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26.96 5.5折 49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向世陵 主编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63887

出版时间201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63页

字数360千字

定价49元

货号SC:9787543963887

上书时间2024-05-09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向世陵,四川仁寿人,1955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教学培训部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主要专著有《儒家的天论》、《中华哲学精蕴》、《〈訄书〉选注》、《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中国哲学范畴丛书·变》、《理气性心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主编)等,另有合撰著作多部。主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等系列教材,承担等多项重量科研项目。
主编推荐: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从不同侧面来分析经学的转向,如葱经学与社会政治、经学与文学、经学的内在演化过程、经学与哲学等及部分来具体阐述经学的综合性发展。
内容简介: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作为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的理论结晶,突出的是宋代哲学基本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它既逻辑展开为复性论、本体论、理气论、心性论、性理学等为标志的新哲学体系的创立,又体现出每一理论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蕴涵。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标志性成果,理学家认为他们所创立的以实理、实性、实气、实心等为标识的实学,是克服佛老空虚之学的最有力的武器。新儒学的哲学理论,不论是理性命的沟通,心性情的关联,还是心迹一致与心即理,都既区别于汉唐“旧”儒学的章句训诂,也与西方哲学向“物理学之后”追寻超越本体的路向不同。哲学不仅是学问,更是修身的基础,它需要满足儒者安身立命和精神寄托的需要。
摘要:
    (一)“实”体向“虚”体的转向
    
随着佛经的翻译,佛教传人的新思想逐步被中国人所认识。但中国人认识佛教,同时是以自身的概念去解释佛经的过程。譬如对佛教作为物质始基的“四大”,唐初道世编《法苑珠林》便称:“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①“我”是形神和合的现实生命,构成整个世界物质基础的地水火风“四大”,都是我生命的“本体”。在如此“大我”的视野下,一切杀生都是杀我,故应当常行放生而救苦救难。显然,“本体”已不直接是物质质料,“四大”之“大”也主要不在其质而在其性:如火以温暖为性(体温),风以流动为性(呼吸)等。“一切火风是我本体”的真实意义,就变成为火风之性构成了“我”的真实生命。如此从性、命的角度解“本体”,说明外在可感的物质实体已经向内在不可感的性命本体转化,对心性层面的“虚”体的关注日渐成为了佛教“本体”论的主题。
    
在佛教,本体转虚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谓“阿字”本体论。善无畏等译《大日经》云:“字门转成佛,亦利诸众生。犹如大日尊,瑜伽者观察。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于本体,流出亦如是。”②以“字”(如“阿”)为门而入,了悟诸法之理,是成佛和利益众生之正途。佛身不论是自体真身还是应机化现的应身,乃至千万无量身,都能一同被摄入佛法真身的自体,反之则为同一真身自体所流出的种种应化身。那么,本体与无量身的关系,也就是真如自体与法界众生的关系:自体普现于法界众生之中,法界众生又无处不有真如自体。所谓本体、自体,即人人本具而常住不灭的真性,问题只在于觉还是迷,显还是不显。
目录:

引论经学变革与理学的兴起
一、文以载道的诉求
二、经学文本的传承转换
(一)五经义理的采撷
(二)子学资源的发掘
三、道统论的成立及意义
(一)《论语》和《尚书》的文献根据
(二)《周易》的文献根据与“时中”
四、纲常天理与普遍之善的确立
(一)三纲五常的内在化
(二)“大本达道”的普遍准则
第一章“本体”与“本体论”
一、“本体”一词的出现与意义的拓展
(一)“本体”语词的出现与含义
(二)“本体”在本土文化中意义的拓展
二、隋唐佛学的“本体”论
(一)“实”体向“虚”体的转向
(二)“本体”说与体用论的整合
三、宋代儒佛交通的“本体”论
(一)佛教“本体论”的自觉
(二)儒家本体概念的明晰与本体论的成形
第二章“反本”“复性”论
一、反本复性道路的奠定
(一)道家的开端
(二)儒家的承接
二、玄佛交融的反本复性诉求
(一)玄学的反本归静
(二)佛学的反本达源
三、唐及宋初的复性、原性论说
(一)李翱的复性论
(二)韩愈、欧阳修的原性与修本
(三)王安石“性情一”的得失
四、张载“善反”天地之性的变化气质说
(一)气质之性不为性
(二)德与气不并立
(三)一于气与一于性
五、从程学到湖湘学和闽学的反本复性
(一)二程与湖湘学的多样选择
(二)朱熹对北宋复性论的系统总结
六、明清之际学者对张载变化气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