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35.71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国荣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2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杨国荣 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3-09
  • 版次 1
  • ISBN 9787561734179
  • 定价 17.5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6页
  • 字数 23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一书是杨国荣周志的博士论文。在进行论文答辨时,几位前辈专家曾给以肯定的评价,给他许多鼓励。部分内容在有关杂志发表后,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这本著作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一、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王学融虫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及其肯定本体(良知)与工夫(致良知)之统一这一极为重要的理论特质。二、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辨的演进,李贽把王学引向异端,黄宗羲完成对王学的自我否定,并在“历史的余响”的标题下讨论了王学中国哲学近代化中的双重作用等。第一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考察,比较好贯彻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因此许多论断显得很有说服力。三、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本书既具有较广的理论视野,又能在许多环节上作深入的微观考察,是一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理论著作。
【作者简介】
  杨国荣,1957年10月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1破格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1998-2000)。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所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哲学学会中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JournalofComparativePhilosophy编委。

  著有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7部同时在海外出版);主要包括:《王学通论》(上海,1990,台北,1997)、《胡适与中西文化》(合著,成都,1990)、《孟子新论》(台北,1993)、《善的历程》(上海,1994)、《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哲学》(台北,1995,北京,1996)、《心学之思》(北京,1997,台北2000)、《理性与价值》(上海,1998)、《存在的澄明》(沈阳,1998)、《面向存在之思》(台北,1998)、《科学的形上之维》(上海,1999)、《史与思》(杭州,1999)、《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其中《王学通论》被译为韩文于1994年在汉城出版。另有论文一百余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二十一世纪》等海内外学术刊物。
【目录】


引论

第一章王学的兴起

第一节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

第二章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第一节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

第二节致良知:先天良知与致知过程之辨

第三章致良知说的分化

第一节从先天本体到现成良知

第二节先天本体的超验化与归寂以致知

第三节本体与工夫

第四章志(意)知之辨的演进

第一节“造命却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泰州学派的唯意志论倾向

第二节志道与顺乎无内外之则

第三节“意蕴于心”与“知藏于意”——刘宗周论意知

第五章从良知说到童心说

第一节童心说:天理的剔除与个体性原则的突出

第二节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节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王学的终结

第一节从以心为体到心为气之灵处

第二节工夫与本体关系的再思考

第三节从心体的历史展开到学脉的历史展开

第四节个体与整体之辨:启蒙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历史的余响: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第一节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

第二节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

第三节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

第四节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余波

附录(一)心物之辨与天人之际

附录(二)致良知说再阐释

后记

新版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