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犁散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孙犁散文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23.96 5.7折 42 全新

库存18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5506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12页

字数283千字

定价42元

货号SC:9787020165506

上书时间2024-10-31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任职于华北联大、《晋察冀日报》,从事文学创作和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担任教员。1945年在《解放日报》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等,受到文坛瞩目,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孙犁散文六十八篇,包括青年往事漫忆、中年病期琐记、冀中敌后纪事、文学生活琐谈、读书序跋、悼念友人等。既有《母亲的记忆》《亡人逸事》《报纸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亲情佳作,也有《在阜平》《服装的故事》《吃粥有感》等敌后生活中的温情篇章,还有《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相片》《采蒲台的苇》等白洋淀人民抗战记录,更有《文学和生活的路》《文字生涯》等关于文学与写作的精彩见地,以及《回忆沙可夫同志》《远的怀念》《伙伴的回忆》等追忆友人的作品。全书配有二十幅图片,包括作家旧照、手迹、书影等,全面展示孙犁平易自然、散淡隽永的艺术气质和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孙犁散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朴素深沉,沁人心脾,“如橄榄,如醇酒,有一种经得住咀嚼的余味。”两个人勉强爬上山坡,发现了一小片胡萝卜地。因为战事,还没有收获。地已经冻了,我和曼晴用木棍掘取了几个胡萝卜,用手擦擦泥土,蹲在山坡上,大嚼起来。事隔四十年,香美甜脆,还好像遗留在唇齿之间。今晚喝着胡萝卜棒子面粥,忽然想到此事。即兴写出,想寄给自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就没有见过面的曼晴。听说他这些年是很吃了一些苦头的。——《吃粥有感》
摘要:
        童年漫忆
    听说书
    我的故乡的原始住户,据说是山西的移民,我幼小的时候,曾在去过山西的人家,见过那个移民旧址的照片,上面有一株老槐树,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的住处。
    我的家乡离山西省是很远的,但在我们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户人家,以长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季节。他们回到家来,我记得常常是在夏秋忙季。他们到家以后,就到地里干活,总是叫他们的女人,挨户送一些小玩艺或是蚕豆给孩子们,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个人,我叫他德胜大伯,那时他有四十岁上下。每年回来,如果是夏秋之间农活稍闲的时候,我们一条街上的人,吃过晚饭,坐在碾盘旁边去乘凉。一家大梢门两旁,有两个柳木门墩,德胜大伯常常被人们推请坐在一个门墩上面,给人们讲说评书,另一个门墩上,照例是坐一位年纪大辈数高的人,和他对称。我记得他在这里讲过《七侠五义》等故事,他讲得真好,就像一个专业艺人一样。
    他并不识字,这我是记得很清楚的。他常年在外,他家的大娘,因为身材高,我们都叫她“大个儿大妈”。她每天挎着一个大柳条篮子,敲着小铜锣卖烧饼锞子。德胜大伯回来,有时帮她记记账,他把高粱的茎秆,截成笔帽那么长,用绳穿结起来,横挂在炕头的墙壁上,这就叫“账码”,谁赊多少谁还多少,他就站在炕上,用手推拨那些茎秆儿,很有些结绳而治的味道。
    他对评书记得很清楚,讲得也很熟练,我想他也不是花钱到娱乐场所听来的。他在山西做生意,长年住在小旅店里,同住的人,干什么的人也有,夜晚没事,也许就请会说评书的人,免费说两段,为长年旅行在外的人们消愁解闷,日子长了,他就记住了全部。
    他可能也说过一些山西人的风俗习惯,因为我年岁小,对这些没兴趣,都忘记了。
    德胜大伯在做小买卖途中,遇到瘟疫,死在外地的荒村小店里。他留下一个独生子叫铁锤。前几年,我回家乡,见到铁锤,一家人住在高爽的新房里,屋里陈设,在全村也是最讲究的。他心灵手巧,能做木工,并且能在玻璃片上画花鸟儿和山水,大受远近要结婚的青年农民的欢迎。他在公社担任会计,算法精通。
    德胜大伯说的是评书,也叫平话,就是只凭演说,不加伴奏。在乡村,麦秋过后,还常有职业性的说书人,来到街头。其实,他们也多半是业余的,或是半职业性的。他们说唱完了以后,有的由经管人给他们敛些新打下的粮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买卖,比如卖针,在他说唱中间,由一个管事人,在妇女群中,给他卖完那一部分针就是了。这一种人,多是说快书,即不用弦子,只用鼓板。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做鼓架。他们不说整本,只说小段。卖完针,就又到别的村庄去了。
    一年秋后,村里来了弟兄三个人,推着一车羊毛,说是会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第一天晚上,就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真正的西河大鼓,韵调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书迷,大为赞赏。第二天就去给他们张罗生意,挨家挨户去动员:擀毡条。
    他们在村里住了三四个月,每天夜晚说《呼家将》。
...
目录:
导读

童年漫忆

父亲的记忆

母亲的记忆

亡人逸事

报纸的故事

乡里旧闻

书的梦

青春余梦

同口旧事

黄鹂

石子

一九五六年的旅行

病期经历

平原的觉醒

在阜平

第一次当记者

服装的故事

吃粥有感

芸斋梦余

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

关于小说《蒿儿梁》的通信

识字班

第一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相片

王凤岗坑杀抗属

某村旧事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一别十年同口镇

张秋阁

光复唐官屯之战

文学和生活的路

文字生涯

删去的文字

画的梦

戏的梦

猫鼠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菜花

新居琐记

老年文字

秋凉偶记(三则)

老家

故园的消失

告别

《孙犁文集》自序

《善室纪年》序

《方纪散文集》序

《刘绍棠小说选》序

谈柳宗元

欧阳修的散文

《红楼梦》杂说

关于《聊斋志异》

鲁迅的小说

耕堂读书随笔(节选)

芸斋琐谈

回忆沙可夫同志

远的怀念

伙伴的回忆

悼画家马达

谈赵树理

记邹明

悼康濯

悼念李季同志

黄叶

夜思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