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富论 [英]亚当·斯密 978755024590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富论 [英]亚当·斯密 9787550245907

新华集团 仓库直发

14.3 1.8折 78 全新

库存146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亚当·斯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245907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598842

上书时间2023-11-10

安安图书专营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起因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和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基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平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间或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间或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二者价值比例之□动

本章的结论


第二篇 论资产的性质、积累与使用

第一章 论资产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产的一部分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的积累及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放贷取息的资产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的财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抑制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衰亡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章 城市商业如何对农村改良做出贡献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一章 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输入本国能生产的商品

第三章 论对那些贸易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通商国家的所有商品实施的输人限制

第一节 即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 根据其他原则,这种异常的限制也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论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美洲和经好望角到达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给欧洲带来的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财富的唯一来源或

主要来源的学说


第五篇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

第一节 论国防经费

第二节 论司法费用

第三节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关的费用

第四节 论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

本章的结论

第二章 论一般收入或国家收入的来源

第一节 专属于君主或国家的收入来源

第二节 论賦税

第三章 论公债



内容摘要

第一章论分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进步,以及所有劳动指向和应用的地方展现出的熟练程度、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似乎都源于分工。考察一些特殊制造业中的分工,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工在社会一般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人们习惯认为,越是微不足道的小制造业,分工反而越细。也许事实并不全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不重要的制造业之所以表现得比重要制造业中的分工更细,是因为它们本身需求量小,雇工也不多。这样一来,供职于各个部门的劳动者往往会集中在同一个地点工作,观察者能够一目了然。反之,在那些需求量大的重要制造业中,由于各个部门劳动者众多,全部集中在一起工作显然不可能,我们大多只能看到一个部门的工作者。因此,尽管大制造业中的工作划分比小制造业更细致,却常常因为这个原因而被人们忽视。作为一种微小制造业,制针业的分工屡屡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们就将其引为例证来分析。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过这种职业(制针已经因为分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又不懂得操作相关的机械(这种机械的发明大概也与分工有关),那么即使他倾尽全力,恐怕一天也难造一枚针,更别提20枚了。但是,按现行的生产模式,制针不仅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还派生出许多部门,而这些部门中的大多数工作也同样是专门的职业。一个人抽铁丝,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针尖,一个人磨圆另一端以便装上针头。仅装针头一项,就包括两三道工序,装针头,把针涂白。甚至外包装,都成为专门的职业。如此一来,制针的流程就包含了大约18项操作。这18项操作在有些工厂中分别由18人完成,当然也有些是一个人包办两三项。我见过这样的一个小厂,因为只有10个工人,所以有人身兼两三项操作。虽然这样的小厂资金匮乏、设备简陋,但只要工人们勤恳工作,一天生产12磅针也不成问题。依每磅4000枚中号针来算,10个工人日产针4.8万枚,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产针4800枚。假如让他们在没有经过全程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独立工作,别说一天造20枚针,恐怕连一枚也造不出来。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完不成分工合作情况下产量的1/240,甚至连1/4800也达不到。分工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每一个特定环节的工人技能得到提升;第二,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第三,大量精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胜任多个人的工作。第一,工人技能提升,必然会使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增加。由于实施了分工,各个工人的业务变成了一种单一的操作,终其一生都在重复进行,当然能够大大提升熟练程度。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损失的那些时间,节省下来将会使我们得到超乎想象的利益。人们很难快速地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尤其是二者需要使用完全不同的工具,而且在不同场所进行时。一个还要耕种田地的农村纺织工,从织机到田间,再从田间转回到织机旁,总会耗费许多时间。如果能将两种技艺在同一工作地点进行,无疑能降低不少时间上的损失,但即便如此,损失仍旧不小。第三,利用适当的机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精简劳动,这点相信大家都熟知,就不再提供佐证。在这里我只想阐明一点:那些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也是分工的结果。人把注意力倾注在单一目标上,比分散在多个目标上能更快更轻易地找出达到目的的捷径。分工能够使每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集中于某一简单事物上。因此,假以时日,各个具体的劳动部门中必然会有人发现一些专门针对自己工作的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要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当今分工最细致的各种制造业上应用的那些机械,很多都是由普通工人发明的。他们始终重复着单一的操作,自然会想到一些让操作更简便的方法。每一个去制造厂参观的人看到的那些精妙机械,都是普通工人为了更快更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发明的。



精彩内容

本书对深奥的原著做出删节,在缩减篇幅的同时,充分保留斯密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及完整体系。并在经典原著的基础上,选配数百幅传世名画、大师摄影及经典插图,力求贴近原著论述的事实与思想,并使这本经济学巨著的阅读过程变得轻松愉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