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候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物候学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15.75 6.3折 25 全新

库存24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竺可桢,宛敏渭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19636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0页

字数112千字

定价25元

货号SC:9787576019636

上书时间2024-05-10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主编推荐: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学,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物候学知识,物候学的规律,物候学的历史及发展。本书通俗易懂,特别是大量运用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材料包括诗词,证明了中国历史上气候是变化的,气温在春秋汉唐时代高,南北朝,宋元时期低。在汉唐时代北方或中原的不少物种在宋元以后由于气温下降不能生存,逐渐移植到了南方。是我国有名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及安徽气象事业创始人宛敏渭先生关于物候学的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果,也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
内容简介: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本书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学,中国古代诗文中的物候学知识,物候学的规律,物候学的历史及发展。本书通俗易懂,特别是大量运用了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材料包括诗词,证明了中国历史上气候是变化的,气温在春秋汉唐时代高,南北朝,宋元时期低。在汉唐时代北方或中原的不少物种在宋元以后由于气温下降不能生存,逐渐移植到了南方。是我国有名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及安徽气象事业创始人宛敏渭先生关于物候学的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果,也是一部难得的科普佳作。
摘要: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各个地方、各个区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科学,都是带地方性的科学。物候学和气候学可说是姊妹行。所不同的,气候学是观测和记录一个地方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而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一年中植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观测气候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如某地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而物候记录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则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如1962年初春,北京天气比往年冷一点,山桃、杏树、紫丁香都延迟开花。从物候的记录可以知季节的早晚,所以物候学也称为生物气候学。
    我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一篇里,如说:“四月里葽草开了花,五月里蝉振膜发声。”又如说“八月里枣子熟了可以打下来,十月里稻子黄了可以收割”等,那接近是老农经验的记载。到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每逢节气的日子记录物候和天气的传统,而且已经知道燕子在春分前后来,在秋分前后离去。《管子》中已有“大暑、中暑、小暑(《幼官篇》)”,“大寒、中寒、始寒(《幼官图》)”和“冬至、夏至、春至(分)、秋至(分)(《轻重己篇》)”等名称。又说到关于节候反常的现象——“春行冬政则雕……行夏政则欲(《四时篇》)”以及节候与农时的关系——“夏至而麦熟,秋始而黍熟(《轻重己篇》)”等,为古书中较早说到节候的。其他《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纪的首篇、《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更有依节气而安排的物候历。寻其演变源流,各节有关这方面记述,实来源于管子之言而有所增益,汉代郑玄为《礼记》作注,已于目录明说《月令》出自《吕氏春秋》,清陈澧说:“《吕氏春秋》虽不韦之客所作,其说则出于管子。”郭沫若也说:“《管子·幼官篇·幼官图》为《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刍形。”唐杜佑《通典》更直截了当说“月令出于管子”。自管子创始汇集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经验,后来逐渐发展,遂成为周、秦时代遗留下来比较完整的一个物候历。如在《礼记·月令》二月条下,列举了下述的物候:“这时太阳走进了二十八宿中的奎宿,天气慢慢地和暖起来,每当晴朗天气,可以见到美丽的桃花盛放,听到悦耳的仓庚鸟歌唱。一旦有不测风云,也不一定下雪而会下雨。到了春分节前后,昼和夜一样长,年年见到的老朋友——燕子,也从南方回来了。燕子回来的那天,皇帝还得亲自到庙里进香。在冬天消声绝迹的雷电也重新振作起来;匿伏在土中、屋角的昆虫,也苏醒过来,向户外跑的跑、飞的飞地出来了。这时候,农民应该忙碌起来,把农具和房子修理好,国家不能多派差事给农民,免得妨碍农田的耕作。”这是两干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初春时物候的概述。
    我们从这些材料可以知道,古代之所以积累物候知识,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奴隶主和封建主的统治,但主要是
...
目录:
一、什么是物候学

二、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

我国古代农书医书中的物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三、世界各国物候学的发展

古代世界的物候知识

近代世界物候学的发展

四、物候学的定律

物候的南北差异

物候的东西差异

物候的高下差异

物候的古今差异

五、预告农时的方法

以农谚预告农时

以积温预告农时

划分物候季和以自然历预告农时

六、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

生物物候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昼夜长短对于物候的影响

热带中的物候

植物开花的内在因素

何以候乌能辨认千里迢迢的归程

七、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展望

我国现代物候工作取得的成果

目前应行开展的物候工作

物候学与防止环境污染及三废利用

大气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症状

监测大气污染的指标植物

我国发展物候学的前途

附录

中国温带、亚热带地区物候观测种类名单

物候观测的记录项目

平年各13顺序累积天数表

怀念竺老

附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