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烧了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巴黎烧了吗?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7.4 5.5折 68 全新

库存9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拉莱·科林斯,(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6183

出版时间2013-03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560页

定价68元

货号SC:9787544736183

上书时间2024-05-07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拉莱·科林斯,美国《新闻周刊》记者。两位作者合著有纪实文学经典《巴黎烧了吗?》,作品拥有数百万读者,并被译为超过30个语种。
主编推荐:
  《巴黎烧了吗?》由译林出版社携手读库共同打造,人类新闻目前杰作,非虚构写作典范,1944年巴黎解放详解,董乐山经典译作。“巴黎烧了吗?”这是纳粹德国头子阿道夫•希特勒于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解放的那天,在东普鲁士(腊斯顿堡)一个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气急败坏地提出的责问。希特勒想让德军从法国撤离前把巴黎的工厂、建筑,包括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全部炸毁,将巴黎变成废墟,民众生命与无数艺术珍品面临浩劫,多方势力围绕巴黎展开了25天的惊险斗争,最终成功阻止了希特勒毁灭巴黎的计划。《巴黎烧了吗?》对宏大事件报道的掌控能力,对涉及众多被访者、拥有海量细节素材的再现、穿插、配制和平衡能力。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媒体评论:
这本书我看了没几页,便后悔自己如果早些年读到它,就会对我的新闻和写作生涯大有帮助。——张立宪阅读《巴黎烧了吗?》,像看一个VR视频一样,随时拉动视角,拉远拉近、拉左拉右,把好多人的情绪从这些历史事件里表现出来。——马伯庸专业书评:细节,还是细节摘自《读库》 作者:张立宪(@老六)结局并不值钱,道理也不值钱,过程中的细节才值钱。“巴黎值得死掉二十万人。”策划发动起义的罗尔上校说。尽管这样做的代价可能是巴黎的毁灭,但他相信,掌握了大部分巴黎地下武装力量的法国共产党,还有许多在德军铁蹄下生活了四年的爱国的法国人,是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的。流亡阿尔及尔的戴高乐将军绝对不允许巴黎发生由共产党领导的起义,而让自己失去对这个即将解放的国家的控制权,他为此命令负责空投武器的人:“任何武器都不得直接空投给共产党人,或者结果可能落入他们手中。” 在希特勒的眼中,值得为巴黎死掉的人当然更多。他下令给所有与巴黎有关的人:“巴黎绝不能沦于敌人之手,万一发生此情况,他在那里找到的只能是一片废墟。”当巴黎解放那一天,他还在念念不忘地问:“巴黎烧了吗?” 巴黎成了三方争夺的目标,而最有能力拿下这座城市的人却不愿意加入这场争夺。盟军的计划是延缓巴黎的解放,而避免陷入消耗巨大的城市巷战,并且,攻占后的巴黎需要相当于八个作战师的力量来维持,同时要耗掉第二战场全部部队四分之一的油源。 紧张激烈而又错综复杂的斗争开始了。 《巴黎烧了吗?》记录的便是1944年的巴黎所度过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八月。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他们在巴黎解放二十年后推出的这部三十万字的报告文学成为世界新闻目前的名篇。2005年,拉莱•科林斯于6月20日去世,该书中文版也由译林出版社重新包装出版,这是董乐山先生的最后一部译作。这本书对我来说,上大学时只是外国新闻事业史中的一个填空题。
...
内容简介:
《巴黎烧了吗?》是新闻目前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本书再版多次,它所体现的对宏大事件报道的掌控能力,对涉及被访者、拥有海量细节素材的再现、穿插、配置和平衡能力,都非常值得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和学生学习借鉴。
摘要:
        他从来没有迟到过。每天傍晚,那个德国兵带着他的那支旧毛瑟枪、皮套已经磨得发毛的望远镜和装了晚饭的饭盒一到,梅昂默尔田村子里的居民就知道已是六点钟了。他走过村里的鹅卵石铺的广场时,十二世纪盖的那座小小的圣母升天教堂的罗马式钟楼就分毫不差地开始响起晚祷的钟声。那座小教堂高踞在巴黎东北三十七英里处乌尔克河畔的一个小山脊上,俯瞰着梅昂默尔田村的灰瓦屋顶。
    这个德国兵是个头发花白的空军中士,总是迎着清脆的钟声走来。他在教堂门前摘下军便帽后走了进去,用缓慢的步子爬上狭窄的螺旋形楼梯,到了钟楼顶上。那里有一张桌子,一只煤气炉,一张从下面教堂那里征用来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铺着一张德军总参谋部军用地图,还有一本笔记簿,一本日历,一台灰绿色军用电话。圣母升天教堂的钟楼是德国空军的一个瞭望哨。
    那个德国兵在这里用望远镜可以把这一带整个地区收人眼底。从南面莫城的大教堂尖顶到北面拉费尔特米隆堡的中世纪石墙,他极目望去,纵横十三英里,眼光扫过了马恩河弯弯的河道,乌尔克河畔利赛镇的陶砖墙头,最后回到了在他眼皮底下蜿蜒而去的乌尔克河白杨参天的河岸。
    再过几小时,夜幕就会降落在这位中士的望远镜下一览无余的宁静景色上。那时他就要搜索天际,窥看周围的黑影,又一次开始他的夜间值勤,这已是诺曼底登陆以来的第五十八次了。等到东方发白,他就会提起军用电话,向设在苏瓦松的德国空军分部报告。自从十二天前上次月圆以来,中士的报告总是一成不变的同一句话:“本区没有情况。”
    这个德国兵知道,盟军总是在满月时的月明之夜向法国抵抗运动进行降落伞空投的。他桌子上的日历告诉他,要再过十六个夜晚,到八月十八日晚上,月亮才会再圆。
    这个德国兵心中很有把握,那天晚上,在交托给他看守的法国占领区这块小小的地方,是不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因此在一九四四年八月二日这天晚上,这个中士觉得他接近可以趴在他面前摇晃不稳的桌子上放心地打个盹。可是他错了。
    就在他睡着的时候,两英里外一片堆着一捆捆麦秸的潮湿的田野里,有两男一女散开来,布成了三角形的阵势,那是抵抗运动空投区的标志。他们的手中都握着手电筒,玻璃罩外面装了用马口铁皮打的套子。这种装套子的手电筒发出的是一道细细的光柱,只有从天空中朝下看才能看到。这三个人在等待着。午夜刚过不久,他们就听到了他们所等待的声音。那是一架哈里法克斯轰炸机把发动机降低马力后轻轻地飞过乌尔克河谷时发出的低低的嗡嗡声。他们打开了手电筒。
    上面那架飞机的驾驶员低头观察着下面灯火管制下的漆黑河谷,一眼就看到了他们的手电筒的三角形闪光。他按了一下面前的控制盘上的一个按钮,飞机机舱里有一盏灯由红变绿。这时有一个人扶住飞机上打开的舱门,纵身一跃,跳入夜色之中。
    阿兰·佩帕扎是个年轻的医学生,他轻轻地飘落在法国故土上时,可以感觉到身上捆着的藏钱的腰包,里面有五百万法郎。不过,他在这八月之夜纵身跳下来,并不是为了送这笔巨款。
    阿兰·佩帕扎的左脚鞋子后跟里嵌着一块薄如蝉翼的绸子,上面印有十八列密码数字。
...
目录:
译序

序幕

第一部威胁

第二部斗争

第三部得救

附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