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73.1 4.9折 ¥ 148 全新
库存21件
作者孙董霞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4677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48元
货号29493064
上书时间2024-12-28
序
赵逵夫
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一方面是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能力的不断增强、智力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是道德意识的不断提升,情亲关照范围的不断扩展,社会公序良俗的不断增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第二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人如果没有起码的社会公德,方面也很难得到发展。上古时代,几千年中战乱不断,不同族群或国家之间为了扩张势力范围或争夺地理资源相互攻伐,有些则是无端进攻他国,发动侵略战争,屠戮平民。战争既有出于保家卫国或者“禁暴救乱”的义战,也有“恃强凌弱,弃礼贪利”的不义之战。是仁义之师还是“暴兵”、“逆兵”;是慎战、少战,还是乐战、好战,这其中关键取决于决策者的胸怀和格局。我国很早就形成了“耀德不观兵”(《国语》)、 “师直则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举顺天人”(《吴子》)等进步的战争思想和政治观念。政治决策和行动是否符合道义,除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决策者认识水平的局限之外,主要还在于执政者作决策之时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野心或保护小集团的利益,还是考虑到广大人民的利益、考虑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前者依赖于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后者依赖于个人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提升。所以历史上一些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的决策及其所导致的后果,反映出事件中关键人物的思想观念与个人品质。人一生的各种行为都会对家庭、社会、国家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而身居社会结构高层的人其影响力与影响范围更大。
中化民族的先祖很早就意识到了高层执政者和决策者的个人品行对社会政治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一认识是在对历史事件的不断总结和反思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中国历来重视历史事件的书写与记载。历史是人创造的,无论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导致了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还是安定,都和主事者的思想、主张、行为以及道德品行有关。所以中华民族从上古时代开始的历史记载,都侧重于人,以人为中心。
《尚书?虞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专纪尧、舜、禹等当时社会组织的首领(部落联盟首领)的事迹,即使《夏书》中的《禹贡》,也是借“禹别九州”反映出战国以前已形成的中华一统的观念,又将这种观念同大禹的个人业绩联系起来,肯定了禹的个人贡献在中华一统格局形成中的作用。启能建立夏王朝,将满天星斗的部落、部落联盟共存的原始社会组织变为以封建王朝为中心的“月明星稀”的社会结构,是同禹有关的。禹经过尧、舜两位杰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代,看出了独立的各部落不能真正协力治理洪水、抵抗灾害、改善交通。要解决这些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工程,没有统一的社会政治中心和统一的规划协调是行不通的。建立能够统一协调和联络更多部族的一统王朝的观念逐渐萌发。大禹划定九州,任土作贡,为统一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启废除禅让制,真正建立统一的夏王朝。这是历史的进步。夏朝之初,有的部族不服,起而反抗,加之启子太康追求享乐,夏初一直很不太平,经仲康、相,至少康时才得以平定。可以说《尚书》早地总结了掌握人民命运的君王与辅佐之臣的品性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尚书》的记载,唐尧、虞舜、大禹成为我国历史上圣君的杰出的代表,而夏、商的亡国之君桀、纣则成了昏君的典型。
屈原《天问》中专门有一段集中记录夏初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的复杂斗争和夏朝在数百年之后亡于商汤的过程的内容。这是从夏代传下来的对一些关键人物加以品评的集中材料,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定性品评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表现。整个《天问》除了开头部分的天、地之问及其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思考之外,以下四大部分发问的内容则依次是夏民族之兴起、建国、灭亡,商民族之兴起、建国、灭亡,周民族之兴起、建国、灭亡,以及春秋战国尤其是楚国历史上的几件重大事件,总体上表现了“有道而兴、无道而亡”的思想。这一思想都是通过追问一些关键人物在历史事件中或正或反的作用来表现的,这一系列发问的背后突出地体现了人物品评的观念。可以说,《天问》品评人物的历史尺度与评判准则与《尚书》一脉相承。人物品评的早期材料在这些历史记录和文学书写中互见与整合,通过品评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确立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准则。
人物品评的早期材料除了在《尚书》的不少篇章中有所体现之外,《诗经》中大量赞扬歌颂与讽刺揭露的作品也体现着这种精神。《大雅》中对那些在周人发展壮大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的颂扬,《小雅》中对一些造成社会灾难的人物的揭露与批判,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如《小雅》中家父所作《节南山》三次评点执政者“尹氏”(或作“师尹”),言其“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国家大事不亲自办理,老百姓对他毫不相信。不咨询贤达,不任用能人,欺罔君王与朝臣)。《十月之交》中三次评点“皇父”,言:“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皇父卿士太聪明,作都于向避祸殃。选择亲信作三卿,真为大富多珍藏。不愿留下一老臣,守护社稷与君王)。《大雅》中的《文王》《公刘》由诗题即可看出是颂扬周先祖中贡献巨大的人物的,其他反映周人早期历史的篇章也突出对具有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赞扬。如《大明》中说:“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带有品评的特征。主要为民间作品的《国风》中也体现出鲜明的爱憎感情。《召南?甘棠》对召伯的颂扬,《邶风?新台》对卫宣公的揭露,《鄘风?墙有茨》对卫宣姜的讽刺等都是突出的例子。
当然,明显表现出对所记述人物进行品评的是《左传》。多次引“君子曰”评价所记人物。如隐公九年载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在其母武姜的支持与配合下,欲攻庄公而夺其位,郑庄公击败共叔段之后又发誓不愿再见其母。此后庄公悔其言,而颍考叔巧为开导,使母子二人相见,“遂为母子如初”。在记录完整个事件的始末之后,引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又引《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对颍考叔的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左传》中也多次引孔子语以品评人物。《国语》同样是这样。史书中对一些人物的结论性评价,是要让人们知道:虽然一个人做事完全由自己,但对他的评价在于他人,特别是那些有很高道德修养的君子以及那些公认的圣贤人物的评价,决定其个人价值的历史定位。这样,一个人就不能不在言谈举止、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决定上坚守正道。
司马迁的《史记》便继承了这个传统。首先用纪传体的形式,着重显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帝王曰“本纪”,列国王族和大臣之后的士族大家曰“世家”,其他影响大的人物曰“列传”。《酷吏列传》《佞幸列传》等类传将“酷吏”和“佞幸”这两类历史上的坏人永久钉在了耻辱柱上;而《循吏列传》则让那些有担当的清廉官吏名垂青史。其次,每篇之后有“太史公曰”,对传内所列人物作出历史性的评价。再次,在《太史公自序》后部的全书目录中对该篇内容作了概括说明,进一步体现出人物品评的意义。
《史记》总结性地继承了我国从上古时代开始形成的重视人物品评的传统,成为后代史书的典范,其创立的纪传体例也成为历代正史的典范。《资治通鉴》,虽然改用编年体的形式,但卷末也往往有评,对重大历史事件中一些人的言行作为与素养加以评论,卷中也常用“臣光曰”对一些人事加以评论;而评事实际上也是在评人。《资治通鉴》中有的地方对前人不妥的评价也提出讨论,甚至提出新的看法,体现出史学家在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的认真与审慎。历史上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分歧,这其中有一个着眼点的问题。史书中对某个人物的评价,很多是定论,即历史结论,有些则是就具体事件而言的。《左传》《国语》《论语》等典籍中有些也是就其具体事件而作评。如《资治通鉴》卷二在“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一段文字之后说: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前人对孟尝君的养士多取肯定的态度,司马光则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他的养士问题。就其“养士”而言,司马光对其持否定和批评态度。而后面对孟尝君能听从谏言之事则又持肯定和褒奖态度。孟尝君聘于楚,楚王赠以象床(以象齿为之),其门人公孙戌谏之,遂不受。并书门版,言能“止文之过者”“疾入谏”。针对此事,司马光作如下评价:
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
有些人的一生是复杂的,因而对人物的评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关乎到社会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所以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会引起史学家的长期关注和反复讨论。这就使得人们尤其是居高位、任要职、负重任者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去取格外慎重。正如司马迁所说,贤明者其德行举措“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先秦诸子同样体现出对人物品评的重视。儒家重要经典《论语》对人的“仁”“义”“礼”“德”“孝”等品行的弘扬与品鉴,两千多年来影响深远。中国人的忠厚、诚实、守信、本分、友好、孝亲等品德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孟子》《荀子》等诸子之书中也都体现出注重人物德行这一点。
群居是人类生产生存的现实状态,群体中的个人除了考虑自身的生存之外,根据自身所处的地位,必须考虑到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个人与家庭、社会乃至“天下”的关系。很多动物也会顾及亲情间以至群体内的关系,而人作为已知宇宙中的动物,如果头脑中缺乏包括社会公德在内的道德品质方面的提示与约束,对社会乃至对整个世界的破坏性要大得多。从一般的范围来说,有些担任行政职务者借着手中的权力贪污腐化,为非作歹,践踏社会公序良知,其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形像如同虎狼。及至案发,则不仅自身身败名裂,其家族亲人和子孙后代也为之蒙羞。希特勒和冈村宁茨之类荼毒生灵、疯狂对外侵略的战犯,已经被永久钉在世界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主张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共识下,有些国家的执政者仍奉行唯我独尊,进行军事扩张,无端干涉他国内政,不是主张世界人民团结友好共同建好地球村,而是不放弃自己的国家永远在地球上称霸的地位和妄想。这样的人,在世界史上,也同样会被置于受人唾弃的地位。
中国上古文化中,儒家讲仁义,道家讲天道,法家讲法制,各有所长。在今天看来,有相通互补之处。一个人无论主张哪一方面,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言行一致,并且重实际,顾大局,目标正确且力行之。人物品评的文化传统,便是提醒人们要言行一致,本着为民、为国、利天下的原则去行事。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人物品评的思想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成为阐发思想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即使在今天、在将来都是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孙董霞同志本为兰州大学张崇琛先生的硕士生, 2011年到我处攻读博士学位。她读书认真,善于思考,做学问扎实。入学不久,我同她认真讨论后,将学位论文选题定为“先秦人物品评研究”。完成论文期间她读了大量的书,对包括铜器铭文等出土文献在内的各种典籍中有关人物品评的资料加以详细梳理,对先秦不同历史时期人物品评的观念准则、品目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思想史演变等相关问题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对于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哲学研究以及今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毕业答辩中,安徽大学丁放教授、西北师大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等对论文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也指出来一些应进一步完善之处。五年来,她又进行认真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论述更为透彻、全面。今修改完成,将收入“先秦文学与文化丛书”出版,应其请作此以为小引。想此书的出版一定会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2019年9月于滋兰斋
本书旨在对先秦人物品评的发展进程进行历时性梳理,并揭示其内在的发展线索和演变逻辑。书稿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西周的思想世界,《诗经》风诗人物品评,春秋时代思想世界的剧烈变革及该时期人物品评及《左传》《国语》《论语》人物品评。
孙董霞,甘肃天水人,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YU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主持省高校科研项目1项;主持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1项。在《兰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长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前 言 0
章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西周的思想世界与人物品评 1
节 周初人物品评与政治意识形态建设 1
一、明德 2
二、敬德 15
三、品评三代先王,总结经验教训 20
第二节 周代铜器铭文中的人物品评及其特点 32
一、周代铜器铭文人物品评的内容和方式 34
二、周代铜器铭文人物品评的文化蕴含 59
第三节 西周人物品评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75
一、从先祖到功臣 75
二、从赞美到批判 76
三、“德”和“威仪”为两翼 82
第二章 小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诗经》风诗人物品评 85
节 《诗经》“美刺”与人物品评 86
第二节 《诗经》风诗“美刺式”人物品评举隅 89
第三节 《诗经》风诗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对人的审美观照 93
一、洵美且武 93
二、良 98
三、美人、硕人、姝人 100
四、淑人 110
五、清扬 112
六、温其如玉 116
第三章 春秋时代的思想变革及其人物品评 119
节 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变革与“德”的裂变和内化 119
一、前诸子时代 119
二、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变革 120
三、德的裂变 125
四、德的内化 129
第二节 谥法的流行及其人物品评性质 134
一、谥法起源于人们对于死者的禁忌 135
二、周公制谥只涉及“美谥” 135
三、成熟的谥法制度确立于厉王之后 138
四、谥法制度成为春秋时人自觉遵守的文化制度 138
第三节 春秋人物品评的“天人二元”模式 142
一、千面神灵和春秋思想界的天人二元状态 142
二、相术观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 147
三、品评人物和人物命运预测相结合 150
第四节 春秋时代人物品评的功用 153
一、知人以观政 153
二、个人魅力的崇尚 154
三、外交策略的决策标准 155
四、分析战争形势 156
第四章 《左传》《国语》承载的“君子文化”及其人物品评 159
节 人物品评的主体及其“君子曰”与“孔子曰” 159
一、《左传》《国语》品评人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159
二、“君子曰”是君子时代特有的话语形态 160
三、“君子曰”是史官文化与君子文化合流的标志 162
四、“孔子曰”是“君子曰”的特殊形态 167
第二节《左传》《国语》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思想内涵 168
一、“敬”与“惰傲” 174
二、礼 177
三、敬戒 179
四、守位 180
五、和同 182
第三节 《左传》所记三次重大的人物品评活动 184
一、 虢之会:郑行人公孙挥品评各国大夫 185
二、垂陇之会:赵孟请赋诗以观郑国七大夫之志 188
三、延陵季子遍评各诸侯国政治精英 189
第五章 士阶层的崛起与《论语》人物品评 192
节《文王官人》的观人方法论与孔子人才思想的契合 192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局面和人才格局 192
二、《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和《逸周书•官人解》的官人思想 194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将新的人才观念付诸实践 196
四、《文王官人》的人才标准与《论语》中孔子育人思想的契合 197
第二节 《论语》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哲学内涵 204
一、仁 206
二、礼 211
三、德 216
四、孝 219
五、中 220
六、好学 222
七、乐道 224
八、尊道 226
第三节 《论语》人物品评的方法 228
一、品第法 229
二、比喻法 231
三、品类法 233
四、一字评 237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评人论道”和“人学兼评” 242
节 战国时代的“评人论道”和“人学兼评” 243
一、《荀子•非十二子》的“以学论人” 243
二、《庄子•天下》篇的“人学兼评” 244
第二节 战国文体特点对后世人物品评文本形态的影响 246
一、“以类相从”的人物故事编排形式 246
二、品鉴性叙事 249
第七章 战国诸子著作的“三言”模式及其孔子形象的“重言”意味 256
节 孔子在《墨子》中的形象及其作用 257
第二节《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及其孔子形象的“重言”角色 264
第三节 《庄子》中孔子形象的“重言”意味 265
第四节 《韩非子》中孔子的“重言”角色 271
第八章 《孟子》的哲学思想与人物品评 274
节 孟子以“仁政”、“王道”为核心的人物品评 274
第二节 孟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人物品评 277
第三节 “义裁”、中庸之道与孟子的人物品评 286
一、义的三重含义及其“义裁”维度 287
二、“义裁”与中庸之道 289
三、《孟子》基于“义裁”的人物品评 290
第九章 正名辨实、分类定等与《荀子》的伦类品评 300
节 荀子思想的基本理路 300
一、性恶论是荀子理论的基石 300
二、化性起伪 303
三、荀子性恶论的特点 306
四、礼法伦类 310
第二节 正名辨实与分类定等 311
一、“统类”与“伦类” 311
二、正名辨实 313
三、名类结合与分类定等 316
第三节 伦类与类型品评 318
一、修养境界与层次名类 319
二、解蔽与弊者 334
三、伦类与职守 340
馀 论:先秦人物品评对两汉魏晋人物品评的影响 354
参考文献 365
附录(一):《左传》《国语》人物品评录 371
附录(二):《论语》人物品评录 406
本书旨在对先秦人物品评的发展进程进行历时性梳理,并揭示其内在的发展线索和演变逻辑。书稿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西周的思想世界,《诗经》风诗人物品评,春秋时代思想世界的剧烈变革及该时期人物品评及《左传》《国语》《论语》人物品评。
孙董霞,甘肃天水人,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YU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主持省高校科研项目1项;主持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1项。在《兰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长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