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庄子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24.77 5.5折 45 全新

库存524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勇译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528

出版时间2015-06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591页

字数388千字

定价45元

货号SC:9787101109528

上书时间2024-05-07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方勇,男,1956 年出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毕业,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庄子》诠评”等专著,发表与先秦诸子研究的论文百余篇。
精彩内容:
  
一、庄子其人


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有人问津,以致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在战国时期的人之中,除了荀子在《解蔽》中有“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一句批评的话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评论留传下来,甚至同时期的孟子对他也只字未提。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一书。《列传》对庄子仅有二百多字的记载,但目前看来,这是历史书中对庄子所作的最早的较详细记录,可将其作为了解庄子其人的基本线索;而关于庄子的详细情况,则大部分要来源于《庄子》一书。


庄子姓庄,名周,除去《汉书》为避汉明帝之讳而有时称其为“严周”外,世人皆称其为庄子或庄周。但是庄子的字却直至很晚才出现,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在“姓庄,名周”下注目:“太史公云:‘字子休。’”但现在所见《史记》中,并无此说。此外,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司马贞《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也提到庄子字子休。可见,庄子字子休的说法大约到唐代才出现或流行开来,但就今天所能看到的材料,这种说法的依据还不得而知。至于庄子正式号“南华真人”是始于唐玄宗,但梁代梁旷著《南华论》,以及唐初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中已经称其为“南华”。“南华”这一称号的来历说法不一,北宋陈景元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中认为是取“离明英华”之义,清宣颖在《南华经解》中则认为是由于庄周曾隐于曹州的南华山之故。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庄子是“蒙人”,但他并未明指是何国之“蒙”。《庄子·列御寇》中说庄子居宋,汉人也一般认为庄子为宋人。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宋之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庄子名周,宋蒙县人。”《汉书·艺文志》“庄子”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张衡《髑髅赋》:“吾宋人也
...
内容简介: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于是“士”这一阶层的人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庄子中描述他身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饿得形容枯槁,面孔黄瘦,受人讥嘲,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还得向人借米;见魏王时,他也只是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踏着用麻绳绑着的破布鞋。
摘要:
    
那天下最 纯真的道德,就是不失去其本性之实。所以大拇指与第二指连生的不算连并,枝生出一指的不算多馀;长的不算有馀,短的不算不足。故而野鸭的小腿虽然短,但给它接上一段就会造成痛苦;鹤的腿虽然长,但给它截去一段就会带来悲哀。所以本性该长的,就不去截短它,本性该短的,就不去续长它,这样任其长短则没有可忧虑的了。料想仁义不合乎人的本性吧!那些所谓的仁义之士为什么有那么多忧患呢?


    
脚趾连生在一起的,剔开就要悲泣;手上旁生第六指的,咬断就会啼哭。这两种情况,有的是超过正常的手指数,有的少于正常的脚趾数,然而它们感到的忧苦是一样的。当今世上的仁人,痛苦地忧虑世上的祸患;不仁的人,却溃乱真实的本性去贪求富贵。料想仁义不合乎人的本性吧!不然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人为何会喧嚣竞逐呢?


    
再说,依靠钩绳规矩来使物归于正,这就损害了事物的本性;依靠绳索胶漆使物牢固,这也是戕害了事物的本性;屈身折体以行礼乐,装出和颜悦色来假扮仁义的样子,用来慰藉天下人心的,这就失去了真常自然之性。天下之物各有其自然本性。所谓自然本性,就是曲的不用曲尺,直的不用绳墨,圆的不用圆规,方的不用矩尺,依附着的不用胶漆,捆绑着的不用绳索。所以天下之物都是自然而生而不知道因何而生,都获得各自本性而又不知怎么得到的。因此,古今真常之理是相同的,不可以使其侵削。那么仁义又何以要接连不断,如同胶漆绳索一样缠绕在道德之间,致使天下的人感到迷惑呢!


    
小的迷惑会使人迷失东西南北,大的迷惑会使人丧失真常之性。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自从虞舜标举仁义来扰乱天下,天下人没有不为仁义奔走效命的,这不是用仁义丧失了人的真常之性吗?因此我试作论述,从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人没有不因为外物而丧失本性的。小人为求私利而舍弃生命,士人为求名誉而舍弃生命,大夫为求保持和扩展领地而舍弃生命,圣人为求治理天下而舍弃生命。所以这几种人,他们的事业不同,名声称谓各异,但是在伤害本性、为所求而舍弃生命这一点上,却是一样的。奴隶和童子二人同去放羊,却都把羊丢失了。问奴隶干什么去了,回答说拿着羊鞭在读书;问童子干什么去了,回答说在游戏下棋。这二个人所作的事不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伯夷求名死于首阳山下,盗跖为了求利死于东陵山上。这二人死的原因不同,但在丧失生命、伤害本性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何必一定要肯定伯夷而否定盗跖呢!天下人都是在为所求舍弃生命,那些为求仁义而死的,世俗之人就称他们为君子;为求货财而死的,世俗之人就称他们是小人。他们为所求而死是一样的,却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假如就丧失生命、伤害本性来看,那么盗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从他们之间区分君子和小人呢!
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