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学纪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困学纪程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45.88 7.4折 62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道衡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2076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55页

定价62元

货号SC:9787100072076

上书时间2024-11-08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曹道衡(1928-2005),著名学者,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遗产》编委。代表著作有《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等。
内容简介:
    有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本书是其学术自传。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摘要:
        第一章  来京以前
    (一)家庭和童年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据说我家从事医术已有七八代历史,可是到我手里,却失传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可以称为曹家的“不肖子孙”。
    曹家虽说是苏州人,但祖上原出安徽歙县,移居苏州已经很久,以致我现在已说不清这个家族迁居苏州的时间了。听老人们说,曹家的祖先刚到苏州是从事商业的,后来亏了本,就改习医术。那时的境况也并不算好,直到我的曾祖父手里,才成了当时的名医,发起家来。我曾祖名叫曹元恒,医号沧洲。因为他的医术在清末的江浙一带很有名声,所以有一次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有病,就叫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到苏州召他入京为皇帝治病。关于我曾祖父为光绪治病的事,近年来常有人提到,但我对此事却所知甚少。我只是早年曾听到老人们提起,说给皇帝治病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我曾祖父开的处方都是些平安药,并没有使出他的真本领来。但通过切脉,他已经多少预见到光绪帝的病难于治愈,在一度减轻之后,就很快南归。后来光绪的病再次发作,又曾征召过他,但他装病推辞,没有进京。那次为皇帝治病,大约对我家的社会地位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清末,我家也算苏州的名门。
    我的祖父叫曹岳昭,字融甫,他是我曾祖的幼子,他在苏州行医,有了一定声望以后,就移居上海。因为当时上海有着所谓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那时正值北洋军阀混战之际,江浙一带发生了齐燮元和卢永祥之战,很不太平,因此要在租界中找一个安身之地。我祖父到上海后,先是在租界里租一处房屋,开业行医,后来赚了些钱,就在威海卫路一个里弄中买了一所房子,既作住宅,又作诊所。后来我祖父也就是在这所房子中去世的。那已经是抗战中期的事了。
    我父亲叫曹凤来,字泰吉,也是中医,一直在上海行医。我的母亲姓潘,是清道光年间军机大臣潘世恩的玄孙女。潘家是世族,文化教养很高,我对古典文学发生兴趣,主要是受了舅家的影响。近年来,有一些朋友常常说我继承了“家学”。他们大概是说我受了曾叔祖曹元弼先生和从曾伯祖曹元忠先生的影响。其实,曹元忠先生一直住在北方,而我家一直在南方,我从没有见过他,只是幼时在家里见过他的文集叫《笺经室集》,那时年纪还小,看不大懂。曹元弼先生我倒见过几次,他住在苏州,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去世。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礼经校释》,是一部研究《仪礼》的专著,在清末民初很有影响。他是清代的“遗老”,到晚年时已双目失明,所以从不出门。我年轻时到苏州,曾去拜见他,他已经八十高龄,自然也不会向我这样的小孩子讲什么学问。
    我是1928年出生在上海的。据说出生的地方叫“茂德里”,在现在人民公园附近的新昌路。对此我已全无印象,因为大约在我两岁左右就搬到了威海卫路。这大约是1930年的事。搬到威海卫路时,我还什么也不懂,但到1932年初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我还多少有些印象。首先是那次我家忽然来了许多苏州亲戚,都是逃难来的,威海卫路的房子本来不小,这时却住满了人;还有是从家里向北望去,可以看见闸北一带到处冒起黑烟。这就是日寇的飞机狂轰滥炸的结果。总的来说,那些印象都很零碎和模糊,因为那时我还很幼小。
    我的曾祖父就是那次避难来上海时病逝的。去世后家里办丧事的情况,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见到大人们都穿起白布的衣服,还常有些和尚来敲敲打打,有时大人也领我去磕几个头,这些事,我自然丝毫不理解其意义。
    P6-9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来京以前
  (一)家庭和童年
  (二)初进中学
  (三)重返私塾
  (四)学医无成
  (五)在无锡国专
  (六)报考北大的前一年
第二章  在北大上学
  (一)初到北京
  (二)在北大学习
  (三)初任课代表
  (四)下乡“土改”
  (五)补课和等候分配
第三章  在中央文学研究所
  (一)第一天报到
  (二)在大同煤矿
  (三)再次分配工作
第四章  不平静的书斋生活
  (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
  (二)《红楼梦》研究批判
  (三)不断的运动
  (四)运动的间歇
  (五)从1957年到1958年
  (六)进城以后
  (七)“”的前奏
第五章  “”
  (一)“”的开始
  (二)“五七干校”的生活
  (三)运动的继续
  (四)在文化部“录音组”
  (五)回到文学所
第六章  走上正轨
  (一)领导班子的建立和几项工作
  (二)南京之行
  (三)访问日本
  (四)右目失明和眼科手术
  (五)繁忙的1984年
第七章  曲折的道路
  (一)突如其来的改选
  (二)走自己的路
  (三)继续探索
  (四)我的退休
  (五)初次培养博士生
第八章  九十年代
  (一)“文选学”研究会
  (二)招收第二届博士生
  (三)几项业务工作
第九章  我的退休生活
  (一)退休之初
  (二)移居西直门
  (三)手术室外
  (四)赴台讲学的设想
  (五)退休后的乐趣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