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人们讲到勤奋时,总爱说个词儿,叫闻鸡起舞。练武术的人更不 例外,每天天还没亮,随着一声鸡鸣,父亲便拎着我起床练武了。我虽 然不情愿,但也不敢拒绝,只得乖乖地去练武。父亲把我叫醒之后,便到厨房里帮母亲忙活家里早点铺子的营生了。 母亲熟练地转动磨豆浆的磨盘,父亲把和面的盆子磕得叮当响,准备好 炸油条、油饼的面团。把面团往烧滚的油锅一扔,只听接连几声“啦” 的声响,满屋瞬间全是油酥的香气。等炸油饼、油条、豆浆、杏仁茶全 预备好了,还不到五点,家里的早点摊子也就准备营业了。我的生活每天基本都是如此,从四点半练到六点半,两个钟头后才 能吃上早点,紧接着就要去上学。我练武的地点在家门口的一个宽绰的 地方,从打拳、踢腿,再到刀、棍、枪、护手双钩,兵器拳脚一样都不 能落下。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到我们家来吃早点,一是冲着父亲信奉的“真 材实料”这个生意经,另外一点则是喜欢来看我练武。其中的道理有点 像天桥撂地艺人惯使的“圆黏儿”(就是用一些特殊手段招揽观众的意思),大家可能觉得这是我们家的一个特点,一边吃着早点,一边还能 看我练武术,时不时地还能叫个好。可我只能饿着肚子,看着他们嚼着 金黄的油条,就上一口豆浆,心里这个馋劲儿就别提了。我刚开始练武的时候恨家里那只鸡,心里想着早晚把你炖了吃肉。 可练的时间一长,身体慢慢强健起来后,倒也不觉得怎么苦了。再加上 每天都有满座的“观众”给我叫好,从此清晨的练武不再只有不情不愿和满腹委屈了,成了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时的空政文工团在灯市口同福夹道里面,离我家不远。有一位那 里的干事,经常穿一件四个兜的军装。那个时候区分战士和干事明显 的特征就是看衣服,战士两个兜,干事四个兜。他每天必来我家吃早点,一个油饼,一碗豆浆。没几天我便记住他了,总叫他“四个兜”叔叔。他大概是喜欢我这个年轻气盛的孩子,也觉着我是个学舞的好苗子。 有一天我练完武术,正吃着早点,他走到我的身旁。“小子,你愿不愿意当兵参军,也穿上四个兜?”他微笑着问我。 我心里乐极了,那个时候,我看见有的娃娃兵穿上军装,特别英武,打心眼里就羡慕!于是连忙点头说: “怎么不愿意?”“我们那儿正在招收一批小学员,你愿不愿意去试试?”我心里甭提多开心了,要是上戏曲学校,父亲肯定不让我去,但如 果我去当兵,父亲一定会同意的!“太好了!那我跟你去!”“那就走嘞,跟我上文工团那儿去!”四个兜叔叔和我父母打了声招呼, 便带着我走了。 这一路上, 我 特别兴奋,一直缠着叔叔问东问西的,就在这时,路边人家里忽然传来一阵京戏声,我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了 一下。“叔叔,我去你们那儿能唱戏吗?”我问道。“唱戏?我们又不是剧团,我们这是文工团,主要是招舞蹈演员。 我看你武术练得不错,动作非常协调,悟性也可以,教你一些动作,你 很快就能学会,是个好苗子,来我们这儿学舞蹈应该挺好的。”我脑子一蒙:“您稍等会儿,您那儿是干什么?舞蹈?跳舞?那我 就不去了。男的跳舞,多寒碜呐。”他停下脚步看了我一眼:“你就想唱戏?”我郑重地点点头:“对,没有唱戏的,我就不去了。”“我们这儿没有京戏,学戏曲得到正式的剧团,像北京京剧团、中 国京剧院这一类的才行。”“中国京剧院……中国京剧院……”我小声嘟囔着,从那以后,这 个名字便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险成话剧演员空政文工团的事情作罢后,我又错过一次机会。我有个舅舅,参加过抗美援朝,年回国。自打他回来那天起, 连着好一段日子,我的家里都是“客满为患”,前来看望他的左邻右舍 都说他是个战斗英雄,是“可爱的人”。我舅舅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立过战功。他是个铁道兵,搞运输、架桥 之类的工作。战争胜利后,介绍他们事迹的剧作和文章有很多,都在歌 颂他们创造了生命线。那个时候的小孩,对解放军有一种无限的崇拜,我也不例外,逢人 就说我舅舅是战斗英雄。舅舅也很喜欢我这个小外甥,经常带着我去铁 路文工团看演出。有一次,我在文工团里玩的时候,忽然一阵胡琴的声 音吸引了我。什么?这个文工团里有唱戏的啊?我在院子里听了好一阵 子,心里笃定一个想法:我要来铁路文工团学戏。晚饭的时候,我试探地问我舅舅:“舅,你们那儿的文工团招学 员吗?”“招啊,现在好几个文工团都在招人。”舅舅回答道。我一听,这事有门,又问道:“那你们文工团,也全是唱歌和跳舞 的吧?”“除了唱歌和跳舞还有话剧,可以到那儿去当演员。小子,我看你 平常好动,你可以去试试。去文工团可是个好差事。”舅舅和我说。“我中午在您那儿,听到还有唱京剧的啊。您看看我能不能去学戏 啊?”我想着去文工团父亲肯定是支持的,要是还能唱京剧那真是再好 不过了。“早知道你会提京剧。”舅舅看了看我,“京剧团是他们铁道兵里 头的一个业余的剧团,都是一些退下来的老战士,他们搞了一个特别的 工会,一块弄的一个业余的团。”我高兴地说:“业余的也成!”舅舅急得一拍桌子:“业余的哪成?你这么点儿孩子,每天和老兵 们混在一起,太不像话了!”我吓得一缩肩膀,没敢再说话了。舅舅瞪了我一眼,说道:“德华啊,你听舅舅一句劝,还是上铁路 文工团,那儿真挺好的。你想想,咱们铁路的文工团,将来能坐着火车 去全国各地,你想到哪儿去演出,就到哪儿演出,多威风啊。”我一拨楞脑袋:“您这儿没京戏,我不去。” “嘿,你这小子,那话剧呢?”我撇撇嘴,说:“话剧我也不去,站在台上的人没有锣鼓衬着,也 没有胡琴,像个傻大个儿往那儿一戳,光在那儿说话,不好!话剧没劲!”舅舅被我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叹了口气。这样,去铁路文工团的 事也只得作罢,再没被提起过。后来等我真的演了戏之后,总能想起来自己曾经稚气未脱的样子。如果那个时候能在话剧团里有一番锤炼,实在会对表演有很大的一个 提高。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使我这么笃定地想考京剧院,这大概就是 戏曲舞台的魔力,和孩提时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那一份初心和童 真吧
导语摘要
本书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央视版《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的自传。书中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从艺道路、拍摄《西游记》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艺术理念、恩师朋友、家庭故事、业余生活等。马德华老师以他特有的诙谐幽默,为我们讲述了另一种视角下不一样的西游故事。书中插入大量珍贵照片,很多都是从未向外界公布的,可以让读者一饱眼福。此外,本书中所传达的“甘愿做男二号,但永远用男一号的标准来诠释男二号”“不能把角色演脏了”“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极致”“用笨办法做事”等精神和艺术理念,都会对当下的读者有很多启发。
作者简介
马德华:
1945年5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省武城县,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因在央视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塑造猪八戒一角深受观众喜爱。2015年荣获“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称号;2018年荣获“中国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奖”。
主演的影视作品包括:《西游记》《老人的故事》《瞧,这一担挑儿》、大型神话3D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冒牌董事长》《喜事连连:剩男相亲记》《误入青春》《财迷》等。
目录
章
我生之初尚无为 / 001
第二章
命中注定戏中缘 / 013
第三章
取经之路多坎坷 / 049
第四章
大智若愚品八戒 / 115
第五章
良师益友伴我行 / 131
第六章
艺海无涯修远兮 / 169
第七章
修身齐家古稀年 / 207
朋友眼中的马德华 / 234
内容摘要
本书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央视版《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的自传。书中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从艺道路、拍摄《西游记》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艺术理念、恩师朋友、家庭故事、业余生活等。马德华老师以他特有的诙谐幽默,为我们讲述了另一种视角下不一样的西游故事。书中插入大量珍贵照片,很多都是从未向外界公布的,可以让读者一饱眼福。此外,本书中所传达的“甘愿做男二号,但永远用男一号的标准来诠释男二号”“不能把角色演脏了”“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极致”“用笨办法做事”等精神和艺术理念,都会对当下的读者有很多启发。
主编推荐
马德华:
1945年5月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省武城县,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因在央视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塑造猪八戒一角深受观众喜爱。2015年荣获“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称号;2018年荣获“中国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奖”。
主演的影视作品包括:《西游记》《老人的故事》《瞧,这一担挑儿》、大型神话3D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冒牌董事长》《喜事连连:剩男相亲记》《误入青春》《财迷》等。
精彩内容
险成舞蹈演员当人们讲到勤奋时,总爱说个词儿,叫闻鸡起舞。练武术的人更不例外,每天天还没亮,随着一声鸡鸣,父亲便拎着我起床练武了。我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拒绝,只得乖乖地去练武。
父亲把我叫醒之后,便到厨房里帮母亲忙活家里早点铺子的营生了。 母亲熟练地转动磨豆浆的磨盘,父亲把和面的盆子磕得叮当响,准备好炸油条、油饼的面团。把面团往烧滚的油锅一扔,只听接连几声“啦”的声响,满屋瞬间全是油酥的香气。等炸油饼、油条、豆浆、杏仁茶全预备好了,还不到五点,家里的早点摊子也就准备营业了。
我的生活每天基本都是如此,从四点半练到六点半,两个钟头后才能吃上早点,紧接着就要去上学。我练武的地点在家门口的一个宽绰的地方,从打拳、踢腿,再到刀、棍、枪、护手双钩,兵器拳脚一样都不能落下。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到我们家来吃早点,一是冲着父亲信奉的“真 材实料”这个生意经,另外一点则是喜欢来看我练武。其中的道理有点像天桥撂地艺人惯使的“圆黏儿”(就是用一些特殊手段招揽观众的意思),大家可能觉得这是我们家的一个特点,一边吃着早点,一边还能看我练武术,时不时地还能叫个好。可我只能饿着肚子,看着他们嚼着 金黄的油条,就上一口豆浆,心里这个馋劲儿就别提了。
我刚开始练武的时候最恨家里那只鸡,心里想着早晚把你炖了吃肉。 可练的时间一长,身体慢慢强健起来后,倒也不觉得怎么苦了。再加上每天都有满座的“观众”给我叫好,从此清晨的练武不再只有不情不愿和满腹委屈了,成了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时的空政文工团在灯市口同福夹道里面,离我家不远。有一位那里的干事,经常穿一件四个兜的军装。
那个时候区分战士和干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看衣服,战士两个兜,干事四个兜。他每天必来我家吃早点,一个油饼,一碗豆浆。没几天我便记住他了,总叫他“四个兜”叔叔。
他大概是喜欢我这个年轻气盛的孩子,也觉着我是个学舞的好苗子。 有一天我练完武术,正吃着早点,他走到我的身旁。
“小子,你愿不愿意当兵参军,也穿上四个兜?”他微笑着问我。 我心里乐极了,那个时候,我看见有的娃娃兵穿上军装,特别英武,打心眼里就羡慕!于是连忙点头说:“怎么不愿意?”“我们那儿正在招收一批小学员,你愿不愿意去试试?”我心里甭提多开心了,要是上戏曲学校,父亲肯定不让我去,但如 果我去当兵,父亲一定会同意的!
“太好了!那我跟你去!”“那就走嘞,跟我上文工团那儿去!”四个兜叔叔和我父母打了声招呼,便带着我走了。 这一路上,我特别兴奋,一直缠着叔叔问东问西的,就在这时,路边人家里忽然传来一阵京戏声,我好像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
“叔叔,我去你们那儿能唱戏吗?”我问道。
“唱戏?我们又不是剧团,我们这是文工团,主要是招舞蹈演员。 我看你武术练得不错,动作非常协调,悟性也可以,教你一些动作,你很快就能学会,是个好苗子,来我们这儿学舞蹈应该挺好的。”我脑子一蒙:“您稍等会儿,您那儿是干什么?舞蹈?跳舞?那我就不去了。男的跳舞,多寒碜呐。”他停下脚步看了我一眼:“你就想唱戏?”我郑重地点点头:“对,没有唱戏的,我就不去了。”“我们这儿没有京戏,学戏曲得到正式的剧团,像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这一类的才行。”“中国京剧院……中国京剧院……”我小声嘟囔着,从那以后,这个名字便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险成话剧演员空政文工团的事情作罢后,我又错过一次机会。
我有个舅舅,参加过抗美援朝,1958年回国。自打他回来那天起,连着好一段日子,我的家里都是“客满为患”,前来看望他的左邻右舍都说他是个战斗英雄,是“最可爱的人”。
我舅舅在抗美援朝的时候立过战功。他是个铁道兵,搞运输、架桥之类的工作。战争胜利后,介绍他们事迹的剧作和文章有很多,都在歌颂他们创造了生命线。
那个时候的小孩,对解放军有一种无限的崇拜,我也不例外,逢人就说我舅舅是战斗英雄。舅舅也很喜欢我这个小外甥,经常带着我去铁 路文工团看演出。有一次,我在文工团里玩的时候,忽然一阵胡琴的声音吸引了我。什么?这个文工团里有唱戏的啊?我在院子里听了好一阵子,心里笃定一个想法:我要来铁路文工团学戏。
晚饭的时候,我试探地问我舅舅:“舅,你们那儿的文工团招学员吗?”“招啊,现在好几个文工团都在招人。”舅舅回答道。
我一听,这事有门,又问道:“那你们文工团,也全是唱歌和跳舞的吧?”“除了唱歌和跳舞还有话剧,可以到那儿去当演员。小子,我看你平常好动,你可以去试试。去文工团可是个好差事。”舅舅和我说。
“我中午在您那儿,听到还有唱京剧的啊。您看看我能不能去学戏啊?”我想着去文工团父亲肯定是支持
的,要是还能唱京剧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早知道你会提京剧。”舅舅看了看我,“京剧团是他们铁道兵里头的一个业余的剧团,都是一些退下来的老战士,他们搞了一个特别的工会,一块弄的一个业余的团。”我高兴地说:“业余的也成!”舅舅急得一拍桌子:“业余的哪成?你这么点儿孩子,每天和老兵们混在一起,太不像话了!”我吓得一缩肩膀,没敢再说话了。
舅舅瞪了我一眼,说道:“德华啊,你听舅舅一句劝,还是上铁路文工团,那儿真挺好的。你想想,咱们铁路的文工团,将来能坐着火车去全国各地,你想到哪儿去演出,就到哪儿演出,多威风啊。”我一拨楞脑袋:“您这儿没京戏,我不去。”“嘿,你这小子,那话剧呢?”我撇撇嘴,说:“话剧我也不去,站在台上的人没有锣鼓衬着,也 没有胡琴,像个傻大个儿往那儿一戳,光在那儿说话,不好!话剧没劲!”舅舅被我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叹了口气。这样,去铁路文工团的事也只得作罢,再没被提起过。
后来等我真的演了戏之后,总能想起来自己曾经稚气未脱的样子。
如果那个时候能在话剧团里有一番锤炼,实在会对表演有很大的一个提高。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使我这么笃定地想考京剧院,这大概就是戏曲舞台的魔力,和孩提时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那一份初心和童真吧!
我就是要唱戏我打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
戏迷有个特点,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听见胡琴响就走不动道。不管自己是否天生五音不全,不管别人是否喜欢听戏,逢人必讲某某老板的身段、唱腔多么优美,逢大角儿的戏必到戏园子里一饱耳福,即使手头拮据,也要站在门口听上两句“蹭戏”。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 里都有反映戏迷的作品,戏曲里还专门有出戏叫《戏迷传》,拿戏迷找乐开涮。
但戏曲真的有一种魔力,最吸引我的,还是舞台中央熠熠生辉的大英雄。仿佛唱起“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时,我真的就变成了日审阳、 夜断阴的包拯。正是凭着这点喜爱,我从那时就下定了一个决心—我一
定要学戏!
有一天,我的师哥—也就是我武术老师的儿子—突然对我说:“德华,你知道吗?中国京剧院正在招收学员。要不咱俩试试去?”太好了!我想都没想,一口便答应下来。可转念一想,我该怎么和我父亲说啊?
果不其然,父亲听闻我这个念头立马着急了。父亲本想努力赚钱供我上大学,好让世代农民的家里出一个文化人。解放后,虽然戏曲的地位有了提升,但唱戏仍不算是一件风光的事情,但凡家里有出路,绝不让孩子去学戏。父亲也坚持这样的观点,因此我决定等父亲的心情平静下来再次跟他请求。
我是从来不敢与父亲争执的,见到父亲就像避猫的老鼠一样,只能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好一些,希望换得他的同意。但无论我怎么请求,父亲始终是反对的,甚至怕我偷偷地报名,把家中的户口本也藏了起来。 母亲一向溺爱我,我决定从母亲这方面做工作,其实小孩子的把戏无非是撒娇和装委屈。几番软磨硬泡后,母亲终于经不住我的哀求,也 感觉到了我对戏曲的热爱。于是我偷偷和母亲商量后,便拿着自己平时攒下来的两元钱,“偷”出了家里的户口本,和我的师哥一起去报考了中国京剧院学员班。
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在北池子,我们俩手拉手一路小跑到京剧院,到了门口我们吃了一惊,横幅下面挤满了来报名的人。后来得知有2000多人报名,学院只准备招收60人。
我自恃有些武术的功底,加之平常又爱看戏、哼戏,果然,经过几轮筛选,我和师哥都成了入选的幸运儿(实际当时京剧院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只招收了54人)。我们俩乐疯了,一路笑着、叫着跑回了家,大口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终于如愿以偿了,仿佛自己是天下最最快乐的幸运儿。
像是一棵突破了种子的外壳、冲破了黑暗土壤的小草,我看到蓝天、 白云、水滴,感受到风,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这是梦想与热望,还有什 么比它们更有力量?
与父亲约法三章我与父亲的关系很微妙,也最正常不过。
中国的父子很有意思,很少交流,但却无时无刻不流露出相互的爱。 父亲的思想观念是老一套—丈夫立世,文成武就。
我显然和他的期望大相径庭,通过了中国京剧院的考试,一阵狂喜过后,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我该怎么和父亲交代啊?
回到家中之后,我好像成了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先是找到了母亲,喃喃地说道:“妈,我被录取了。”母亲诧异地接过通知书,仔细辨别了那几行字,抬头看了看我:“你想想怎么和你父亲说吧。”我知道母亲做不了父亲的主,一时也不知所措。
我耍了个小聪明,把通知书放在了桌子上,等着晚上回来看父亲的反应。果不其然,父亲先是什么都没有说,把我叫到跟前,狠狠地扇了我两巴掌,紧接着是暴风骤雨般的斥骂:“小王八蛋,长本事了?”我脸上一阵火辣辣地疼,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却又不敢顶撞父亲,只是小声嘟
囔了一句:“爸,我就是想学戏!”父亲是不理会这些的,面对在他眼中不懂事的我,他唯一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打。
我结结实实地挨着父亲的打,但是父亲的训责我却一句都没有听进去,心中只想着我要学戏。这股子犟脾气,也算从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吧。
这一幕把旁边的母亲吓坏了,她急忙上去劝阻父亲。可父亲的脾气上来,母亲是劝不住的,他反质问起母亲:“他哪里来的钱报名?他这样你也不管一管?”母亲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姐姐见到架势不对,不敢上来劝架,急忙跑到隔壁,把教过我武术的王大爷找了过来。王大爷与我父亲交好,一听说父亲在打我,赶忙跑了过来,进门便把我父亲拦下了:“兄弟,有话好好说,打孩子干吗啊?”父亲还是怒气未消,指着我鼻子说:“你自己问问他!”我当时除了哭什么都不知道了,抽抽搭搭地把事情的原委讲了个大概。王大爷听完之后,对父亲说:“兄弟,孩子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好事,就当是个兴趣爱好培养也是好的啊。”“兴趣爱好?他要是学了戏,就不知道学习了。另外学戏是个小事吗?总讲究个打戏,就这份打,他能挨下来吗?”直到我长大成人,稍有些成就时,父亲才对我说出了当年的苦衷。 过去老人们一说学戏,叫“八年科班胜蹲十年大狱”,每天挨打是家常便饭,身上不规范刀坯子招呼,嘴里不清楚就用烟袋锅子生往嘴里捅。 当时父亲认为我学戏还是老戏班子那一套,谁舍得让自己的儿女受这份罪啊?
好在父亲的态度多少还是有些缓和,对王大爷说:“这孩子做事没有长性,仅凭着一点小聪明,今天高兴想唱戏,等累了、烦了,明儿个又去做其他的事了。将来指着这个吃饭,这样怎么能行啊?”“兄弟,我觉得这个孩子对戏曲有点灵气儿,我带着他出门,只要 有唱戏的,他就走不动道。他既然喜欢这个,就一定能够下心思学!”说完,王大爷冲我使了个眼色。
我止住哭声说:“爸,我一定把戏学好!”父亲叹了口气,对我说:“我可跟你说好了,过去学戏是要签生死文书的,以后你要说你受不了这个苦,回来说不想干了,这个家可不容你。再想上学去,我可不给你花那个学费。今天当着你王大爷的面儿,咱们也来个约法三章。
第一,不管戏班里再苦再难,不许打退堂鼓,要想干这个,就得干到底,咬着牙也得挺过去。
第二,去了学校学戏,尊师重道,要是让我知道你在学校里做了什 么丢人的事,我可不容你。
第三,既然学戏就好好地学,以后混不出名堂来,家里不供你。”我一听,甭说约法三章啊,就是三十章、三百章我也签!
父亲见我这么坚持,最终还是拗不过我,把录取通知书还给了我。 当时我就认定了一个信念—再苦再难,也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就这样,我拿着这张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上面饱含着父亲的隐情、母亲的慈爱和我的那份坚持,走进了京剧世界的这扇大门。
苦练基本功
自从进入中国京剧院后,我的艺术生涯才开始走上正途。
其实细想一下,如果当时我真的跟着“四个兜”叔叔,或者跟着我舅舅去了文工团,学了跳舞、话剧,现在也许又是另一种活法。不过,无论我做什么,也应该离不开戏曲。能把自己的爱好作为职业,算是我最
大的幸运吧!
演戏这个行业确实是苦,讲究练二五更的功夫,个中滋味只有同行的人才能体会到。我来到京剧院后,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练功,这个我倒是不怕,每天起床之后,迅速地洗漱完毕,就开始排队练功,有点军事化管理的意思。洗漱完之后不许吃东西,戏谚说得好,叫作:“饱吹饿唱”,师兄弟们一起排队从北池子走到中山公园开始喊嗓子。
戏曲里的喊嗓儿是必修的功课,以前戏台子上没有麦克风,演员必须用一条肉嗓子,保证不管多远的观众都能清清楚楚地听到自己说的话。 所以必须通过喊嗓儿练出一条功夫嗓来。
喊嗓儿先是练横竖嗓音,就是“咿”“啊”两个字。“咿”是竖音,往上拔着喊,长调门;“啊”是横音,气沉到丹田,从喉咙里直接发声,为了打远儿。还要喊“呔”“哇呀呀”“叭”,训练喷口、舌根、唇齿音。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