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研英语一真题分级教程(基础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考研英语一真题分级教程(基础版)

正版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12.33 3.5折 34.8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新东方国内大学项目事业部 著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9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新东方国内大学项目事业部 著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5
  • 版次 1
  • ISBN 9787568051330
  • 定价 34.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8页
  • 字数 385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新东方决胜考研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相对宏观的社会分析的视角出发,以“艾滋病问题”在中国情境中被建构的过程为主线,首先从学理分析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入手,再分析在被构建与终被定格的过程中的社会力量的博弈,后阐述本书的中心命题:“艾滋病问题”是中国社会重组进程的一个标识,而且只有在推动这一进程的努力中,才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发现这个问题的佳解决模式。
【作者简介】
潘绥铭,1950年出生,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2015年曾任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从1985年开始,在中国创立与推广了“性社会学”,奠定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并创立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以及“有性无别”的新型多元性别理念,被同仁称为“性学教父”。 

潘绥铭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领军人物。在定量研究方面,2000—2015年进行了4次全国成年总人口随机抽样的性生活调查;在质性研究方面,创立了“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落实于“社区考察法”“求异法”“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等操作模式,以及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
【目录】
第一章 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建构及其意义/1 

第一节 艾滋病何以成为一个“问题”?/3 

一、艾滋病问题的学理冲突及其社会文化意义/4 

二、“高政治定位”背后的博弈/9 

三、“艾滋病问题”:中国社会重组的标识/16 

四、解决问题的前景:推动中国社会重组进程/21 

第二节 艾滋病恐慌:整肃性道德的后武器/27 

一、疾病,往往是政治的工具/27 

二、恐慌必然推动传播/28 

三、我们需要理解艾滋病感染者的什么?/29 

四、怎样做,才算是理解艾滋病感染者?/30 

五、防治艾滋病的社会意义:对公民的生命负责/34 

第三节 中国艾滋病防治事业的价值理念/37 

一、政治理念:从“御敌”到“负责”再到“维权”/37 

二、社会理念:从“部门合作”到“社会动员”再到“社群为 

主体”/39 

三、文化理念:从“高危人群”到“去污名化”再到“个人权利 

伸张”/41 

四、生活理念:从“洁身自好”到“参与社会”再到“公民 

责任”/42 

五、核心理念:从“救亡”到“健康”再到“幸福”/44 

第二章 艾滋病防治中的“三国演义”/49 

第一节 行动逻辑的双向冲突:感染者的应对取向的三方共构/51 

一、感染者为什么会出现负面的应对?/51 

二、感染者的自我定位及其行动逻辑的冲突/54 

三、政策执行者与感染者,不同的行动逻辑/57 

四、医患双方的行动逻辑冲突/59 

五、个体归属:三方之间的不同行为逻辑/61 

六、研究视角的启示:多主体的共构/65 

第二节 感染者对于“三国演义”的主体认知/66 

一、如何让感染者安全地说出心里话?/66 

二、感染者被谁歧视?被歧视了什么?/69 

三、感染者对CDC的工作怎么看?/72 

四、感染者对于医院工作的评价/76 

五、志愿者,为人为己的贴身服务/82 

第三节 艾滋病防治:从“三国演义”走向“三位一体”/88 

一、我们要讨论什么?/88 

二、在志愿者眼中,“三位一体”进展如何?/90 

三、CDC如何看待“三位一体”?/104 

四、“三位一体”在医院的眼中/113 

五、“分久必合”=利益协调/116 

六、推进“三位一体”的政策保障/125 

七、且议且行,愈进愈明/134 

第四节 电脑调查问卷、“三方”访谈提纲及定性访谈的总结 

框架/137 

一、电脑调查问卷/137 

二、“三方”访谈提纲/160 

三、定性访谈的总结框架/162 

第三章 艾滋病的性传播/165 

第一节 性传播风险:男人的“马太效应”/171 

一、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171 

二、如何进行假设与检验?/172 

三、四个视角分别检验,发现了什么?/176 

四、性社会学对于马太效应的解释/178 

第二节 性传播风险:女性的多伴侣/180 

一、社会网络中女性之性/180 

二、假设与检验:什么因素的作用更大?/181 

三、女性主体的多因素选择/184 

第三节 性传播风险:多人的性行为/185 

一、交换性伴侣的现状与分析/185 

二、群交,什么人在做?/187 

三、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多大?/188 

第四节 性传播的新风险:新型毒品/190 

一、新型毒品的现状/190 

二、新型毒品危害整体健康/193 

三、新型毒品严重加剧性传播/194 

第五节 理论探讨:性传播,社会学的解决之道/197 

一、性传播是网络化的/197 

二、艾滋病传播的“桥梁人群”/199 

三、性传播,依托于社会结构/201 

四、风险,更来自非法“性产业”的组织形式/205 

五、我们如何了解她们?/209 

六、她们才是主体,我们仅仅是帮助/213 

七、艾滋病社会学的理念与模式/216 

第四章 艾滋病社会学的方法论/223 

第一节 艾滋病调查的“过程控制”/225 

一、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调查点的全面考察/225 

二、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充分呈现/228 

三、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231 

四、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233 

五、对于社会学方法的光谱式理解/235 

第二节 艾滋病调查的整体真实度——检验问卷调查质量的新方 

法/239 

一、现有的检验手段,难以“验真”/239 

二、被调查者的自答设计/240 

三、调查员现场监测的设计/241 

四、使用回答时间进行检验的设计/243 

五、整体真实度的确定与意义/243 

第三节 社会学与公共卫生相结合:艾滋病发生率的讨论/245 

一、为什么需要“自报发生率”/245 

二、各个历史时段的共性考察/247 

三、历史发展与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253 

四、哪些性行为的感染风险更高?/255 

五、启示:客观测定与主体建构视角并行不悖/256 

第四节 艾滋病给社会学带来的新视角/258 

一、个体究竟是怎样被组织起来而存在于社会和参与社会的?/258 

二、对于婚姻的划分标准和概念体系,需要增加“性”的视角/261 

三、应该用个体的细小社会行为对理论进行证伪/263 

四、在实证方法上,艾滋病推了我们一把/264 

第五节 艾滋病研究对于跨学科主张的启示/266 

一、跨学科,何以可能?/266 

二、跨学科主张何以可能成为陷阱?/270 

三、实现跨学科的三个层次的条件/275 

四、跨学科的可行性究竟是什么?/279 

跋 走向生命社会学/283 

附录 性传播的田野调查与感悟/291 

一、我在现场:“相处式体验”/292 

二、性传播的存在基础/294 

三、性传播的客观条件/297 

四、性传播的生活意义/302 

五、性传播的可能性/307 

六、性传播的另一半:男客/311 

七、我了解到你的人生,你丰富了我的心灵/317 

致谢/320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