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冯兰瑞传(作者袁晞签赠Y本)
库存图书,无阅读痕迹
¥
19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袁晞 著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
上书时间2022-03-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冯兰瑞,1920年9月出生于贵阳一个书香之家,天资聪慧,从懂事开始便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6年夏,冯兰瑞随父母姐弟等家人来到重庆。1940年4月,冯兰瑞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延安。由于年轻、是党员,又有较高文化,冯兰瑞被中央组织部分配到“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参加《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编写,一年多后,她不仅圆满完成了青运史十年内战部分的编撰,还经过亲自采访,写出了《徐特立传》一书,其文笔深受领导喜爱。1945年,组织鉴于冯兰瑞不俗的写作能力,将其调到张家口的《晋察冀日报》社工作,在张家口冯兰瑞与在延安时的领导、曾担任“中青委”组织部长的李昌相遇,此时李昌已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由于早就认识,不久俩人相恋并于1946年秋结婚。此后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局势的变化和李昌工作的调动,冯兰瑞先后在《冀晋子弟兵报》、华北军区《战友》杂志等报刊工作过,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和自己的刻苦努力,冯兰瑞很快成为我党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李昌出任团中央书记,冯兰瑞随之进京,调到《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兼文教学生部主编。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李昌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冯兰瑞又随丈夫来到哈尔滨,在组织安排下担任了《哈尔滨日报》总编。当时新中国刚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百废待兴,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作期间,冯兰瑞接触到大量各行各业的经济新闻和与经济问题相关的稿件,凭借以往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的经济学知识,她敏锐的感到,要把新中国建设好,必须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懂得经济的人才,便萌生了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念头。正巧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需要政治经济学教员,在急国家所急的信念支配下,冯兰瑞毅然向哈尔滨市委提出申请,放弃总编的领导职务,去当一名教员。她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赤诚之心,得到了哈尔滨市委的大力支持,1954年她正式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
1964年,中央调李昌回京工作,冯兰瑞也随之告别黑龙江回到北京,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虽然工作性质有了变化,但冯兰瑞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期下,依然继续坚持经济研究。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一夜之间她和丈夫双双被打倒,经历过抄家、批斗等一系列磨难后,又被发送到河南劳动改造。临出发前,身处逆境的冯兰瑞坚信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终有一天会结束,坚信我党有能力拨云见日,于是硬是顶住压力和刁难,带了一大批当时能见到的理论书籍,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见缝插针坚持学习,较系统的研读了马列原著。
世事果如冯兰瑞所料,1976年我党粉碎“四人帮”,终结了“文革”的十年HaoJie,冯兰瑞恢复了工作。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冯兰瑞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期间,凭着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扎实的经济理论功底,在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先后撰写了《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论按劳分配中的平等和不平等——驳“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的谬论》等一批极具分量的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刊上。此后,她又突破原有理论的旧框框,在我国最早提出并论证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但不是惟一原则”、“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在个人消费品领域的具体表现”等很有影响的观点,成为国内中国经济学分配理论专家。
短时间内,撰写如此大量有深度的文章,对于一个理论工作者来说,无论精力还是体力上都是极大的考验。当时冯兰瑞已年近花甲,又刚从“文革”的摧残中走出来,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子女们见她没日没夜的查资料、伏案疾书,担心她吃不消,纷纷劝她工作悠着点,做事慢慢来。冯兰瑞知道子女这是关心自己,便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们:“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国家十年的经济发展,现在党中央拨乱反正,全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很多‘文革中被歪曲的理论需要澄清,一些新问题又急需理论论证,此时我作为一名经济理论工作者,怎能悠着做事,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啊!”听了母亲掷地有声的话语,子女们不再说什么,只是叮嘱她多注意身体,并在生活上更加关心她。
“时不我待,我必须努力工作!”冯兰瑞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尤其在国内经济领域发生重大变革时,她总是走在前面,从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1980年冯兰瑞调到社科院“马列所”任副所长,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城镇人员待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引起了冯兰瑞的关注,为了深入研究改革和劳动就业问题,她奔走于全国十多个省份搜集资料,进行经济情况运行调研,随后写出了《劳动就业问题六议》、《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就业理论》等文章,系统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业理论的必要性,文章在《人民日报》和国内一些重要会议上发表后,不仅在国内反响强烈,也引起了国外经济学家的关注,许多国家的经济学家纷纷来信、来访、与她共同探讨中国劳动就业问题,并邀请她前去访问交流,1983年和1985年,冯兰瑞先后应邀到德国和法国进行了学术访问。1988年,冯兰瑞又率先提出“以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取代行政配置”以及“劳动力的商品性问题”的新观点,其中明确劳动力的商品性质是又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对后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她也因此被公认为国内最早研究中国劳动就业理论并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
冯兰瑞在学术上的成就备受国际经济学界的关注和肯定,1983年她被列入《世界名人录》,1986年又被列入《澳大利亚及远东世界名人录》和《国际事业企业妇女名人录》,并被国外媒体誉为“成功的中国女士”。
得到国内外认可后 ,冯兰瑞并未固步自封,虽然年事渐高,但仍关心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即便离休后也不闲着。1993年,她73岁时,发现社会保障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成为滞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后,又向这一新领域进军,研究起中国社会保障问题来。她像以往一样,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进企业,入社区搞调研,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外国专家联系,去西方发达国家实地考察。1994年9月,冯瑞兰专程赴法国考察了医疗、养老,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制度。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她从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法制化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写出了《全面认识社会保障的重要意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统与分问题》等10余篇文章,针对当时“多家分管、条块分割、政事不分、缺乏监督”的状况明确提出: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并指出:社会保障是每个公民应享受的平等权利,接着,她又与两位专家合作,用3年时间写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构》一书,最终引起国家高层领导对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1998年我国在原劳动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改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障管理。如今每当有人说这一全国性管理机构的建立她功不可没时,冯兰瑞总会淡淡一笑回答:“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党员、一个研究经济问题的老人应该做的事!”
进入新世纪,冯兰瑞看到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又研究起城市化问题,她提出:中国应该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允许并引导农民进城创业,只有这样才能消化农村两亿多剩余劳动力。她还撰文指出:允许公民自由居住和迁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并呼吁尽快改革现有户籍管理制度。冯兰瑞的这些观点,现在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户籍制度改革已在一些地方开始试点。
一位耄耋老人能在涉及全国性重大问题上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实在难能可贵。冯兰瑞的这些所作所为,没人要求、没人督促,只是自己内心深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只有给予,不求回报。
我国著名国画艺术家谢孝思先生曾题赠给冯兰瑞一首诗:“十里青松百尺泉,风光合是鹧鸪天。悠然未许匆匆过,一路山花满树蝉。”这可以说是对她几十年奋斗生涯的生动概括。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袁晞 著
-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9
-
ISBN
9787502930165
-
定价
17.5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20cm
-
页数
215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冯兰瑞是一位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领导干部,本书以冯兰瑞的人生经历、革命历程为主线,真实客观反映了发生在主人公身上及身边的人和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