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岪与木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张岪与木心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46.24 6.8折 68 全新

库存17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丹青著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0316867

出版时间2019-0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328页

字数150千字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550316867

上书时间2024-05-08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陌生的经验》及新书《张岪与木心》。
主编推荐:
★“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 木心说:“你们要保持想到死亡。”本书所写,并非仅仅是木心的死亡,而是生命对死亡的凝视,是生命如何承受死亡,以及生命如何通过死亡而活下去。作者细致描摹木心死亡的过程,堪比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但更多温柔与深情。死亡带来无尽的虚空,木心却在这些文字里栩栩如生。★“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本书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一生文学与艺术的旅程。随着木心身后《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的出版,以及木心故居纪念馆、美术馆的先后落成,作者回顾木心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漫漫历程,追忆海外孤露的生活点滴、文学灵感绽放的时刻、出访英伦的旅程,更以画家的体贴与见识,缕析木心绘画的渊源与追求。再没有一个人,能这样亲切而体贴地为我们道说木心的世界。★“珍贵的关系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木心与陈丹青,亦师亦友近三十年。这份难以比拟的情谊,闪烁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或许我们再难看到这样温柔的送别,这样深情的追忆。
内容简介: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张岪,是木心为陈丹青起的笔名。1982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乃有此集。书中以极尽写实的笔墨,慎重恳切的文字,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的文学旅程。罕有一个人的死亡,被如此细致地描摹;也罕有这样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视死亡。《张岪与木心》,记述了文学的死亡,自身亦成为死亡的文学。
摘要:
        守护与送别
    木心先生的最后时光(上篇)
    桐乡第一人民医院,全楼簇新。十二楼住院部VIP病区十一号房间,是木心的病室。躺在两边有栏杆的床上,先生的左腕插着输液管,间歇醒来,床头被摇起,他侧靠着,和我喃喃说话。他的嗓音原是低沉沙哑,这两年已乏力笑谈,此刻是因我的到来么,他的话反而多了,说一句,停一停,忽然认真看定我:
    那你是谁?
    这一问,比昨天初到时先生的当面不认,尤使我心惊。昨天,十一月十六日黄昏,我与内人从杭州机场赶到桐乡医院,直趋先生床前。没想到他抬脸说出的第一句话是:
    “海盗呢!他们走了吗?”
    我本能发笑,同时心神纷乱:先生谵妄了!来路上关于应对先生病重的仓促想象,当下失效——现在他也成了我不认识的人。
    “打走了!全部打走了!”我俯向他,高声应答,如骗小孩,同时迅速镇定自己,预备接手这骤然陌生的经验。他靠靠好,神情将信将疑:“哦,原来这样……”
    今天,上午,先生又开始与我絮絮说话,是昔年对谈时的熟悉目光,忽然,“你是谁?”我永难忘记那一瞬。
    “我是丹青啊!”我冲他吼叫,另一念同时到位:完了,先生要死了……他微微一愣,神色转而舒缓。片刻,如他交代自以为要紧的意思时,转用普通话,平静而清楚地说:
    那好……你转告他们,不要抓我……把一个人单独
    囚禁,剥夺他的自由,非常痛苦的……
    现在我要试着写出这份记忆:今年,十一月中至十二月下旬,我几度守在木心病榻前,之后,是他的葬礼。这是我第一次目击垂老的人,病危,衰竭,死。我不想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
    时间推前:今年十月下旬,先生自返乡六年后第一次住院,本意是医治白内障。陪同入院的北京李春阳夫妇,近年与木心交谊甚笃,其时正去乌镇看望先生。手术前必须体检,一查,脉搏仅二十余,病名是“房室传导阻滞二度1型”,血压、肺功能也靠前反常。院方即下病危通知,迅即转往心脏专科。经救治,各项数据迅速回升,复检趋近正常。先生吵着回家,舂阳于是护送他归去乌镇晚晴小筑:那是镇方十年前为木心在故园旧址新建的家。
    春阳每日与我通话,报告病情,最后说,先生回家后已能起坐饮食,谈笑如故。为之操劳十余天,舂阳夫妇回了北京:那是十一月初的事情。
    稍早,九月间,纽约华人建筑师林兵与先生商议“木心美术馆”事宜,我在侧;更早,七月中,镇方领导陈向宏先生面告美术馆方案年内启动,我也在侧,当天并与向宏陪了先生探看场地。
    明显而急骤的衰弱,始于二〇一〇年秋,先生虽无怵目的病象,但已靠前苍老,形销骨立。他瘦伶伶盘踞着他的座椅,默然不动,不再如过去那样悉心打理自己;勉力启唇,出声轻哑,唯目光灵动潮润,如孩子般来回仰看我们。稍有起坐走动,是必须两位侍护的青年,小代、小杨,左右搀扶了。
    前年,大前年,先生尚能自己行走,夜饭后必是转回客厅,作状长谈,各人沏一杯绿茶。临窗的英式写字台,靠墙的古董立柜,居中的皮沙发,诗经体《乌镇》的手书条幅,都是从纽约寓所运回。如今是在乌镇的故园,我们对坐着,先生一支烟,我一支烟,边旁俩小伙子,江南的粉墙、木梁,暗沉沉,日子还会很长。
    彻夜的畅谈早已不复。撑到十一二点,先生抱歉似的说,那么,休息了吧。还乡后,他通常是八九点钟便即歇了。
    P7-10
目录:
守护与送别(上)
守护与送别(下)
孤露与晚晴
杰克逊高地
绘画的异端
魏玛之行
乌镇的孩子
《文学回忆录》后记
《木心谈木心》后记
漫谈木心
文坛之外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