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千顷堂书局石印 《中西匯通医书五种》 一函十二册
¥
2700
七五品
仅1件
作者唐宗海
出版人千顷堂书局
年代民国 (1912-1948)
纸张机器纸
刻印方式石印
装帧线装
尺寸17.7 × 11.5 × 6.7 cm
册数12册
货号立6中医 13240730143113
上书时间2024-11-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五品
-
全书品相尚可,原函原装,书函纸板糟朽,骨别子缺失;纸张自然老化,个别书册有一定程度的断线,内页偶见破损及污渍,个别书页有朱色铅笔划线
- 商品描述
-
唐容川(1846-1897),清代医学家,即唐宗海。经方家也同时是中西医汇通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字容川。四川彭县人。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1884),于血证的论治有独到之处。
唐宗海少习儒。光绪十五年(1889)举进士,授礼部主事。中年嗜好医学,主张“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唐氏虽然也说过“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不存疆域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但他主张学习和吸收西医的内容,着眼点在保存经典中医学,表现有“重中轻西”的倾向。唐氏显然是受到当时盛行的洋务思想的影响,其学术观点基本上是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具体运用。
《本草问答》是清末名医唐宗海与其弟子张伯龙答问药之理的记录。唐氏在《本草问答》中具体地阐发了辨别药物的理论与方法,指出药物的形色气味、部位、升降、所生的天地时间方位等因素,决定了药物之功效。所谓『论药者,或以地论,或以时论,或但以气味论,各就其偏重者以为主,而药之真性自明。』
即研究药物的功效,应当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有选择地采用因时因地、因气因味的不同分析方法。
唐氏在书中所强调的『深研五运六气气化之理,以药味之偏纠正人体阴阳之气的偏盛偏衰』理论,值得读者反复学习玩味。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基础理论著作。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
清·唐宗海撰。刊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唐氏谓:“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于是采摭《内经》之要而以西医之生理、解剖等会通说明。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能参西而崇中,不得新而忘旧”,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其筚路蓝缕之功具一定影响。
《血证论》为清唐宗海(1851~1908)著医书,成书于1884年。
《血证论》全书共分八卷。
卷一为总论,分述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本书补救论;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诸如吐、呕、咯、唾、咳血等血证14条;卷三为血外渗证治,有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条;卷四为血下泄证治,有诸如便血、便脓、尿血等6条;卷五为血中瘀血论治,有诸如瘀血、蓄血、血臌等5条;卷六为失血兼见诸证,有痨瘵、咳嗽、发热等40余条;卷七与卷八,编列出本书应用的方剂200余个,并附以方解。
《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中医汇通医书五种》之一。清·唐宗海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作者试图用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其中不免有附会的见解。
《伤寒论浅注补正》,《伤寒论》注本,7卷。清代唐宗海(容川)撰,刊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本书系唐氏补正陈修园《伤寒论浅注》者。卷一为太阳病,卷二为阳明病,卷三为少阳病,卷四至卷六为三阴病,卷七为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辨痉湿暍等。唐氏论述颇多发挥,如用三焦之生理病理解释外感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等。间采西医知识注释,然而穿凿之处在所不免。后附《长沙方歌括》及“灵素集注节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