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学新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儒学新论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111.27 5.9折 189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义霞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21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魏义霞 著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12
  • 版次 1
  • ISBN 9787520140775
  • 定价 18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592页
  • 字数 58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龙江哲学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为黑龙江大学“龙江哲学研究丛书”一本。
        本书从人物研究、概念研究、比较研究、宏观研究四个方面展现儒学的发展与构成,展现儒学发展的契机和出路。
        1.人物研究:儒学是由不同时期的儒学人物建构的,对儒家的人物思想的把握对于理解儒学不可或缺。本研究以儒学人物为个案,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颜渊、戴震和康有为等儒家人物纳入研究视野。
2.概念研究:儒家哲学具有自身的逻辑系统和话语结构,这些离不开概念、范畴。厘清基本概念、主要范畴对于理解儒学的哲学理念和基本主张是必要的,也是基础性的。诸多关于儒学问题的争议即缘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这方面的研究还原儒学的本义。
3.比较研究:从儒家内部来看,一方面,正如儒学范畴带有儒家一以贯之的意蕴一样,儒家人物的思想之间具有不可否认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同一个儒学范畴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正如儒家人物的思想彼此之间迥然相异一样。从儒家外部来看,儒家与诸子百家既相互争鸣,又相互借鉴。这使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比较与儒学内部比较不仅相映成趣,而且具有了同等价值。通过比较,借助同领悟儒家内部共同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趣;借助异,把握儒家的阶段特征和人物之间的思想异同关系。通过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异同,既可以反观儒家自身的特色,又可以体悟中国哲学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4.宏观研究:在对儒家进行个案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溯本探源,勾勒、整合儒家的价值追求,展望儒家的未来命运。通过合理定位,探求儒家发展的契机和出路。
【作者简介】
魏义霞,1965年生。1983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六个一批人才。200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近代哲学、比较哲学。
【目录】
第一部分 人物聚焦
第一章 孔子
  第一节 天本论的隐晦表达
  第二节 “畏天命”的待命之方
  第三节 天命论与本体哲学
第二章 孟子
  第一节 王道的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
  第二节 仁政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路线
  第三节 仁政与教化
  第四节 教化的经济措施和社会分工
  第五节 王道、仁政与天命、人性
第三章 荀子
  第一节 天论
  第二节 人之命运的社会定格
  第三节 “制天命而用之”
  第四节 圣贤情结和哲学王构想
第四章 董仲舒
  第一节 宇宙的预设和谐
  第二节 “人副天数”
  第三节 天人感应
  第四节 “以君随天”
  第五节 阳尊阴卑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第五章 二程
  第一节 似曾相识的儒家学脉
  第二节 天、理、道、性、命、心为一
  第三节 “命在义中”
  第四节 “以义安命”
第六章 朱熹
  第一节 “理一分殊”
  第二节 天命之“理一”与气禀之“分殊”
  第三节 格物、致知与“穷天理,明人伦”
  第四节 和谐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第七章 王守仁
  第一节 “致良知”的含义
  第二节 “致良知”与“去人欲,存天理”
  第三节 “致良知”与超凡入圣
  第四节 “致良知”与王学神韵
第八章 颜元
  第一节 思想建构从批判理学开始
  第二节 人性一元论
  第三节 “以动济其静”
  第四节 习行的目的是功利
  第五节 诵读之虚与习行之实
第九章 戴震
  第一节 以训诂的方式对宇宙本体的回答
  第二节 “血气心知,性之实体”
  第三节 天理与人欲

第二部分 比较研究
第十章 孔子与孟子
  第一节 “死生有命”与“天视自我民视”
  第二节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与“万物皆备于我”
  第三节 “性相近”与“道性善”
  第四节 “为政以德”与“行不忍人之政”
  第五节 孔孟之道意指什么
第十一章 孟子与荀子
  第一节 不同判断和论证
  第二节 不同认定和取材
  第三节 不同态度和作为
  第四节 不同调控和利导
  第五节 孟子、荀子的人性哲学与儒家特色
  第六节 先秦人性哲学的一致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十二章 陆九渊与王守仁
  第一节 “心即理”与“心皆具是理”
  第二节 “心即理”与“心乃天下之同心”
  第三节 “心即理”与“自存本心”
  第四节 “心即理”与陆九渊哲学的独特性
第十三章 朱熹与王夫之
  第一节 理先气后与理依于气
  第二节 道本器末与道寓于器
  第三节 由无而有与天下无无
  第四节 静主动客与静者静动

第三部分 宏观透视
第十四章 形而上学
  第一节 仁之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仁之内涵和境界
  第三节 仁之一体与厚薄
  第四节 仁之因循与创新
第十五章 秩序建构
  第一节 “民胞物与”说
  第二节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说
  第三节 宇宙秩序、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的相互通约
  第四节 家国同构和天人合一
第十六章 语言哲学
  第一节 孔子的语言哲学及其道德旨趣
  第二节 正名主旨与无言基调
  第三节 交往情结与和谐理念
第十七章 价值哲学
  第一节 理学家的理欲观
  第二节 “足欲”“节欲”主张
  第三节 理学家的尚义思想
  第四节 对利的肯定
  第五节 殊途同归的尚公主张
第十八章 知行哲学
  第一节 知行的内涵
  第二节 知行的目标
  第三节 知行的关系
  第四节 知行的分歧
  第五节 知行的定位
第十九章 修养工夫
  第一节 二程的敬诚、格物和致知
  第二节 朱熹的存心、格物和致知
  第三节 陆九渊的“自存本心”“先立其大”
  第四节 王守仁的“致良知”
  第五节 修养的不同层次和逻辑推进
第二十章 教化哲学
  第一节 “学而时习之”
  第二节 “达则兼善天下”
  第三节 “学而优则仕”
  第四节 “礼之用,和为贵”

第四部分 儒学内外
第二十一章 儒家与墨家
  第一节 共同的交往原则和立论根基
  第二节 相去霄壤的理论意蕴和价值旨趣
  第三节 儒学与墨学荣辱原因之探讨
第二十二章 儒家与法家
  第一节 不同的价值理想、治国方略和行政路线
  第二节 两千年的历史公案
  第三节 不同的社会功效、客观影响和历史命运
  第四节 历史的回响和时代的呼唤
  第五节 儒家与法家之争留下的思考
第二十三章 康有为的尊孔崇儒
  第一节 “百家皆孔子之学”
  第二节 “百家皆孔子之学”中的诸子身份
  第三节 “百家皆孔子之学”中的孔子之学
第二十四章 谭嗣同的尊孔抑儒
  第一节 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
  第二节 “教能包政、学”与孔教
  第三节 孔教与儒家
第二十五章 严复的尊孔返儒
  第一节 读经之必要
  第二节 读经之方法
  第三节 读经之意义
  第四节 严复对读经态度的转变及启示
参考文献
后 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