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戈德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奈德,布鲁金斯研究所研究员约翰内斯,罗伊研究所研究员富利洛夫,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前所长傅梦孜,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刘春,《世界新闻报》副总编蒋生元联袂推荐。
社稷兴衰,吾辈变法,大国轮回,苍生寻道。
《中国可以说不》作者宋强,国际劳工研究与信息组织资深研究员肖恩·哈丁作序。
内容简介:
美国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到处大打出手,二战之后先后发动15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美国式傲慢”激怒了全球。美国的国家声誉几乎与“华盛顿共识”同时破产,而“北京共识”却为全国逐渐接受。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拯救本国金融体系,美国孤注一掷,开动印钞机,全球美元资产应声贬值,中国和日本作为美国优选的债权国损失惨重,美元声誉一落千丈。
俄罗斯重夺“第一把交椅”的战略意图变得异常强烈。受美国控制的中亚附庸国早已失去控制,甚至违背美国意愿挑起战争;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潭让美国进退两难;在北约内部,美国与盟国的分歧越来越大……
中国一贯冷静低调,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延续至今。“永不称霸”并不代表中国不想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事实上,民族复兴、中国崛起的意愿,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作者简介
易强,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财经时报》等媒体资深记者、主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环球财经》杂志国际版主编。对国际政经有近10年的独特研究,曾专访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元首和高级官员,发表的文章逾百万字,著作严谨深刻。
摘要:
第一章 冷战Ⅱ阴云
“冷战”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5年10月9日发表在英国《论坛报》上的一篇政论文章之中。
这篇题为《你与原子弹》的1500字的小文章,旨在探讨核战争对国际政治和生活的影响。在此文发表前的两个月,美国对日本的核弹袭击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进程。奥威尔在文末用“冷战”一词,形容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已经时隔60多年,奥威尔文中的观点仍具有警示性。奥威尔在谈论核武器技术时说:“这种技术的杀伤性是如此巨大,如果它的扩散不受到严格的控制,历史的整个趋势可能突然改变。大国与小国的差别可能不复存在,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国家权力可能被大大地削弱。”这就是朝鲜、伊朗等国的核试验之所以引起国际震惊的根本原因。
奥威尔创造的“冷战”一词,后来被美国名记期沃普(Herbert Bayard Swope)所用。这位记者的几大副业之一,是给有名政治人物写演讲稿,其中包括杜鲁门总统的顾问伯纳德·巴鲁克(Bernard Baruch)。
1946年7月,巴鲁克在南卡罗莱纳演讲时说:“我们不要被欺骗,我们现在正处于‘冷战’之中。”次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要“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这被认为是“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
同年,专栏作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以《冷战》为名写了一本书,使“冷战”一词从此广为流行。也正是从那时起,“冷战”开始特指美苏阵营之间的对抗。按照西方的主流观点,这种对抗的特征是:既有意识形态上的,也有军事形态上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忆及冷战期间中苏两国之间的对抗,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我们会很清楚地认识到,意识形态上的对抗只是幌子,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对二战后国际秩序塑造权的争夺,而它们争夺的重点则是欧亚大陆的控制权。二战最重要的两个影响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陆其他传统大国——比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受到重创,因而留下了权力真空。
于是,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第一次全面染指欧陆事务,与欧陆传统大国苏俄形成对峙局面。而在此之前,欧亚大国主导世界事务达500年之久,它们为夺取地区主导权不断地进行战争。
卡特(James Earl Carter)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有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Brzezinski),曾在《大棋局》一书中写道:
“对美国来说,
...
目录:
推荐序一 向美国学习?
推荐序二 应对帝国衰退之道
自序
第一章 冷战Ⅱ阴云
一 五日战争
二 开战只需要一根导火索
三 欧盟的翅膀硬了
四 古巴
第二章 俄罗斯偏离西方轨道
一 戈尔巴乔夫上当
二 苏联之死
三 西方梦
四 帝国“第一把交椅”
五 边猜忌边合作
第三章 动荡的“危机之弧”
一 基地组织
二 石油!石油!
三 琼斯将军
第四章 脆弱的欧亚大陆心脏
一 吉尔吉斯信号
二 斯大林与希特勒的秘密协议
三&nbs
...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