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大郎纪念集(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唐大郎纪念集(精)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45.3 6.7折 68 全新

库存6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伟,祝淳翔 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41122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8480097

上书时间2024-12-24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跋

黄永玉给张伟的一封信(代序)

张伟: 

你好,为了你的文章和爱心,这封信早该写了,只是在等一个落实,减少来来去去的折腾。眼看定下了格局,叹一口微笑的长气。

你文章里还提到魏绍昌。上海之外,这种型号的人你见过几个?还有你。靠眼睛、靠脚力、靠良心,在苦觅、捡拾被疏忽的文化情感。上海土地哺养大你们,你们珍贵上海。

我其实算是个槛外人,出生也晚,严格的说,跟唐大郎做朋友还只算个爷叔关系,虽然眼前也近百了,他的为人,他的修养,我只是不舍得忘记而已。

听说上海有个张伟在忙这件事,自然产生了尊敬和企望,又有幸遇见北京伸手帮忙的好人,解决了困难的关结,雀跃之间,忍不住写信给你,告诉你我的快乐。撒开手,乘这东风,让这部书无憾、无缺地出来。

卜算子

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预祝

年好

 

黄永玉

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于北京

 

 

他在时间里留下了些什么?

——《唐大郎纪念集》跋

张  伟

我对唐大郎钦佩已久。早年在徐家汇藏书楼工作,有机会浏览民国报刊,就陆续读过一些他在各家小报上写的专栏文字,印象深刻,还专门做过一些摘记。1996年到上海图书馆新馆后,断断续续仍然看了他的不少作品,从30年代的小报扩展到战后的方型周刊。东西看得越多,对这位“小报状元”的兴趣也越浓,逐渐有了一些“野心”——是否能为这位素有“江南枝笔”雅号的唐大郎先生出版一本选集呢?我知道,唐大郎虽然写有大量作品,但生前却从未出过一本集子。1980年他病逝以后,香港广宇出版社出过一本署名“刘郎”的《闲居集》,也就十万字光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主要是他70年代在香港《大公报》上的专栏文字汇集。

存此信念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唐大郎的文字,并进行一些整理研究工作。记得有一次在什么地方开国际研讨会,我的参会论文就是《战后上海方型周刊的滥觞——〈海风〉的创刊及其编、撰阵营》。《海风》是抗战胜利后,唐大郎和龚之方携手创办的份方型周刊,唐大郎主管编辑,龚之方负责发行。两人开风气之先的创意和天衣无缝的合作,让《海风》办得风生水起,反响强烈,从而引来了一批跟风者,短时间内有约百种方型周刊在上海问世,鱼龙混杂,形成了一股出版热潮,并因此而造就了新闻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 方型周刊。

从2014年开始,我的同事——年轻的祝淳翔加入到我的计划中。由我负责甄选借阅报刊,淳翔则主要拍摄并过录文字。我们配合默契,进程也由此而大大加快。到大约2017年末,文字的整理工作基本告一段落,共录得唐大郎作品400余万字,这个数字是我们以前所未敢想象的。经过几次反复,并屡得贵人出手相助,后整理排序,往返商讨,《唐大郎文集》确定编辑12卷,皇皇300余万字,大约能在今年底正式出版。在《唐大郎文集》出版之前,先出版《唐大郎纪念集》,也是我们的计划之一,毕竟,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道唐大郎的人并不多,能买得起、读得完文集的人也可能不会很多,那么,这本《唐大郎纪念集》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

《唐大郎纪念集》分两部分。部分为“纪念文选”,共选文38篇,有关纪念评述唐大郎的重要文章可说基本都选录其中,应该不会有大的遗漏。文章发表时间从1934年一直到2016年,其中1948到1979年的三十余年时间完全空白,这也符合当时社会的正常形态。作者包括唐大郎的朋友、同事、亲属和研究者,大家从不同角度写了各自心目中的唐大郎,由于身份有异,故所叙长短不一,互有侧重,文章风格也各不相同,但读者也因此能看到一个立体多彩的唐大郎,而非干瘪苍白的木偶。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纪念,也是唐大郎自己愿意看到的。第二部分为“诗文选”,也即唐大郎的作品选录,写作时间从1929年一直到1980年,以年月排序,以便读者能从中大致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风的演变轨迹。为了让大家尽可能多地了解唐大郎,编者反复删选,后在这部分选录了大约十四万字,也是一本完整的书的规模了。

所收“纪念文章”及“诗文选”,在整理原则上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说明:一、 纪念文章皆以撰者当时发表时的署名并按时间先后为序排列,不特别加注其本名,如其佩、方晓蓝俱为沈毓刚笔名之类;二、 由于种种原因,个别人名如“张文娟”“张文涓”、“舒諲”“舒湮”当时是并用的,本次遵从各篇,不作硬性统一;三、 唐大郎的部分诗文是专栏文章,比如“高唐散记”“怀素楼缀语”等,编者另拟新题,于标题后用星号*标识,以与唐大郎自拟题相区别;四、 个别字词与今天的语言规范有异的,如“那”“哪”等略作统一处理;五、 “诗文选”部分,个别文字因报纸漫漶,辨识不清,即以缺字符□代之。

大家如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唐大郎所写文字虽然涉及广泛,非常丰富,但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文化界,包括戏曲、话剧、电影、美术、文学、新闻等各个领域。唐大郎身处社会中层,交游广阔,热衷结识各色人物,熟知民间甜酸苦辣,且文化底蕴深厚,写得一手好文章。他以小报报人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体验社会生活,从中吸取素材养分,每天要为几家报纸写稿,时甚至一天同时为七份报纸写专栏。他荣膺的“小报状元”“江南才子”和“江南枝笔”等称号,绝非浪得虚名。小报提倡写“身边事”, 唐大郎在文化界有很多朋友,且各负盛名,他们彼此称兄道弟,交往热络,一言一行均是作文题材。这就又显示了他所写诗文的另一种特色,即他所叙所写都是亲历亲闻,可以说是日记体式的记录,真实性不容置疑。我甚至认为: 唐大郎是在用诗和文章来作新闻报导,他的诗文就是另类的“本报讯”,就是当时的编年体文化史——当然,这只限于他熟悉交往的领域。我相信,大家看了这本《唐大郎纪念集》,一定会对其人其作产生浓厚兴趣。如果再进一步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对当年社会,尤其是文化领域的了解,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因此而出现大量研究论文,也是完全可以预料的,这也是我们作为编者的初衷。我乐观其成。此外,这本纪念集还汇集了不少和唐大郎有关的图片,很多都是首次公布,这样,读者可以从图像到文字,对这位“小报状元”有一个具象、立体的认识。

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和关切,我一直铭记在心,未敢有丝毫忘却。

我要感谢我的合作伙伴,还算年轻的淳翔承担了拍摄、过录的大部分工作,这让我的视网膜今天还能够工作——看过民国小报的人都有体会,在发黄破碎的各种小报上,先是寻找辨析,然后再拍摄并过录几百万字是何等的不容易,这是一项既检验智慧,又考验体力的艰巨工作。

我要感谢周立民先生,在2018年夏这个特殊季节,他主动邀稿,在巴金故居主办刊物《点滴》上刊出“唐大郎110周年诞辰纪念特辑”——《唐大郎文选》,并且将特辑内容以“抽印本”的形式另行推出,这本小巧玲珑的漂亮小书意外走红,供不应求,让很多人因此而知道了唐大郎。

还有方汉奇、张林岚、吴承惠、沈芸、王草倩、陈子善、舒明、陆灏、黄晓彦、刘钢、王曼隽、陈静、王瑜明、殷健灵、陶继明、周嘉、徐征伟等等很多朋友,恕我无法一一写出所有人的名字,但他们对唐大郎著作出版事宜的始终关心和帮助,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要特别感谢黄永玉先生,他是唐大郎的朋友,尊称唐大郎为“小爷叔”——上海人都能体会这一声称呼里所蕴涵的亲密关系。黄老对唐大郎怀有深厚纯真的感情,他在帮助唐大郎著作出版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我应该深深感怀。

我还要感谢唐大郎的子女,他们是唐艺、唐密、唐都、唐历,是他们的宽怀大度和全力支持,才能使唐大郎的著作顺利问世;尤其是唐艺,他是唐家长子,在兄弟姐妹中有着很高的权威,可以说一言九鼎。我还记得,2017年春节期间,我和家住南京的唐艺先生通了电话,我们谈得很投缘,电话一直通了有一个多小时,他那爽朗的笑声和明确的表态,让《唐大郎文集》的出版事宜一锤定音,也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于我而言,这笑声犹如江面的一缕清风,天上的一轮朗月;这表态,更是对我这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的坚定信任和无私允诺。可惜的是一年之后的2018年1月,唐艺先生就因病去世了,没能等来父亲著作的出版,这是我深感遗憾的。

我要感谢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中华书局,是他们的睿智和专业,成就了《唐大郎纪念集》的终出版——事实上,这本纪念集的后半部分收录了唐大郎的十几万字作品,这也是他的著作在大陆地区的首次正式出版。这似乎有点积极的象征意义,也是真正的具有纪念性的事。对此,我要对这两家国家机构深表心中的敬意和感谢!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其名著《追忆逝水年华》里说:“人们在时间中占有的地位,比他们在空间中占有的位置要重要得多。”人在时代里消磨,而其所作所为,则由时间来保存。唐大郎保存下来的,就是他写的这些文字以及人们至今对他的怀念。让我们打开这本纪念集,来看看当年的“江南枝笔”留下了些什么吧。

2019年6月25日晨于上海花园



导语摘要

《唐大郎纪念集》为出版博物馆文库·研究系列*本。内容主要分为纪念文选、诗文选两部分。*部分,主要是收录从1934—2016年有关唐大郎的文章,这其中有唐大郎的朋友、同事、亲属以及研究者等,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写了自己心目中的唐大郎,以时间为序,汇集起来,让我们从他的朋友圈中看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唐大郎。第二部分从文化的角度选取了唐大郎关于戏曲、话剧、美术、文学、新闻、家庭、故乡等内容的文章。唐大郎作为民国著名报人,交游十分广泛,社会各色人物,尤其是集中在文化界,诸如梯维、桑弧、龚之方、柯灵、吴祖光、张爱玲、潘际埛、黄裳、舒湮、吴承惠、董鼎山、李君维、沈毓刚、梁羽生等。他以小报报人视角,深邃观察,用自己的一枝健笔,为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诸多“小事”“身边事”。文章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他自己戏称是打油诗。对于他的这些诗作,黄裳曾说,唐大郎“是用诗和诗注的形式来作新闻报导的”,他的“诗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在旧体诗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做了创新的努力,而且确实获得了某种成功。他对旧体有相当深厚的修养,对前任的业绩,甚至那一套严酷的声律都表示尊重,严格遵守。但他又蔑视一切僵死、腐朽的教条,有很大的勇气来加以突破”。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才具有独特的魅力。黄裳甚至说,唐大郎的诗注有时比诗写得还好。这些随手写下的诗注有时就是很好的杂文。



作者简介

张伟,浙江镇海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文化部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从事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出版专著有《沪渎旧影》《满纸烟岚》《纸韵悠长》《民国电影笔记》《遥望土山湾》《西风东渐---晚清民初的上海艺文界》《都市风情---上海小校场年画》等,并主编《中国与世博》《上海图书馆馆藏历史原照》《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海派书画文献汇编》(辑)等书籍,策划有60集系列专题片《记忆电影》、20集系列专题片《老电影老上海》等大型电影节目。


祝淳翔,上海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文史专家。祝淳翔,上海图书馆参考馆员。工作之余撰有文史考证文章,作品自2012年至今,散见于《书城杂志》《档案春秋》《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等。参与编辑《陶亢德文存》《唐大郎文集》《金性尧集外文补编》等。



目录

黄永玉  给张伟的一封信(代序)


 


纪念文选


 


梯  维  唐大郎印象记


桑  弧  怀大郎


一  方  听鹂轩新语·我与大郎


柯  灵  再宽大一点


吴祖光  我不能忘记的一个演员


潘际坰  怀病中刘郎


唐  琼  悼大郎


魏绍昌  唐大郎逝世周年祭


唐  都  爸爸给我的催妆诗


黄  裳  诗人


——读《闲居集》


黄  裳  诗人的遗简


陈榕甫  肯吐真言即好诗


——读刘郎《闲居集》


舒  諲   话说上海“小报文人”


——哀唐大郎、陈灵犀


秦绿枝  情有独钟唐大郎


吴承惠  如唐大郎再多活几年


董鼎山  《闲居集》与我


董乐山  记江南枝笔唐大郎


李君维  俊士所贤迂士呵


——闲说唐大郎


其  佩  诗人唐大郎


其  佩  诗人的诗


方晓蓝  江南枝笔: 记诗人唐大郎


张林岚  小报状元


梁羽生  《笔·剑·书》


何  为  一餐难忘


蔡登山  也是“张迷”的唐大郎


江更生  唐大郎的评弹诗


陈子善  张爱玲题赠唐大郎《传奇(增订本)》


陈子善  唐大郎三题


张  伟  报人唐大郎


张  伟  唐大郎和他的同时代人


——费穆135


张  伟  江南才子一代报人


——纪念唐大郎诞生110周年


张  伟  一代名士唐大郎


张  伟  唐大郎和他的同时代人


——桑弧


祝淳翔  大郎之后无大郎


祝淳翔  唐大郎笔下的嘉定


祝淳翔  唐大郎与香港《大公报》


祝淳翔  张爱玲与唐大郎


——因小报结缘、订交、分离


祝淳翔  唐大郎的“身边文字”



内容摘要

《唐大郎纪念集》为出版博物馆文库·研究系列*本。内容主要分为纪念文选、诗文选两部分。*部分,主要是收录从1934—2016年有关唐大郎的文章,这其中有唐大郎的朋友、同事、亲属以及研究者等,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写了自己心目中的唐大郎,以时间为序,汇集起来,让我们从他的朋友圈中看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唐大郎。第二部分从文化的角度选取了唐大郎关于戏曲、话剧、美术、文学、新闻、家庭、故乡等内容的文章。唐大郎作为民国著名报人,交游十分广泛,社会各色人物,尤其是集中在文化界,诸如梯维、桑弧、龚之方、柯灵、吴祖光、张爱玲、潘际埛、黄裳、舒湮、吴承惠、董鼎山、李君维、沈毓刚、梁羽生等。他以小报报人视角,深邃观察,用自己的一枝健笔,为我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诸多“小事”“身边事”。文章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他自己戏称是打油诗。对于他的这些诗作,黄裳曾说,唐大郎“是用诗和诗注的形式来作新闻报导的”,他的“诗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在旧体诗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做了创新的努力,而且确实获得了某种成功。他对旧体有相当深厚的修养,对前任的业绩,甚至那一套严酷的声律都表示尊重,严格遵守。但他又蔑视一切僵死、腐朽的教条,有很大的勇气来加以突破”。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才具有独特的魅力。黄裳甚至说,唐大郎的诗注有时比诗写得还好。这些随手写下的诗注有时就是很好的杂文。



主编推荐

张伟,浙江镇海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学术带头人,文化部文化行业专家资源库成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从事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出版专著有《沪渎旧影》《满纸烟岚》《纸韵悠长》《民国电影笔记》《遥望土山湾》《西风东渐---晚清民初的上海艺文界》《都市风情---上海小校场年画》等,并主编《中国与世博》《上海图书馆馆藏历史原照》《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海派书画文献汇编》(辑)等书籍,策划有60集系列专题片《记忆电影》、20集系列专题片《老电影老上海》等大型电影节目。

祝淳翔,上海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文史专家。祝淳翔,上海图书馆参考馆员。工作之余撰有文史考证文章,作品自2012年至今,散见于《书城杂志》《档案春秋》《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等。参与编辑《陶亢德文存》《唐大郎文集》《金性尧集外文补编》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