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庵回想录
  • 陶庵回想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陶庵回想录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55.45 6.3折 88 全新

库存212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陶亢德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7208

出版时间2022-0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584页

字数380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SC:9787101157208

上书时间2024-05-07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陶亢德(1908-1983),字哲庵,笔名徒然、哲庵、陶庵等,浙江绍兴人。有名编辑家,曾与林语堂创办《宇宙风》。陶亢德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出版人、编辑,先后任《生活》周刊编辑、《论语》杂志主编、《人世间》编辑,使他在上世纪30年代的期刊界崭露头角,结识了文坛上众多的成名作家,同时通晓五六种语言。1935年9月16日,陶亢德与林语堂共同出资创办《宇宙风》半月刊,在上海创立人间书屋。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经是林语堂在文学和办刊业务上的左膀右臂。其余如周作人、老舍、郁达夫、丰子恺、朱自清、郭沫若等一大批成名作家,都在这个时候与陶有过亲密接触。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现代作家、编辑家陶亢德的回忆录,撰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没有公开发表。陶亢德曾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家有名刊物的编辑(如《生活》周刊、《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他在编辑出版上的才干得到合作者与作者的广泛信任,与邹韬奋、林语堂、老舍、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徐訏等许多名家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与鲁迅晚年时也有过频密的通信联系。陶亢德经手刊布了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文献,出版了《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名著,也是一些重要文学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

他的这部回忆录叙述了与众多名作家的结识、交往,文学刊物的创办、经营情况,以及个人的经历,细节丰富,可读性强,是的现代文化史、文学史的资料,对于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研究当时的文坛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于读者来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我们心中的名作家风貌。

本书初次原貌四色影印了周作人五十自寿诗并沈尹默、林语堂唱和手迹(原发表于1934年4月出版的《人间世》创刊号),并附多通周陶往来通信,非常珍贵难得。

摘要:
        我的童年(上)
    ——故乡琐事和食物
    我在1908年的阴历十一月初一出生在浙江绍兴陶堰镇的陶家堰。祖上是个台门府人家,叫成兴台门。后来家道中落,但这个大门倒一直存在。我祖父有三个儿子,我父亲是最小的一个。他们有三进九间的房子,都读了几年私塾,认得几个字,会打算盘,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我父亲就是个小店员。
    我是个独生子,当然就备受宠爱。我母亲总怕我生病,平常,譬如说吃饭不像平日的吃得香或少吃了半碗,甚至只吃得慢了一些,就以为有病了。实际上我不记得有多少次病卧在床上过,甚至也不记得有过肚皮痛,只知道有一次患喉症去车家弄看医生开刀,那也只是知道,因为是事后由大人讲起的,据说病很凶险,坐小船出发时原以为一定不能生还了的。那次所谓喉症可能是白喉,医生怎样开的刀,我一点没有印象。在六十多年前,乡下当然没有医院,也没有什么白喉预防针。即在今日,我们乡下小孩有没有获得白喉预防针注射的幸福,我也不清楚。
    在我的儿童时代,我们乡下只有一位医生,大概相当有名,因为逢市日他去市上药店里应门诊的那天,据说四乡坐了小船来求诊者不少。但这位医生是位妇科医生。所以我尽管多毛多病,却不记得吃过多次苦药,只记得母亲的手常常来按我的额角头,这是代替体温计的量体温的方法。有时候她按过我的额角头再按一按她自己的,而确不定我发热没有时,就请恰在一旁的人来用手按我,或者她拉过在旁看着玩的人家孩子的额角作比较。在这种时候,我往往推开来按我额际的手,一溜烟往外跑了。这虽然使她不高兴,但因为我是飞快地往外跑的,显得没有什么病,大概同时给了她优选的安慰,这从她的“小人……慢慢走,跌跤”的安详的语声中可以知道。但若我只推开她的手而不跑开,她脸上的忧心忡忡的暗云就上来了,接下去就说:“那么你去睡睡,我去给你铡枝甘蔗来。”虽然她在去铡甘蔗时一定另外去为我的不知什么病求神拜佛许愿心了。
    在无医无药的我们乡下,人们生病时的办法,不外乎求神佛保佑,如病比较严重,怕神佛不肯随便救护,则许下愿心,就是说等病好了,前来酬谢。谢礼则总是香烛之类,如果菩萨是吃荤的,那么另外用肉鱼鸡鹅之类请他。我们乡下只有一庙一庵。庙相距较远,通称百家庙,官名严司徒庙,大概历史悠久而且名闻遐迩,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有所忆及。因为距离远,要抽渡船过河再走里把路,庙又大而空,一两个人进去有些可怕似的,所以平常我们是不去的,除了看戏文和丧事节目中的“行道”。就在“图里”相隔不远的是一个庵,仿佛名叫“新龙”。不过这庵与通常书中所描述的庵不同,它没有日常紧闭着的大门,里边也没有别成一格的尼姑。我记得它是根本没有什么门的,里边有一个女人,做些点燃香烛收拾蜡烛头的事,年纪已有四五十岁,同一般妇女没有什么分别。这庵里的菩萨是谁呢?大概不是名流,我一个也不记得,只记得那里有一排一排的“签经”,到庵里去的人大都求一张签。这事情我也偷偷地甚而堂皇地做过,仪式是你跪在神桌前的垫子上,双手捧着“签筒”,一面默默祝祷,向菩萨禀告你要求的或你要知道吉凶的事情,一面摇动签筒,摇到终于摇出
...
目录:
我的前半生

我的童年(上)——故乡琐事和食物

我的童年(中)——过年

我的童年(下)——放鹞·上坟·供月亮

附:故乡

出门学生意

初闯上海

沈阳之行

我所认识的邹韬奋

林语堂这个人与《论语》

《人间世》与徐訏

周作人五十自寿诗

郭沫若和《宇宙风》

《骆驼祥子》与人间书屋

附:关于《骆驼祥子》

缘缘堂在天之灵

附:贫贱江头自浣纱——纪念丰子恺和徐訏

《宇宙风》编务二三事

奔走于香港上海之间

从人间书屋到亢德书房

《自传之一章》

“黄金时代”的回忆

鲁迅与“论语派”

再记离港返沪事

到南京去

到日本去

太平书局与沦陷上海的文化情况

在提篮桥

出狱之后

我的后半生

欲受教育而不得

弄堂杂史

到北京助译《昆虫记》

苦雨斋琐记

在北京

翻译尝试

枯木逢春

“跌跤了”

离家当日是中秋

花凉亭梦忆

汪家冲漫笔

难以安住

工地医院

风云突变

雨过天青

唐大郎·康嗣群·纪果庵·梁式·徐訏悼辞

关于鲁迅书信的注释

附录

闲话陶亢德(实斋)

我所知道的陶亢德(纪果庵)

记陶光燮(爱棠)

我的父亲陶亢德(陶洁)

我的母亲何家选(陶洁)

记忆里的爸爸妈妈(陶泠)

对生活永远抱着希望的爸爸(陶沖)

雪茄香气里的外公(盛备)

《骆驼祥子》出版史料(何和)

陶亢德笔名别号录(宋希於辑)

陶亢德著述编译图书目录(宋希於辑)

整理后记(陶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