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昆简史--文化简史--文史中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京昆简史--文化简史--文史中国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15.37 6.4折 24 全新

库存5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晓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0521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字数60千字

定价24元

货号SC:9787101070521

上书时间2024-05-06

江苏读客文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很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凤”“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本书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中国国粹昆曲、京剧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突出的艺术魅力。

摘要:
    李渔及其他昆曲剧作家
    李渔是清初重要的昆曲家,他创作的昆曲传奇《笠翁十种曲》,撰写的《闲情偶寄》中有关昆曲创作理论《词曲部》与《演习部》,以及他置备的昆曲戏班的流动演出,都对昆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渔(1611—1680),浙江兰溪人,中年迁居杭州,居西湖,自称湖上笠翁,后移居南京,晚年定居杭州。清顺治八年(1651)后开始戏场生涯。因为他置有戏班,所以他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昆曲既是他的一生爱好,也是他谋生的职业。他创作的昆曲传奇,大多是以喜剧的形式演市民爱看的故事,以情节离奇取胜,但宣扬封建说教,思想平庸。影响较大的作品是《风筝误》,在艺术上也是比较成功的。该剧表现的是韩琦仲、戚友先和詹淑娟、詹爱娟之间发生的婚姻纠葛,以风筝题诗为错认情节的关节,结构严密,情节生动,俊丑对比,寓庄于谐,演出效果十分强烈。此剧一脱稿便传遍城中,而后盛演数十年。其中《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折子戏,为昆班的常演剧目。其他作品,同样追求演出效果,但对后世的影响就不及《风筝误》了。
    李渔是继明代王骥德以来很有成就的戏曲理论家,撰写的《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分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章,讲创作;还有“演习部”讲表演与歌唱。他的理论是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针对昆曲演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系统总结的。他认为,编剧首重结构,其次是词采,然后才是格律。在他的结构理论中很有特色的是“立主脑”的主张,所谓“主脑”,是指结构中起统率作用的“作者立言之本意”,“主脑”在结构中表现为“止为一人而设”,“止为一事而设”,要求全剧确立明确的主题,强调一人一事的贯串。他讲结构理论,也讲结构技巧,都是很可取的经验之谈。他也特别看重“宾白” (即念白,古人有曲为主、白为宾之说),他说“欲代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才能“说一人,肖一人”。在其他的理论问题上,李渔都有创造性的论述,比如结局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插科打诨要做到“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唱曲要懂曲意唱出曲情,表演要革除种种戏场恶习,等等。李渔的经验与理论在昆曲的创作与演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期,还有一批剧作家的作品,也各有特色,他们都很重视情节结构和演出效果,有的无名氏作品也能长期流传于昆曲舞台。有名文学家吴伟业的《秣陵春》伤今吊古,痛感亡国的教训,在当时影响很大。尤侗的《钧天乐》揭露科场黑暗很好深刻,传唱不衰,观众中有当场变色者,三年后果然爆发科场大案。范希哲的《雁翎甲》,写水浒英雄时迁盗甲,其中《盗甲》一出至今仍是常演的折子戏。陈二白的《双冠诰》颂扬主人避仇远走后,妻妾改嫁,婢女立志抚养其子的感人故事,常演的就是表现之节的《做鞋》、《夜课》。流传的无名氏的作品有以罗
...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戏曲的渊源及其形成
戏曲、昆剧、京剧
戏曲的渊源:古代歌舞、古优滑稽、角抵百戏、说唱艺术
戏曲的初级形态:宋杂剧、金院本
戏曲成熟期的代表:元杂剧、宋元南戏
第二章 昆曲的早期:从昆山腔到水磨调
昆山腔形成于元末明初
早期昆山腔流行于苏州地区
明中叶昆山腔演唱南曲渐成风气
魏良辅等人对昆山腔的改造
梁辰鱼创作昆曲传奇《浣纱记》
第三章 昆曲迅速发展,进入繁荣期
昆曲向南北方传播,清唱风行
开创了昆曲传奇创作的时代
汤显祖和他的“四梦”传奇
继续以苏州为中心流布全国
昆曲传奇创作的两度繁荣
家庭戏班与职业戏班发达昌盛
第四章 昆曲得到恢复后,继续繁荣发展
昆曲一度衰微而后日趋繁荣
李玉和苏州派昆曲剧作家
李渔及其他昆曲剧作家
家班衰落与职业戏班日益发展
洪昇《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
昆曲创作的末路和宫廷大戏
流传甚广的昆曲传奇《雷峰塔》
进入折子戏竞演的时代
第五章 昆曲由繁荣渐趋消衰,皮黄合流形成京剧
花部乱弹诸腔兴盛发达
昆曲在“花雅之争”中失去独尊的地位
徽班进京与徽秦合流
南方昆曲折子戏演出继续繁荣
昆曲的乾嘉传统与苏州风范
汉调进京与徽汉合流
京剧形成与“前三鼎甲”
昆曲在流布地区形成支派
第六章 京剧发展成熟走向繁荣,昆曲渐渐消退趋于末路
北京昆曲和几起几落的昆弋班
京剧的“后三鼎甲”与“同光十三绝”
王瑶卿对京剧旦角艺术的贡献
京剧进入宫廷演剧
苏州昆曲及其向上海转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