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恋的形成:母婴关系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依恋的形成:母婴关系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62.48 7.1折 88 全新

库存63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罗伯特·凯伦(Robert Karen) 著;赵晖 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6494

出版时间2017-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18页

字数269千字

定价88元

货号SC:9787518406494

上书时间2024-05-07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伯特·凯伦博士是精神分析师、临床心理学家以及作家。他常年为《大西洋月刊》《纽约客》《耶鲁评论》等刊物撰写专栏。
媒体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科学认识依恋理论,回溯自己的早期经历,深层次地理解人性,摆脱抑郁、愧疚和怨恨,打破与孩子、爱人、父母的关系困局,找回真实的亲密感和幸福感。
本书为您解答了以下问题:
1.“世人都说妈妈好”,那么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究竟源于乳汁,还是感情?为什么?有何证据?
2.“母爱”有可能测量出来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3.“母爱”与孩子日后的人格、情感和智力发展等方面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有何证据?
4.孩子的个性是天生注定的,还是后天塑造的?为什么?有何证据?
5.双职工家庭应当选择怎样的托儿所,对婴幼儿才优选?为什么?有何证据?
6.当孩子胆小、黏人、暴躁、叛逆、偷窃、滥交、厌恶学校、离家出走,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7.当父母对于抚育孩子感到迷茫、排斥、焦虑、愧疚、愤怒、抑郁、力不从心、走投无路,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8.我们似乎会反复爱上同一种类型的人,又反复失败,这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吗?为什么?有何证据?
9.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成年后应该怎样去改变?为什么?有何证据?
10.当人类站在工业城市回望田园时代,是否能找到线索帮助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安详?为什么?有何证据?
摘要:
    
目录:
引言我们如何成了今天的样子?
第一部分孩子需要什么?
第1章母爱:最坏的情况
第2章走进鲍尔比:探究关系理论
第3章鲍尔比和克莱因:幻想与现实
第4章精神病态者的形成:44个少年犯
第5章战号吹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第6章第一战场:“两岁儿童就医”
第7章小鹅与小孩:依恋理论的诞生
第8章“给鹅做什么精神分析?”:混乱、敌对与争论
第9章猴子之爱:温暖、安全、持续性
第二部分突破:抚养方式分析
第10章安斯沃思在乌干达
第11章陌生情境实验
第12章第二战场:安斯沃思的美国革命
第三部分早期依恋的命运
第13章明尼苏达研究:抚养方式与人格发展
第14章母亲、父亲和外部世界:依恋品质及童年关系
第15章心智结构:建立人类联结的模型
第16章黑箱重启:梅因的伯克利研究
第17章探身触爱:焦虑型依恋儿童的策略、防御及改变的概率
第18章不堪的需求,丑陋的我:焦虑型依恋与羞耻
第19章新一代反对者:研究结果的争议
第四部分放父母一马!新一轮先天与后天之争
第20章天生如此?切斯与困难儿童
第21章生物决定论的复兴:气质之辩
第22章怒及托儿所:婴儿日托之战
第23章惊人的调谐:婴儿不为人知的情绪生活
第五部分成年期的依恋遗产
第24章祖辈的残迹:传递不安全型依恋
第25章成年期依恋:安全基地与绝望的内在小孩
第26章重复与改变:走出不安全型依恋
第六部分一项理念的长征
第27章回避型社会:焦虑型依恋的文化根基
第28章回望:鲍尔比与安斯沃思
附录安全型依恋与焦虑型依恋的典型模式
致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