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25.58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邓正来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6-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11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邓正来 著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06-01
  • 版次 1
  • ISBN 9787100047357
  • 定价 1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2页
【内容简介】
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我们的思想要开始“说话”,但绝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说“不”,而是要在思想的“说话”中显示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亦即我们据以形成我们共同记忆的“理想图景”,我们据以生成出对中国之认同的“理想图景”,以及我们据以想象中国未来的“理想图景”。
对“理想图景”的强调,在根本上意味着要把一个被遮蔽的、被无视的、被忽略的关于中国人究竟应当生活在何种性质的社会秩序之中这个重大的问题开放出来,使它彻底地展现于中国人的面前,并且“命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和发言,而绝不能沦为只当然地信奉“西方理想图景”之权威的“不思”的一大堆。
因此,世界结构中的“中国”的实质不在于个性或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而在于主体性,在于中国本身于思想上的主体性:其核心在于形成一种根据中国的中国观和世界观(亦即一种二者不分的世界结构下的中国观),并根据这种中国观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结构的重构进程。
简言之,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中国不仅必须是一个“主权的中国”,而且还必须是一个“主体性的中国”!这一探寻中国主体性的努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思想的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国当下思想的全新的使命之一。
【目录】
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致谢
引论:问题的提出与论述步骤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作为思想根据和认识对象的“中国”
第二节本书理论论题的建构:理想图景
第三节本书的分析概念:范式
第四节本书的论述框架
第一章中国法学与“现代化范式”
第一节本书具体分析路径的确定
第二节对“权利本位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第三节对“法条主义”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第四节“现代化范式”的揭示
第二章对“现代化范式”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节对“西方”的追求
第二节“现代化范式”的渊源分析
第三节“现代化范式”的批判
第四节“现代化范式”对中国法学发展的支配性影响
第三章中国法学研究中“中国”的缺位
——以“消费者权利”法学研究为个案的分析
第一节本章的问题
第二节“消费者权利”保护的中国困境:“都市化”
第三节中国法学的“都市化”趋向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对中国法学的进一步检讨(一)
——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
第一节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界定和分析
(一)前提性说明
(二)相关问题的建构
(三)有关法律文化研究之问题的分析
(1)苏力对梁治平法律研究给出的解释
(2)梁治平本人所给出的“事后”解释
(四)本书对梁治平法律研究的分析
第二节梁治平“法律文化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一)“文化类型”对法律制度的决定论
(二)“参照”向“判准”的转换与西方“文化类型”的移植
(三)对“文化类型”决定论的分析和批判
第五章对中国法学的进一步检讨(二)
——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第一节导言:对“本土法律”派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本土资源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一)前提性说明
(二)“本土资源论”论证进路或内在逻辑的重构
(三)“本土资源论”基本理路的分析和批判
第六章暂时的结语
本书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