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人本内涵与网络时代艺术审美创造
正版 品好
¥
135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梁玲、王多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0-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梁玲、王多 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2
-
版次
1
-
ISBN
9787561757680
-
定价
1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09页
-
字数
134千字
-
丛书
上海青年出版人学术丛书
- 【内容简介】
-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条件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科学技术与艺术审美创造的关系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现实性和迫切性。《科学技术的人本内涵与网络时代艺术审美创造》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争的焦点扣实质进行认真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念的人本主义内涵及其美学意义展开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仔细探讨了当代高科技与艺术审美创造的关系及蕴含于其中的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最基本的理论层面上解决科学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回到马克思。按照马克思的分析与逻辑,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手段与资本的结合直接导致了劳动手段的固定资本化。其最后形式是自动化的机器体系。而这种自动化机器的本质就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即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不仅向我们指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在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本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向我们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向人的本质复归的内在要求,这集中体现在当代科学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中,马克思的伟大与过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马克思人本主义科学观对美学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的关学价值集中体现在: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美创造了更为自由的主体条件;2.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美提供了较为宽泛的客体条件;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改变了社会价值关系的基础,为人与对象的实践关系向更广阔的审关关系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 【作者简介】
-
梁玲,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副编审。毕业于同济大学玻耳固体物理研究所,获是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起从事图书的选题开发、策划出版、营销宣传工作。发表相关论文及各类书评多篇,曾参加过多本教材的编写工作。
- 【目录】
-
本书导读
引言
第一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争述评
第一节科学与科学主义
第二节人文主义概说
第三节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反科学技术思潮述评
第四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论争的焦点与实质
第二章马克思人本主义科学观及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黑格尔劳动思想解析
第二节从劳动到资本到科学技术——马克思劳动观念的演进与变化
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观念的解析
二、经济学视野中的劳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后期著作中劳动观念的细化和深化
第三节马克思科学技术观念的人本主义内涵
第四节马克思人本主义科学观与艺术审美创造
第三章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审美创造
第一节数字时代的艺术审美特性
一、PC时代的文艺创作
二、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审美效应
第二节解析网络文学
一、创作主体的泛化
二、创作模式的即时交互化
三、文学作品存在形态的虚拟化
四、接受主体阅读模式的官能化
第三节电脑游戏的艺术审美效应
第四节一部计算机多媒体艺术作品的展示
第五节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当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语走向统一的时代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