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见识丛书2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见识丛书28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1.32 5.4折 58 全新

库存26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尼尔·波斯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00497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12页

字数193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SC:9787521700497

上书时间2024-05-10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1931—2003),纽约大学教授,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研究领域横跨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弘扬了麦克卢汉、伊尼斯开创的媒介环境学,推动其进入北美传播学主流圈子。存世著作共25种,包括专著13种,合著10种,合编2种;其中《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已经并将继续在中国学界产生持久的影响。传世论文200余篇。1986年获美国英语教师学会授予的“乔治?奥威尔奖”,1988年获纽约大学杰出教授奖。
何道宽先生,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著作和译作共80余种,约2 000万字(著作85万字,论文约30万字,译作逾1 900万字)。代表性译作有《理解媒介》《数字麦克卢汉》《裸猿》《媒介环境学》《人类动物园》《亲密行为》《软利器》《菊与刀》《群众与暴民》《乌合之众》等。
主编推荐:
一.与经典畅销书《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并称“媒介批评三部曲”,完整呈现!
爱因斯坦曾说:“科技已经超越人性。”
尼尔?波斯曼“媒介批评三部曲”层层深入地探讨了科技vs人性、技术vs人文的重大课题——
《童年的消逝》: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娱乐至死》: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技术垄断》:断言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是文化的艾滋病,在信息技术甚嚣尘上,数字媒体万众欢腾的时代,我们要清醒拒绝文化向技术投降。
“三部曲”完整呈现了波斯曼和媒介环境学派对于技术和信息媒介的总体观点和批判态度!

二.《技术垄断》是20多年的传播学经典!
1993年,《技术垄断》英文版问世,在传播学和技术哲学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被誉为媒介环境学的典范之作。【国内外专家媒体评论见下文】
截至2017年底,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结果,《技术垄断》被引用605次;截至目前,据“豆瓣?读书”检索结果:716人评价,获高分8.6分。

三.《技术垄断》讲的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技术垄断》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文化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经历三个阶段:

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
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
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现在就处在技术垄断的文化阶段,作者说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如今,技术至上、技术沉迷的思维和态度随处可见,所有行业领域都在适应新的技术条件
...
精彩内容:
中译者第二版序
在“中译者第一版序”之首,我写了这样一段话:“这篇序文准备回答6 个问题:(1)什么是媒介环境学?(2)麦克卢汉和波斯曼主张技术决定论吗?(3)什么是技术垄断?(4)技术垄断为何在美国兴起?(5)什么是波斯曼的警世危言?(6)今天怎么读《技术垄断》?”
在“中译者第二版序”里,我也回答6 个问题:(1)《技术垄断》的总体效应如何?(2)为何其中国效应大于美国影响?(3)中国学者如何欣赏他特别犀利的洞见?(4)为何说波斯曼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5)AI 大发,“奇点”将至,如何应对?(6)《技术垄断》中译本第一版有何遗憾?
一、《技术垄断》的总体效应如何
2017 年12 月12 日,据“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结果,《技术垄断》中译本被引用605 次。简要回顾该书10 年来的接受情况,可以断言,该书在人文社科学术译著中独占鳌头。
甫一问世,《技术垄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即好评如潮,书评家、时评家、跨界学者、学界和业界人士的大小书评数以百计。次年,《技术垄断》进入《光明日报》20 本年度推荐书目。2010 年,北大版《技术垄断》繁体字版登陆台湾,书名变通为《科技奴隶》,但译者署名未变,译文未变。自此,它成为北大出版社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受到大中华地区出版界、读书界和评论界的持续关注。2011 年,《技术垄断》获得深圳大学学术创新奖三等奖。2011 年9 月14 日,在“ 豆瓣?读书”检索发现,优良评级者占压倒性多数,具体数据是:285 人评价,评五星级者占48.5%,四星级者占43.1%。2017 年12 月12 日,在“ 豆瓣?读书”检索,结果显示:670 人评价,获高分8.6 分,势头不减。
二、为何其中国效应大于美国影响
尼尔?波斯曼以教育学、语义学和传播学成名,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精神领袖。就社会批评而言,其名气似乎略逊于诺姆?
...
内容简介:
本书与《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中信,2015)并称尼尔?波斯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其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检讨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的负面影响。
作者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他之所以揭示技术的阴暗面,是为了避免技术对文化造成伤害。文化有三种形态: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并试图取而代之,但难以撼动文化;在技术垄断文化阶段,技术使信息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得无影无踪,技术垄断就是极权主义的技术统治。
本书揭示了技术垄断阶段各种“软”技术的欺骗作用,挞伐所谓社会“科学”,谴责唯科学主义;辨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之异同,并为传统符号的耗竭扼腕痛惜;号召人们以强烈的道德关怀和博爱之心抵抗技术垄断,坚决反对文化向技术投降。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特别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
...
摘要:
    作者自序
1959年,查尔斯?斯诺爵士(Sir Charles Snow)推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书名既是他在剑桥大学所做的里德讲座的题名,也是其主题。该讲座旨在阐明他洞悉的当代重大问题:艺术与科学的对立。更加准确地说,他想阐述文人(有时称为人文主义者)和物理科学家难以调和的敌对态度。甫一问世,该书即引起小小的轰动(大概相当于里氏震级2.3级吧),部分原因是他坚定地站在科学家一边,使人文主义者有充足的理由和机会反唇相讥,提出尖锐、有趣而难听的反驳。不过,这场论战时间不长,所以他的书很快就淡出了公众的视野。这个结果很有道理。查尔斯爵士提出错误的问题,进行错误的论辩,因而做出了文不对题的回答。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工作者之间不存在争吵,至少不存在足以使多数人感兴趣的争吵。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要感谢斯诺先生,因为他注意到一个事实:确实存在两种文化,而且两者尖锐对立,因此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展开论战。他太关注教员俱乐部里那些难以捉摸的不满情绪,对从未栖身这种俱乐部的人的生活则关注不够。倘若他对教员圈子的关注少一点,对普通人的关注多一点,他必然会明白,问题不是存在于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争论,而是存在于技术与人之间。这不是说,“除他之外的每个人”都认识到问题所在。事实上人们相信,技术是忠贞不渝的朋友,原因有两个。首先,技术的确是朋友,它使生活更容易、更洁净,使人的寿命更长。谁还能向朋友提出更多的要求呢?其次,由于技术和文化有长期、亲密且必然的关系,它就不招引人去仔细检查技术的后果。这样的朋友要求你信赖和顺从,多数人往往抱这样的态度,因为技术给人的馈赠实在是非常丰盛。然而,这位朋友却有阴暗的一面,它既给我们馈赠,又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用最富有戏剧性的语言来表述,我们就可以做出这样的指控:失控的技术增长毁灭人类至关重要的源头,它造就的文化将是没有道德根基的文化,它将瓦解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关系,于是人生价值将不复存在。总而言之,技术既是朋友,也是敌人。
本书试图描绘技术何时、如何、为何成为特别危险的敌人。许多学富五车、信念坚定的学者已经反复对此进行论证,其中一些还是当代的饱学之士: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赫伯特?里德、阿诺德?盖伦、伊万?伊里奇等。斯诺先生文不对题的论述使围绕技术的论战一度中断,但围绕技术的论战硝烟不绝,到了当代反而更加紧迫;美国人在伊拉克战争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技术优势,于是,围绕技术的论战就更加挥之不去。我不是说这场战争没有道理,也不是说战争技术被人滥用,我只是说,美国的胜利证实了一个灾祸临头的念头:在和平年代和战争中,技术都是我们的救星。

第一章  塔姆斯法老的评判
柏拉图的《斐德罗篇》(Phaedrus)里有一个关于上埃及法老塔姆斯(Thamus)的故事。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人往往沦为工具的工具;对我们来说,这个故事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他传说难以与之匹敌。苏格拉底向斐德罗讲
...
目录:
中译者第二版序 xi
中译者第一版序 xxv
作者自序 xlix
第一章  塔姆斯法老的评判 001
第二章  从工具时代到技术统治时代 021
第三章  从技术统治时代到技术垄断时代 043
第四章  难以把握的世界 063
第五章  崩溃的防线 079
第六章  机器意识形态:医疗技术垄断 101
第七章  机器意识形态:计算机技术垄断 117
第八章  隐形的技术 135
第九章  唯科学主义 159
第十章  符号大流失 183
第十一章  爱心斗士 203
注  释 223
参考文献 229
索 引 233
中译者第一版后记 253
中译者第二版后记 25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