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如此多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死亡如此多情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24.3 5.4折 45 全新

库存1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05911

出版时间201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纸张胶版纸

页数320页

字数154千字

定价45元

货号SC:9787521705911

上书时间2024-05-07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于1983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医学专业媒体。《中国医学论坛报》秉承专注、创新、担当的精神,坚持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以循证报道方式,客观、及时反映国内外临床医学的研究进展和热点,提供新鲜医学资讯及临床问题解决方案。
主编推荐:
一部颠覆传统生死观念的纪实文学,活得要有尊严,死也要有尊严。

1、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触及人人都要经历的事。
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临床一线医者的亲身经历,阅读过程中仿佛说话者就在你眼前讲述一般,让你常常能把自己代入其中,短暂体会身边未出现过的人情冷暖。直白地抒发感慨,朴素而引人深思。提前了解关于生死抉择的故事,为自己,也为自己所爱的人。

2、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必归之途,每个成年人应该提前预习。
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少有人能保持住理智。为什么我们会惧怕死亡?为什么我们会惶恐不安?既然死亡对人来说不可回避,那么从死亡的阴影下摆脱的方法就是了解死亡,认识死亡,然后正视死亡。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结局。认识死亡,真正学会清醒地生活。

3、我的死亡谁做主?我该和医生谈些什么?
医生视角的真实讲述。书中不仅仅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为走到最后的生命负责?

4、如何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这个问题离你我其实没那么远! 
真实再现死亡现场,将“临终关怀”“安宁医疗”“生前预嘱”等一系列理念穿插在故事中,娓娓道来,给老龄化社会以新的启迪。
内容简介:
肉体上的生老病死过程,我们只能服从自然规律的支配。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结局。尽管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但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却少有人能保持住理智。那一刻究竟会发生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候,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毫无概念,只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陌生人,把希望寄托在自己不了解的医学技术上面。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时刻的故事,每个故事均来自一线临床医生的口述,记录了医生的心声,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生死现场。在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

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摘要:
    序
读完《死亡如此多情》,我想了很多,包括平时不太想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是要死的”。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在向着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思考过死,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以致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痛苦万分。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从当时对话的场景看,他的意思是连“生”都没有弄明白,还想什么死呢?但我认为还应该说“不知死,何知生”,因为如果没有把死看透,对生就难以深刻理解。当然,一个人如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总之,无论是对生的态度,还是对死的态度,都取决于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会多一份自由和洒脱,而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这该多好!
这本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则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各式各样,有的悲痛欲绝,有的无奈放弃,有的气急败坏,有的失去理智,有的宽恕感恩,有的平静接受。总之,面临死亡之时,最能见人心,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
这本书中垂危病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深深的眷恋,病人与家人和朋友之间浓浓的爱和情,都令我感动。但更使我动情的是医患之间的那份情感。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者和患者是由生命串连到一起的朋友。患者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者,而医者则把减除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天职,这是何等神圣而亲密的关系啊!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很多疾病面前,我们还是束手无策。医者应该牢记“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视病人为亲人;而患者则要信任和体谅医者。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众多故事中,凡是患者信任医者的,就能唤起医者对患者更深的情意和责任,将心比心,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当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有制度原因,但医患双方修养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读完这本书,相信大家会对此有所体会。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我们常常忘记医学从何处出发,要到何处去。当前“技术至上”的观念流行,使得医者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源自医护人员的亲身经历,点点滴滴,从细处娓娓道来,其事亦真,其情亦切,特别能触动人心。由此,我想到国外近年来兴起的“叙事医学”,由医者或患者把诊疗过程中正规病历以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都记录下来,使我们的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这将大大有利于医者的治疗,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果这样的工作与文学相结合,则能产生触及人们灵魂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的,人是最鲜活的生命,生命最深处是灵魂,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灵魂必然受到触动,这样的文学作品能不感人吗?
...
目录:
序 .......... i
推荐序? .......... v
编者的话 .......... viii

第一篇?选择

选择 .......... 3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两个老人 .......... 8
无奈的放弃 .......... 12
第六个疗程 .......... 15
请尽一切努力 .......... 20
生命的抉择 .......... 24
山穷水尽妈也陪你走到底 .......... 30
父亲的死亡令我刻骨铭心 .......... 35
我们不外转,也不插管 .......... 40
她是我妈啊,我不能不救她 .......... 42
最后的选择 .......... 45
年轻的眼睛告诉我 .......... 50
他走得太不安详 .......... 52
父母放弃治疗三岁的艾滋病患儿 .......... 55

第二篇?爱与情

医生,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 63
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 68
妈妈,我爱你 .......... 76
记忆中的父与子 .......... 80
那棵银杏树就是我公公 .......... 85
临终那滴泪 .......... 91
灰色头像 .......... 95
他们,不曾后悔 .......... 101
外公的心愿 .......... 105
姥姥 .......... 111
妈妈,对不起,我爱你 .......... 115
来世还做妈妈的儿子 .......... 122
老大哥走了 .......... 126
就不要让爸爸再难受了 .......... 130
如果解剖,对医学会不会有贡献? .......... 132
震撼!两个儿子跪在床边默默等待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