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化学 (第二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分析化学 (第二版)

正版现货,品相完好,套书和多封面版本的书咨询客服后再下单

12.45 3.3折 38 九品

仅1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朝表;朱秀慧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

版次1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4-20

新起点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朝表;朱秀慧
  •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03
  • 版次 1
  • ISBN 9787568049191
  • 定价 38.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54页
  • 字数 417千字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第二版)是根据教育部理工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化学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拟订的关于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医药学及环境科学等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要求和有关专业综合应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而编写的,同时参考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学科进展综述和国内外新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本书共9章,包括绪论、误差与数据处理、化学分析法导论、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本书可作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轻工、材料、生物、医药、环境、地质、农林等专业的分析化学教材及考研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自学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

1.1.1分析化学的定义(1)

1.1.2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1.1.3分析化学的发展(2)

1.2分析方法的分类(2)

1.2.1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2)

1.2.2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3)

1.2.3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

1.2.4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3)

1.2.5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4)

1.3分析过程(4)

1.3.1分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4)

1.3.2分析方法(4)

1.3.3分析样品的采取与处理(5)

1.3.4化学分离、富集与掩蔽(5)

1.3.5分析测定与结果的处理(6)

1.4分析化学文献与检索(6)

1.4.1丛书、大全、手册和教科书(7)

1.4.2辞典与字典(8)

1.4.3期刊与文摘(9)

1.4.4分析化学文献检索(11)

思考题与习题(12)

第2章误差与数据处理(13)

2.1测量误差(13)

2.1.1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13)

2.1.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14)

2.1.3准确度与精密度(15)

2.1.4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7)

2.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19)

2.2.1有效数字(19)

2.2.2运算规则(19)

2.2.3数字修约规则(21)

2.3有限量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21)

2.3.1t分布和平均置信区间(21)

2.3.2显著性检验(26)

2.3.3可疑数据的取舍(29)

2.3.4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法(30)

2.4质量保证(31)

2.4.1分析结果的可靠性(32)

2.4.2分析方法的可靠性(33)

思考题与习题(35)

第3章化学分析法导论(38)

3.1化学分析法的基础知识(38)

3.1.1常用术语(38)

3.1.2化学分析法的分类(39)

3.1.3化学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要求(40)

3.1.4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41)

3.2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42)

3.2.1标准物质(42)

3.2.2基准物质(43)

3.2.3标准溶液(44)

3.3化学分析法的计算(45)

3.3.1滴定分析计算的基本公式(46)

3.3.2滴定分析计算示例(46)

思考题与习题(49)

第4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52)

4.1酸碱质子理论(52)

4.1.1酸碱的定义(52)

4.1.2酸碱反应(52)

4.1.3水的质子自递反应(53)

4.1.4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53)

4.2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55)

4.2.1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55)

4.2.2酸度对弱酸(碱)各型体分布的影响(56)

4.3酸碱溶液中pH的计算(59)

4.3.1一元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59)

4.3.2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60)

4.3.3多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61)

4.3.4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63)

4.3.5混合酸(碱)溶液pH的计算(65)

4.4酸碱缓冲溶液(66)

4.4.1缓冲溶液pH的计算(66)

4.4.2缓冲指数与缓冲范围(70)

4.4.3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71)

4.5酸碱指示剂(72)

4.5.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72)

4.5.2影响指示剂变色的因素(73)

4.5.3混合指示剂(74)

4.6酸碱滴定法(74)

4.6.1强碱(酸)滴定强酸(碱)(75)

4.6.2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76)

4.6.3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据(78)

4.6.4终点误差(78)

4.7多元弱酸(碱)的滴定(80)

4.7.1多元弱酸(碱)分步滴定及准确滴定的可能性(80)

4.7.2指示剂的选择(81)

4.7.3混合酸(碱)的滴定(82)

4.7.4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82)

4.8酸碱滴定法的应用(83)

4.8.1混合碱的分析(83)

4.8.2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84)

4.8.3极弱酸(碱)的测定(85)

4.8.4某些无机物含量的测定(85)

4.8.5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86)

思考题与习题(87)

第5章配位滴定法(91)

5.1配位平衡(91)

5.1.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平衡(91)

5.1.2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93)

5.1.3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位剂(94)

5.2乙二胺四乙酸及其金属配合物(95)

5.2.1乙二胺四乙酸的解离平衡(95)

5.2.2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及稳定性(96)

5.2.3乙二胺四乙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99)

5.3配位滴定中的副反应和条件稳定常数(100)

5.3.1副反应与副反应系数(101)

5.3.2条件稳定常数(103)

5.4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04)

5.4.1配位滴定曲线(104)

5.4.2金属指示剂(107)

5.4.3滴定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判别式(111)

5.5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113)

5.5.1控制溶液的酸度(113)

5.5.2采用掩蔽和解蔽的方法(117)

5.5.3预先分离干扰离子(120)

5.5.4采用其他滴定剂(120)

5.6配位滴定法滴定方式及滴定结果计算(121)

5.6.1配位滴定方式及应用实例(121)

5.6.2配位滴定结果的计算(125)

思考题与习题(126)

第6章氧化还原滴定法(129)

6.1氧化还原平衡(129)

6.1.1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129)

6.1.2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31)

6.1.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33)

6.2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33)

6.2.1滴定曲线(133)

6.2.2指示剂(136)

6.2.3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137)

6.3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应用(139)

6.3.1碘量法(139)

6.3.2高锰酸钾法(146)

6.3.3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方法(150)

6.4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56)

思考题与习题(157)

第7章沉淀滴定法(161)

7.1银量法(161)

7.1.1基本原理(161)

7.1.2指示终点的方法(163)

7.1.3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166)

7.2沉淀滴定法的应用(167)

7.2.1氯化钠含量的测定(167)

7.2.2溶液中AsO3-4的测定(168)

7.2.3合金中银含量的测定(168)

7.2.4盐酸丙卡巴肼的含量测定(168)

7.2.5有机化合物中卤素的测定(169)

7.2.6亚铁氰化钾容量法测定氧化锌含量(170)

7.2.7四苯硼钠滴定法快速测定钾(170)

7.2.8中药朱砂的含量测定(171)

7.3沉淀滴定法中的计算(171)

7.4滴定分析法小结(173)

思考题与习题(174)

第8章重量分析法(177)

8.1沉淀重量法操作步骤(177)

8.1.1定义(177)

8.1.2操作步骤(178)

8.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79)

8.2.1沉淀的溶解度(179)

8.2.2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80)

8.3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183)

8.3.1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183)

8.3.2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185)

8.4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185)

8.4.1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185)

8.4.2获得良好沉淀形状的条件(186)

8.5其他重量分析法(188)

8.5.1挥发重量法(188)

8.5.2萃取重量法(188)

8.6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与应用(189)

8.6.1重量法分析结果的计算(189)

8.6.2重量法的应用(191)

思考题与习题(192)

第9章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制备及常用分离方法(194)

9.1分析试样的采取与制备(194)

9.1.1分析试样的采取(194)

9.1.2分析试样的制备(196)

9.2常用的分离方法(197)

9.2.1沉淀分离法(197)

9.2.2溶剂及固相萃取分离法(200)

9.3平面色谱分离法(204)

9.3.1薄层色谱分离法(204)

9.3.2纸色谱分离法(206)

9.4离子交换分离法(207)

9.4.1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种类(207)

9.4.2离子交换树脂的命名与型号(208)

9.4.3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209)

9.4.4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209)

9.4.5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210)

9.4.6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211)

9.5气浮分离法(212)

9.5.1原理(212)

9.5.2气浮分离法类型(212)

9.5.3影响气浮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213)

9.5.4气浮分离法的应用(214)

9.6液膜分离法(214)

9.6.1液膜的结构及分类(214)

9.6.2液膜分离传质机理(215)

9.6.3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216)

9.6.4液膜分离法的应用(217)

思考题与习题(217)

附录(219)

附录A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5 ℃,I=0)(219)

附录B常用缓冲溶液(221)

附录C酸碱指示剂(221)

附录D混合酸碱指示剂(222)

附录E部分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223)

附录F部分氨羧配合物的形成常数(18~25 ℃,I=0.1 mol/L)(225)

附录GEDTA的lgαY(H)值(226)

附录H某些配位剂的lgαL(H)值(226)

附录I某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227)

附录J常用金属指示剂(228)

附录K铬黑T和二甲酚橙的lgαIn(H)及变色点pM(pMt)(228)

附录L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E(φ)(229)

附录M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232)

附录N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 ℃,I=0)(233)

附录O国际相对原子质量(235)

附录P部分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236)

参考文献(240)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