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若熹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3
版次1
印刷时间2010-03
印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0-1
上书时间2023-10-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品相较好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若熹 著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3
-
版次
1
-
ISBN
9787300116402
-
定价
9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铜版纸
-
页数
308页
-
字数
35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技”、“图”、“史”,多角度探讨不同时期线的风格演变,考察线所担当的工写两极不同时期所运用的物理质材与技法,同时对图式演变进行检验分析,并对不同时期的风格语境进行解读总结。通过一种“文化诗学”式的综合考察,把跨学科、多视觉的观念融汇于比较艺术学的研究之中,在研究中实现理论、批评与作品、艺术文本互见。
本书论述的主线是线意志——线——线性——弧线——圆线——线道——线体——线描——白描画——线韵。
- 【作者简介】
-
林若熹博士艺术简历
1963年出生,广东省惠来县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教授。
- 【目录】
-
绪论
问题产生——线意志——课题定着
白描画是中国画线的最高形式,但是当下越来越少人在从事其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因此系统地研究中国画线的问题,便成为现代中国画线意志不可跨越的门槛。
第一章智慧与脆弱——线——古文明共性
摆在原始人类面前最大的困惑是自然神秘的力量。对这种神秘力量的畏惧及无奈,体现了原始人的脆弱,而对这种神秘力量的敬仰及崇拜所产生的行为形式却体现了原始人的智慧。用线是所有古文明的共性,就像人类少儿期有许多共性一样,书画同源也并非中国古文明所独有。古文明对时空的认识是宗教的、科学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并且各类认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表现是依于认识的。随着认识的发展,表现也发生变化。
第二章希腊的立体——线性——中国的平面
科学文化的发展,促使艺术家描绘三度空间,而催生出西方古典艺术。从此立体就是西方绘画的主角,当然,以后的历史也曾有过线的选择,以及再后来的多元局面中有线的光辉,线的细流在画史长河中从未断过。相反,中国由于“时空合一”的终极命题,线从原始的应用功能到独立的审美个体出现了第一次飞跃。而民族基因的线性特质,使线在无限平面中描画着美的历程。
第三章中庸之道——弧线——图式纯化
中华民族个性的“中庸之道”应是纯化出弧线审美原型的思想基础,也是线的第二次飞跃。中庸之道的内敛含蕴,正是圆形本性。人类与人的初始都对圆形有最早而又最深切的认识。圆形所具有的含孕力,被中国画类推思想及概念的行为赋予弧线的审美,这
是线图式纯化的结果。
第四章一笔书——圆线——一笔画
“致中和”成就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书法用笔千古不易的最高审美标准,也是中国画以线为本的关键。从“一笔书”到“一笔画”是线的第三次飞跃。中国艺术家用毛笔写万象世界,从一笔入手,用笔法合自然之法,尽笔势而反映物势,求自我最深层的心灵节奏,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成弧线之审美,达圆线之思哲,现入文之品味。
第五章精神圆逸——线道——内置功用
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传统,正说明这种内置功用与德治这一文化基因一脉相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济天下、善其身都是自我修养的结果,修身也是为了济天下,退而修身的归隐,是政治内置功用。但归隐所产生的精神圆逸,无济天下所用,因而置放于文艺,从而使元代隐逸之风成就文人画发展高峰。内置功用所需的空白放逸,就像德治需要人本的自由空间。不管内置之“道”是具体的教化作用,还是宏广的生命之道,在长时间的文化沉淀和群体体验当中均得到逐步的累积,而通过既渊源又不断融合新个性的形式迹化出来,其中线道发挥了载体的重要作用,并推进线的第四次飞跃。
第六章壁画——线体——卷轴画
中国画的线体,从拙到工,从工到写,从壁画到卷轴画,又从卷轴画到其他艺术样式,无处不彰显。壁画用线及卷轴画用线认识有不同。壁画的线体是弧线的功用,卷轴画的线体是弧形的精神化。无论是壁画还是卷轴画,都是先有线体后敷色。线是壁画、卷轴画之灵魂。
第七章粉本——线描——自画
粉本原义一方面作为中国画的底稿,是地道的“线”的图式;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画图式演变的原始文本,而成为书法式的“碑帖”。“线”图式自身的演变,“碑帖”不断的修正,使线描在隋唐壁画发展的高峰期形成白画。白画与中国画各画科在卷轴画发展的笔线技法及其审美,共同促使线描朝着自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第八章李公麟——白描画——《免胄图》
李公麟是在深知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另启法旨,独标纯洁。我们把白描画自觉的时代称为李公麟时代。宋画受宋理学影响,而崇尚“理”,白描画就是这“理”的最高审美理想的体现。《免胄图》则是白描画的典范。《免胄图》深造理窟于位置经营,化物理为画理,用笔之理“依仁游艺”,肯定而又内敛。作为时代的“我想”,《免胄图》所表现的笔线,充满时代的“理”,而成为划时代作品。
第九章笔——线韵——墨
笔用力,墨加水,其线有韵。在谢赫《古画品录》以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史上,“六法”已成为中国画至高无上的权威。“气韵生动”便成为中国画的关键问题或者是最伟大“作品”。笔力圆满,水墨分化,构图形神相生互动,线韵便是其共同实践的图式审美。而暗力水韵,不但是笔墨的技术指标,同时也是新的审美图式的台基。
后记精神——线情——人体
“人就是美,人生就是悲剧美”。是人体,还是人精神都追求美,只要身心健康,人生何处不畅快。做学问是艰辛的,但可畅快面对,一条线的课题,能很真切地把生活串起来,其本身就是美。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历代年表
图录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后记附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品相较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