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火——刘绍棠长篇小说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火——刘绍棠长篇小说选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54.88 5.6折 98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绍棠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ISBN9787517137764

出版时间2021-0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52页

字数450千字

定价98元

货号SC:9787517137764

上书时间2024-05-10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生于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的儒林村。中国有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刘绍棠不遗余力地倡导乡土文学,坚持“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其作品多以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语言清新淳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孟加拉、阿尔巴尼亚等国文字。
主编推荐: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1997年3月12日),中国有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1991年7月,国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终身享受国家特殊补贴。1992年5月,北京市通州区建立刘绍棠文库,立了“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纪念碑,表彰他为祖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刘绍棠文库收藏了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
★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榆钱饭》《青枝绿叶》《本命年的回想》等多篇文章选入中小学教材。
★刘绍棠的作品多次获奖。1981年,短篇小说《蛾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蒲柳人家》获《文艺报》中篇小说二等奖。《渔火》获《北京日报》优秀作品奖。《蒲柳人家》获《十月》文学奖。同年5月,《蒲柳人家》(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二等奖。1989年,《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长篇小说奖。1994年,《黄花闺女池塘》获《人民文学》20世纪90年代优秀小说奖。
★本书集结刘绍棠的三部长篇小说作品《地火》《春草》《狼烟》,是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文本充满了文学性、艺术性与可读性,具有极高的出版价值。
★本书是向的献礼之作,对于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地火——刘绍棠长篇小说选》由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春草》《狼烟》《地火》三部长篇小说作品集结而成。《春草》以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通州为背景,描写了北运河河畔的潞河学院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成立了春草社,出版《春草》周刊,最终投入共产党和孙中山掀起的大革命浪潮。《狼烟》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新一代青年与日伪势力开展了坚决的斗争,并迎接即将到来的八路军的故事。《地火》以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描写了延芳淀农民和通州城内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地主武装进行斗争的悲壮历程。三部曲分别谱写了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北运河一带的人民(农民、大学生、知识分子等)为保卫家乡,与敌人抗争的英雄之歌,承载着三段关于历史、关于战争、关于民族情感与民族凝聚力的记忆,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作家刘绍棠从自己的叙事视角,以情节与细节,讲述北运河沿岸人民的抗争史,小说作品充满了清新淳朴的格调,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
摘要:
        1
    外国教会开办的潞河学院,被称为三百里北运河的优选学府,闻名数省。它坐落在通州市南郊,方圆几里,都在它的校界之内,没有居民住户。在这块空旷的大地上,只有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开放着五颜六色的野花;一道道亮晶晶的小溪,溪边丛生着芦苇和蒲柳;一座座四四方方的果园,果园里有嗡嗡采蜜的蜂群;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里有百鸟争喧;一座座起伏连绵的荒丘,荒丘上有乱树峥嵘;而在纵横交错的羊肠小路上,有大学生们散步留下的足迹。
    但是,也有一条笔直的被林荫遮掩的柏油马路,通向绿瓦红墙的中心校舍。学校的正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巍峨殿阁,门外有两只张牙舞爪的石狮,两柱雕刻着蟠龙的华表,那格局和气势,极像前清的王府。进入大门,迎面是几亩大的花坛,一条五色石子的甬路,直达正面那雕栏玉砌的办公大楼,楼前有一座水花飞溅的喷泉。办公楼两侧,雁翅排开,分布着各个系科的教学楼;教学楼之间,有齐整的松墙相隔。群楼背倚蜿蜒的土山,山上有苍松翠柏,座座凉亭。山后,有几处露天运动场,两座室内体育馆;协和湖碧波半顷,荷花满塘,湖心小岛停泊着叶叶游船;湖畔有小桥、石舫、图书馆、小教堂和一所所学生宿舍。然后,又有一道红墙横断开来。走进牌楼门,花树葱茏,曲径通幽,是教授们的住宅,有的是小洋楼,有的是四合院,小洋楼围着铁栅,四合院圈着竹篱。
    潞河学院是一块文化殖民地,是一座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这里的学生,不少对于社会的黑暗、民间的疾苦、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漠不关心。他们只是站在这个追逐名利的码头,迷醉地翘首眺望通向大洋彼岸的黄金之路。
    然而,它毕竟设立在中国的土地上,而不是高踞于天堂的云雾中。五四运动已经吹皱一池春水,而二十年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更引起了学生们思想的波动。国文系学生叶兰和物理系学生夏竟雄,发起成立春草社,出版《春草》周刊,以年轻人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和锐气,向乌烟瘴气的社会生活,发动猛烈的冲击,又以夏竞雄的攻势最凌厉。
    春草社社员已经发展到四十多人,早已越出潞河学院的范围;周刊已经发行三千多份,不但在通州市内出售,而且行销到外埠。社员中,已经颇有点小名气的青年诗人平步云,专写空炮式大块政论的王无冕,写点学术性文字并兼管总务的冯文藻,是夏竞雄和叶兰之下的三大中坚分子,与叶、夏并称为春草社五魁。
    夏竞雄的父亲夏思问,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前夜,率领二十八名革命志士,攻打通州道台衙门,壮烈殉难。当时,夏竟雄只有七岁,跟着母亲在北运河畔的鹊桥村生活,后来又逃到盘山山中的外祖父家避难。十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的好友蔡松鹤从外国留学回来,在潞河学院任教,接他到通州读书。他聪慧好学,意志坚强,深得蔡松鹤的喜爱,一心想栽培他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一名取得更高成就的物理学家。夏竞雄虽然对物理学很有志趣,但是也关心国家大事和留心社会问题。鲁迅先生那抨击人吃人社会的战斗檄文,震撼他的思想,启发他的心智,指引他的行动。渐渐地,他对于研究社会,比对于研究物理,更感兴趣了。
    他是在乡野长大的孩子,
...
目录:
春草

狼烟

地火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