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至五四祭悼文学及其文化转型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晚清至五四祭悼文学及其文化转型研究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42 7.5折 56 全新

库存4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国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3199

出版时间2018-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54页

字数210千字

定价56元

货号SC:9787010193199

上书时间2024-05-09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国,男,1981年出生,山东日照人,现就职于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以来,在《文艺争鸣》《烟台大学学报》《山西大学学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青年项目一项、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一项,以主研人身份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多项。
内容简介:
清末至五四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频繁接触、对抗与交融的时期,形成了一种“常”与“变”、“退”与“进”、“取”与“舍”的文化交锋和转型的语境。在文学“标新”的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便是祭悼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格局下生成的价值功效、情感释放、生死体验与文学叙事。书稿意在解决清末至五四现代性语境中的祭悼文学及其文化转型问题。将祭悼作为切入文学研究的一个手段,以此尝试挖掘出近现代文学进程中的“国殇”、“情殇”与“道殇”三个时代命题。具体表现为文学意义上的对国家的祭祀、对爱国烈士的公祭、对文化先贤的祭奠、对亡者的悼念以及在祭悼仪式的变更中所呈现出来的“个体/群体”、“古/今”、“中/西”不同的悼情体验与生命感悟。书稿运用清末至五四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一一阐释了如上主题。
目录:
导论
第一章祭悼文学的溯本逐源
第一节生死一线牵的文学再现
一、灵魂存在与祭悼文学创作
二、祭悼与“个体一群体”心理的互动结构
三、传统祭悼文学的流变
第二节现代意念关注下的祭悼文学
一、西方传教士眼中的中式葬礼及其汉文祭悼小说
二、“社会”的被发现——“世风”成为被审视与批判的对象
三、遗嘱与祭悼文——生死两界的“宣言”
第二章国殇——革命背景下的政治与祭悼
第一节祭悼情怀与革命气节的对话
一、为了今天的记忆——革命小说中的“香火”传递
二、亡魂与英雄的密谋——乌托邦境域中的同志情结
三、去异族化:种族主义视域中的祭悼观纠结
第二节不“和谐”的节拍:反迷信运动中的“反祭悼”
一、反迷信运动:晚清维新的主潮流
二、文明小景:“反祭悼”背后的现代进步观
第三节从“反祭悼”到“返祭悼”:落日夕阳下的近代**祭悼
一、循旧求新——近代祭天、祀孔大典的时代意义
二、革命遗愿与政治资源——祭悼孙中山背后的争斗
第四节心态的涌动与秩序的维护——清末民初祭孔文化考略
一、“常”与“变”——孔教会与祭孔活动
二、“退”与“进”——基督传教士与祭孔礼仪
三、“取”与“舍”——地方乡绅与祭孔活动
第三章情殇——人鬼异界情缘的再续
第一节“忆语”文体创作与祭悼情感救赎
一、“忆语”文体创作概述
二、《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与《伤逝》:悼情的救赎
第二节黄泉相见——曲终人不散的爱情乌托邦
一、爱情乌托邦——祭悼文学创作的主旋律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