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高的位置:走进崇高丛书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崇高的位置:走进崇高丛书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25.89 5.8折 45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正聿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4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6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孙正聿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4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86996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8页
  • 字数 31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崇高的位置:走进崇高丛书》包括人的存在与崇高的追寻、崇高与人的精神家园等内容。这部书的名字表达了作者对哲学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向的理解: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的历史是寻求崇高、消解被异化的崇高和重构崇高的历史,也就是为人类文明历史地提供意义、标准和目标的历史;当代哲学作为当代人类自我意识的理论形态,它在消解“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即消解诸种“被异化的崇高”的进程中,既经历着消解崇高的精神困倦,又承担着重建崇高的历史使命。探索“崇高的位置”,凸显了当代哲学关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类的现实和未来的自我意识。
【作者简介】
  孙正聿,哲学家。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2001年任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哲学学会理事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走进崇高崇尚荣誉——《走进崇高丛书》总序
导言人的存在与崇高的追寻
一、反思人生的哲学
二、人的存在
三、人的人化
四、人的世界

第一章崇高与人的精神家园
一、自相矛盾的精神家园
二、自我构成的精神家园
三、自我超越的精神家园

第二章寻找“意义”与重建“崇高”
一、反思现代哲学的自我理解
二、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
三、哲学与“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
四、哲学寻找“意义”的理论方式
五、“崇高”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三章崇高的追求与异化的崇高
一、寻求崇高的哲学理性:本体论问题
(一)本体论的指向性及其三重内涵
(二)本体论的自我批判
(三)本体论的现代重建

二、传统哲学:崇高的追求与异化
(一)崇高与中国传统哲学
(二)崇高与西方传统哲学

三、崇高的追求与异化的矛盾巅峰
(一)追求崇高的哲学旨趣
(二)“绝对精神”与“崇高”
(三)崇高的存在、崇高的标准和崇高的实现

第四章消解崇高的异化与创造崇高的现实
一、本体观变革:现代哲学理性
二、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哲学革命
(一)对传统哲学的基本态度
(二)对实证科学的基本关系
(三)对社会历史的基本理解
三、“神圣形象”批判和“非神圣形象”批判
四、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与创造崇高的现实

第五章“消解哲学”与失落崇高的精神困倦
一、当代哲学的生活基础
(一)当代哲学与市场经济
(二)当代哲学与当代社会思潮
(三)当代哲学与非常识的常识化

二、当代哲学的理论背景
(一)“拒斥形而上学”
(二)对社会历史的理解

三、“语言转向”与“消解哲学”
(一)“语言转向”的哲学意义
(二)“语言转向”与哲学前提的文化批判

四、“后现代主义”及其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一)“现代主义”的前提批判
(二)“消解”现代的“非神圣形象”

五、徘徊于世纪之交的当代西方哲学
(一)超越知识论立场的选择
(二)批判宏大叙事的困境
(三)从层级到顺序的趋向

第六章崇高在当代中国哲学中的位置
一、当代中国哲学的宏观背景
(一)两次“世纪之交”的哲学
(二)反思近代以来中国的哲学理念和文化运动
(三)当代中国的文化矛盾

二、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变革和体系改革
(一)哲学观念更新
(二)哲学体系改革
(三)体系改革与理论创新

三、当代中国哲学主流
(一)从“体系意识”到“问题意识”
(二)当代中国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
(三)创建有“我”哲学

四、重建崇高:跨世纪的哲学走向
(一)从“躲避崇高”到“重建崇高”
(二)当代世界中的中国社会思潮
(三)重建崇高: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

附录
附录1:当代哲学的理性沉思
附录2:世纪之交的哲学俯瞰
附录3:寻求和阐释跨世纪的哲学主题与哲学走向
附录4:哲学与哲学教育
附录5:做学问孙正聿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