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病学(第2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血液病学(第2版)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205.9 7.1折 290 全新

库存7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主编张之南 ... [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43356

出版时间2012-09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674页

字数3522千字

定价290元

货号SC:9787117143356

上书时间2024-05-08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主编推荐: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王建祥主编的《血液病学(第2版)》是又一本血液学专著,主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合力完成,个别篇章还特邀了院校外的专家撰写。作者中既有理论充实、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又有不少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中青年很好医师和研究人员。新一代作者的加入,以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特有的敏锐和接受能力,为本书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在编写中适当拓展了血液学的相关基础理论部分,更好地反映了血液学临床、实验诊断和相关基础理论密不可分的学科特点。
作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大型专科系列书之一,本书以上述特点为血液学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了一本较新较好的参考书和基础教材。 
内容简介:
  
《血液病学(第2版)(套装共2册)》是又一本血液学专著,主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合力完成,个别篇章还特邀了院校外的专家撰写。作者中既有理论充实、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又有不少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中青年很好医师和研究人员。新一代作者的加入,以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特有的敏锐和接受能力,为《血液病学(第2版)(套装共2册)》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
摘要:
    
(二)其他因素


    
1.宿主的遗传背景 宿主有不同的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人类称为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等位基因分子,它直接关系到抗原肽的递呈。由此造成个体间对同一抗原免疫应答能力的差别和对免疫性疾病易感的差异性。近期还发现了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应答基因(Ir gene),并确认Ir基因就是某些特定的MHC基因或等位基因。


    
2.抗原的剂量和佐剂 抗原的剂量必须适当才能有效地刺激出免疫应答,抗原剂量过高或过低都易引起免疫无应答或免疫耐受。在数周内反复注射同一抗原比一次性注射效果好,因为抗原有效地激发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的增殖。一类可与抗原混合并共同进行免疫的物质称为佐剂(adjuvant),通常佐剂不改变抗原本身的免疫原性,而是通过提高机体的应答能力增强对抗原的应答。实验证明,在没有佐剂的情况下,大剂量蛋白质抗原诱导免疫耐受,而加入佐剂后,可诱导出正常的免疫应答。没有佐剂时,APC不能被充分激活,因而,不能表达高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第二信号),T细胞因缺乏第二信号而难以合成和分泌IL—2,成为无能细胞。而这种因缺乏佐剂引起的免疫耐受可通过给予高浓度的IL—2而得到逆转。提示在某些疫苗和抗血清制备中,选择合适的佐剂是很重要的。


    
3.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蛋白质抗原通过皮内或皮下进入机体一般都能有效地激发免疫应答,因表皮内有许多朗格汉斯细胞,它们能有效摄取抗原并将之转送到相应的淋巴结,启动免疫应答。相反,如果将大剂量蛋白质抗原经静脉或口服进入机体,往往诱导出免疫耐受。


    
三、T、B细胞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


    
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AD),是指抗原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通过表位与相应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同时又通过表位与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结合,从而产生免疫效应。表位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1.B细胞表位 是指B细胞受体(BCR)或抗原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抗原分子表面,不需要APC呈递,不需要与MHC分子结合就可被识别。
目录:
上册
第一篇 基础与理论
第1章 血细胞的发生
第2章 造血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第3章 造血及其调控
第4章 造血细胞因子
第5章 血液遗传学
第6章 血液免疫学
第7章 血液肿瘤分子药理学
第8章 血液分子生物学
第9章 循证医学与临床血液学
第二篇 红细胞系统
第10章 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第11章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第12章 红细胞能量代谢
第13章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第14章 红细胞疾病的分类
第15章 贫血的临床表现
第16章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17章 缺铁及缺铁性贫血
第18章 铁粒幼细胞贫血
第19章 铁负荷过多
第20章 慢性病贫血
第21章 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第22章 先天性无转铁蛋白血症
第23章 巨幼细胞贫血
第24章 溶血性贫血概论
第25章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第26章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第27章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棘刺红细胞增多症及其他
第28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第29章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第30章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第31章 其他遗传性红细胞酶病
第32章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