主体制度观念的导向性

第三节 从主体意识的张扬到主体间性的建构

  一、古典主义——精英价值观的坚守与捍卫

  二、现代主义——个体指涉的时代印记

  三、后现代主义——艺术与生活的同根同源

 

第三章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影视艺术受众批评

第一节 具身认知——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

  一、具身认知的概念与思潮兴起

  二、具身认知的特性

  三、影视艺术批评的具身认知面向:从身心二元论到身心一体论

第二节 受众批评的具身认知取向

  一、受众的认知无意识

  二、受众认知的具身性

  三、大众认知的情境性

第三节 具身认知视域下影视艺术的受众询唤机制

  一、电影询唤——影像表达与青年认知心理的迷失

  二、电视询唤——仪式感的重建与情感共同体的凝聚

 

第四章 “大脑即银幕”

     ——影视艺术批评与神经影像观的确立

第一节 神经科学与影像创造机制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现状

  二、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艺术创造力分析

  三、认知神经科学与影视艺术批评的联姻

第二节 影视艺术批评的“感触/触感转向”

  一、“触感学派”的理论支持

  二、电影现象学的兴起与影视艺术研究的触感转向

  三、数字美学的成熟与影视艺术研究的触感转向

第三节 形象修辞与视觉批评整体观

  一、视觉中心主义的认知转向

  二、形象的修辞及其影像艺术观建构

  三、视觉批评整体观:意义的内爆与隐秘的欲望

 

第五章 隐喻、象征、神话

    ——符号认知与影视艺术批评

第一节 当代影视艺术的符号学批评观

  一、符号学的发展谱系与认知传播的符号观

  二、认知传播对符号学理念的借鉴

  三、影视艺术认知批评对符号学的借用与延展

第二节 隐喻、象征:社会思潮的镜像想象

  一、隐喻、象征诸说

  二、影视艺术中的意象世界

  三、春晚主持人的审美流变与文化意象认知

第三节 神话面向与影视艺术意蕴的挖掘

  一、神话面向与影视符号深意

  二、神话意义的挖掘及其语境意识的强化

第四节 “新阐释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符号化认知

  一、从“阐释时代”到“新阐释时代”的话语方式转型

  二、“新阐释时代”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自觉意识的科学构建

 

第六章 多维视角下的影视艺术社会心理认知

第一节 影视再现中的心理现象剖析

  一、动觉、亮度与色彩——影视艺术的官能性感知觉

  二、图像识别及其记忆特征

  三、影视声音激发的联想和想象

第二节 影像表现与社会认知心理的形成

  一、偷窥与暴露——梦幻潜意识与影视艺术创作心理分析

  二、角色认同——当代中国电影中青年文化性的影像认知

  三、视听语言与社会心理的感知思辨

第三节 影视叙事与社会认知心理的建构

  一、叙事策略对视听心理的影响

  二、叙事结构对心理欲望的呈现与满足

  三、后现代消遣娱乐化叙事的社会心理认知批评

 

第七章 认知传播视域下影视艺术现象批评

第一节 影视艺术现象的认知批评之维

  一、作为批评对象的影视艺术现象

  二、影视艺术批评的认知体察与文化超越

第二节 影视艺术现象的认知批评实践

  一、当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明星化与符号化认知批评

  二、类型融合与元素弥散——当下中国电影中的泛爱情化现象认知批评

  三、当代电视文艺中煽情文化的认知批评

 

结 论

后 记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