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的荣光 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与李禾的书信往来
  • 文学的荣光 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与李禾的书信往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的荣光 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与李禾的书信往来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2.49 5.6折 58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史鹏钊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6670

出版时间2021-0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56页

字数128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SC:9787559836670

上书时间2024-05-08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三位作家与《飞天》杂志编辑李禾的书信往来为线,分别讲述了三位文学大家初入文坛的故事,回顾了他们创作的初心以及在创作道路上的执着追求;展现了作家与编辑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扶持的真挚情感;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陕西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经过时间沉淀的文字,更真实反映了作家与编辑共同的文学梦想。作家对文学神圣事业的不懈坚持,才留给了一个时代最富有的精神食粮。而编辑会带着盛情为作家们缝制踏上文学多彩大道的嫁衣。只要文字不死,文学就永远赫然存在。
摘要:
        第一节  平凡的岁月
    李禾和陈忠实先生是至交,几十年来相互提携,为人为文,传为佳话。30多年前,编辑李禾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牛肉泡馍派”陈忠实》,原文如下:
    20世纪80年代前后,文坛上正是乱花暂欲迷人眼之时,各种旗号林立,竞相称雄,陈忠实无旗无号,朋友们却称之为“牛肉泡馍派”。
    陈忠实是关中灞桥人,“灞柳伤别”这一典故向来为文人传诵,给这块土地抹了一笔浓浓的诗情,但陈忠实缺乏这种浪漫色彩,他只写小说、散文,不写诗,作品溢满八百里秦川的泥土味儿,质朴而无矫饰。那阵儿,他在一个偏远穷困的公社当书记,写文章是“牛肉泡馍派”,生活上却享受不起牛肉泡馍,他抽黑棒子烟,喝苞谷面糊糊,每月薪金42元,他只能在作品里注入牛肉泡馍味儿。
    关中人之所以喜欢吃牛肉泡馍,盖因民性热诚厚道,纯朴刚直,说话直来直去,做事死认真,喜欢实打实,讨厌虚套套,一是一,二是二,一锤子下去总要砸个窝窝。身为“牛肉泡馍派”的陈忠实,作品如此,为人行事也如此。
    那时候,我在甘肃《飞天》杂志当编辑,就找陈忠实约稿。他是大作家,长相却如老农民,深目隆鼻,满脸皱纹,似犁沟般于田陌纵横交错,一笑,犹如菊花绽放,那里面播种的当然是灵感的种子。
    初相识时,总见他一身农民装束,沾星星点点的泥土。仿佛刚刚从地头走来,每次话别,他总是厚道地叮咛:“你若来西安,别到灞桥找我,太远咧!只要托人捎个话,我就进城来看你。”
    我向他约稿,他慨然应允说:“行哩!我保证每年给咱的刊物专门写一篇,绝不拿退稿搪塞。”果然,此后确未爽约。不幸的是我太粗心太自以为是了,一次错排了一段,又斗胆删去了一段,事后向他致歉解释,他却说:“没啥没啥,你老兄咋样改都行哩!”一脸的谦和厚道,反而让我越发的过意不去。
    陈忠实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却仍旧只记得自己是乡里人,不把自己划在文人圈子里。一次我们相约去郊区看望作家张敏,两人骑着破车子,边走边谈得热火,他忽然“哎呀”一声跳下车,我吓了一跳,不知出了什么事。只见他匆匆钻进路旁一家食品店,少顷,拎了一封红纸帖儿的点心包包走出来,我笑他过于拘礼了,他正色道:“咱是乡里人嘛,乡里人有乡里人的规矩。张敏屋里有老人和娃娃,不提点心包包就上门,人家笑话哩!说咱不懂礼性哩!,'我顿时大悟,怪道他将关中的习俗写得活灵活现,不见造作肤浅,使人读了如入其境,原来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啊!
    90年代前后几年,陈忠实忽然销声匿迹了,几次约请他去敦煌一游都不见应承,我以为是关中人怕出门的保守。不承想,忽地出了一本《白鹿原》。出一本砖头厚的书是陈忠实青年时代的梦,书厚如砖其实没啥稀罕的,但作品内容扎实得真像砖头,一下子赢得读者的青睐,读了,犹如吃了一碗“牛肉泡馍”。
    就在这年9月,陈忠实率领陕军中的赵熙、王愚、郭京夫、王晓新等众多作家,应甘肃奇正公司之邀赴甘南访问。其间曾在兰州签名售书,先在颇具知名度的新知书店,后来又赶到半间席棚的兰登书屋。屋小人挤,陈忠实虽满头大汗,但对读者有求必应。事毕
...
目录:
第一章 “牛肉泡馍派”陈忠实

第一节 平凡的岁月

第二节 寻找自己的句子

第三节 白鹿原的日子

第四节 永远的忠实

第二章 文坛快手贾平凹

第一节 烽火岁月与《满月儿》

第二节 贾平凹与《长安》

第三节 第一次婚姻

第三章 邹志安,你在哪里

第一节 求学与工作

第二节 袁家村时光

第三节 两次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第四节 病逝与《文学报》发起捐款

不死的纯文学(代后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