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漱溟评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梁漱溟评传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26 6.5折 40 全新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崔运武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4742

出版时间201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2页

字数290千字

定价40元

货号SC:9787010124742

上书时间2024-05-07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稿在充分把握有关梁漱溟及其相关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代政治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十分复杂的政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真切地还原了梁漱溟探索中国政治现代化之路的心路历程,客观地评价了他的实践努力。
本书稿将时代与个人,历史与逻辑较好地结合在一起,既真实地反映了梁漱溟个人的政治变革追求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纵向历程,也深入而较系统地对他每一阶段的思想和活动进行了专业性(政治、文化和教育)的评析,展现了一定的历史发展的动态。
摘要:
    **章  从承受新式教育到认同东方文化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大舞台上,本书的主人公梁漱溟无疑是一个活动涉及诸多领域,且独具个性特色和颇有影响的人物。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作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家和实践者的梁漱溟。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政治的思索者和实践者,梁漱溟与那时为数不少的探索者一样,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他是将自己关于中国现代政治变革的理想与追求*终归结到文化教育的变革上,成为了一个文化和教育思想者和实践者。这样,也就决定了与一般的职业教育家不同,他更主要的是从中国的政治改造和文化改造出发来思索中国现代教育变革之路并从事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他进行教育改革的目标*终是社会改造而不单单是教育改造,从而,他的教育构想与教育实践带有浓厚的政治与文化韵味;同时,这种不同之处还在于他在教育领域中的所思所行,在相当程度上是要从事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建,在一定层面从形式到内容向中国传统教育回归,从而当新式教育即现代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里日见强大之时,他却举起了保守主义的大旗。从个人之于社会的关系看,本书主人公的这种极鲜明的个性和独具特色的思想和实践,无疑是由那时的社会历史所铸成,而更具体言之,应该说这一切首先导源于他早年在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与从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从蒙受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新式教育走向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的一段人生旅程。
    一、维新的家庭氛围及发蒙:朝向新式教育
    1893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在这一节日的清晨,本书的主人公来到了人世,降生在北京紫禁城附近的一所梁姓宅院里。他初名为焕鼎,字寿铭,及至1912年他初入社会任《民国报》记者后,才以该报主编孙炳文给他取笔名“漱溟”行世,并沿用一生。
    梁漱溟来到人世时,他之上已有大哥焕鼐,后又有了妹妹焕浩、焕坤。应该说,梁家并非一个寻常百姓之家,其家族渊源可远溯至蒙古人人主中原之时。据梁氏族谱记载,梁家的一世祖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和齐之子也先帖木儿,曾袭封为云南王,后改营王。元朝灭亡后,或许是在悠悠的岁月中已习惯于中原的生活,梁家祖先并没有如其他众多的蒙古贵族一样随元顺帝逃往漠北,而是归顺了明朝,在河南汝阳定居下来,并因汝阳历目前属大梁而改汉姓为梁。至19世纪初,梁家**9代传人梁重由河南迁往广西桂林,梁家人又据这一实际上不太长的居于广西的时光,将自己的祖籍定为广西桂林,以广西籍应科举。如此,梁漱溟不仅每每以广西桂林为自己的祖籍,而且再加之自己的外祖父为云南大理人、外祖母为贵州毕节人,从而认定自己一家“兼有南北两种气息,而富有一种中间性”,①似乎认为自己的性格是由南北两种不同的气质和习俗造成的。无疑,中国南北有不同的习俗,南北之间的人在性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这更多的应是地域环境的影响而非遗传所成。对梁
...
目录:
第一章  从承受新式教育到认同东方文化
  一、维新的家庭氛围及发蒙:朝向新式教育
  二、中学堂岁月:学堂中的自学及其影响
  三、中学堂岁月:师友教诲与思想初成
  四、初入社会:涉社会主义、潜心佛法与探究哲理
第二章  执教北大: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价值的阐扬
  一、跨进北大与融入东西文化论争
  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重建
  三、东西方教育:文化路向说观照下的异同优劣.
  四、徘徊于未来与现实之间的中国教育样式的构想
第三章  投入学校教育改革运动
  一、辞别北大:教育理想的追求及机遇
  二、在曲阜大学的筹办过程中
  三、曹州办学之一:办理重华书院
  四、曹州办学之二:曹州中学高中部的改革
  五、曹州办学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  走向乡村改造运动
  一、讲学岁月:反思及疑惑中的探索
  二、融入乡村改造运动与南下广州提出乡治构想
  三、接掌广州一中及改革该校的方案
  四、北上考察各地的乡村改造实验
第五章  从乡村自治到乡村建设
  一、参与河南村治学院筹办:乡村改造思想的变化与表达.
&nbs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