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26.5 5.5折 ¥ 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子敏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ISBN9787505148529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7870934
上书时间2024-12-24
后记:
父亲早年参加革命,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理想的老党员,他两次入党,一生把党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使命,把革命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了党的事业,他常常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在困难面前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拼命精神——这些都给我们兄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们的心里也保留着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
记得1975年父亲调任哈一机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上任之前有好多人来家里告诉他,“哈一机厂是土匪厂,工人、干部中调皮捣蛋的很多,工作不好干”。父亲上任之初,白天工作,晚上开会,每天都回来得很晚,在家的时候也总是紧锁眉头默默思考。我们知道他一定是遇到了很棘手的麻烦。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父亲开展工作确实非常艰难。哈一机厂“文革”期间造反派开着坦克出去打、砸、抢,引起了老百姓的众怒,一提哈一机厂,很多人都很反感;工厂停产好几年,工人也都散漫惯了,迟到早退,上班打扑克、聊天,随意谩骂领导——这些都是常事。父亲上任之初,工厂的境况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那段时间,父亲经常吃住在工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慢慢理顺各种关系。
当时,为了满足国家对越南自卫反击战的需要,工厂不仅要恢复生产,还要抢时间赶任务。有时搞会战,父亲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回家,即便每次回来也仅是换一下衣服,简单休息一下就又去了单位,似乎不知疲倦。后来,工厂如期完成了兵器工业部下达的一百八十辆
坦克的生产任务。那一年父亲五十岁,是一个体力和精力都在下降的年龄,但是面对这种精神上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父亲硬是挺过来了。其中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他从来没有提过,只有我们家人心里zui清楚。
在对越南开战后,工厂曾派往越南前线八名坦克维修人员,他们回来后工厂组织了几场报告会。我去听了一场,那一场父亲到会并在会上讲了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作报告的同志在会上讲:“我们厂的坦克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越南山多洞多,开始敌人躲在洞里向我军打冷枪,让我军吃了不少亏。后来,我们的坦克开上去,瞄准了一炮一个洞,打得很顺手,也很解气。由于我们生产的是轻型坦克,有着轻便灵活的特点,特别适合山地作战。我们生产的坦克质量也很过硬,有时翻下山沟,但只要把它翻过来就照样开着跑……”
报告会结束时,职工们都很激动,全体起立热烈鼓掌。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送给从前线回来的同志,也是送给他们自己和父亲的。那一刻,我真为父亲感到骄傲。父亲生前总是说,他这一辈子工作很顺,是因为他的运气好;其实不然,我们觉得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产党人品格和身上的那种拼命精神才是成就他事业的根本。父亲性格开朗,为人谦和,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群众基础。
记得1972年我们全家从山西搬迁到沈阳时,由于县城不通火车,许多人乘汽车一百多公里,到侯马市火车站为父亲送行。侯马火车站本来就很小,站台上挤满了送行的人,很多人都在流泪。我们兄妹上了火车后趴在车窗上看着父亲在站台上与大家告别。由于人太多不能一一握手,只能是十几个人围成一圈,父亲一只手和十几双手叠在一起,然后再去下一组…… ,那个场面很感人,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
火车开出站台后,列车长来到父亲面前,问父亲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父亲一一告诉了他,列车长听完后瞪大了眼睛说:“啥,你们是从翼城过来的?这么远,这么多人来送你?我跑了二十多年的车,这阵式我还是第 一次看到,那你一定是个好官!”说完他又告诉我们:“你们想吃什么告诉我,我让餐车给你们做。”
父亲平易近人,也很会聊天,不论男女老幼他都能谈得来,因此他与很多员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75年我们从沈阳回到哈尔滨,一开始,我们住在龙江电厂门前的一座平房里。那段时间,只要父亲一回来,家里就总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当然,这些人大多不是来谈工作和求他办事的,都是来和他闲聊的,为此,妈妈要经常买一些瓜子、糖块、香烟和茶来招待他的客人。后来,我们搬到省国防工办的家属宿舍,由于离得远了,来家串门的人才陆续减少了。父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每到逢年过节,总是有许许多多的老同事、老部下到家里看望他;甚至在他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他工作过的龙江电工厂仍然有很多老同志结伴驱车几十公里去墓地祭奠他。父亲在这些老同事、老朋友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受人爱戴、值得信任和尊重的好领导。
父亲对我们子女要求很严格,但对我们的爱却厚重深沉。
我们小的时候,他时常告诫我们要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生活上不能搞特殊。记得在山西时我十四岁,在县中学读书,学校离家有四千米路,没有交通车,只能来回走。有一次放学,我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刚巧父亲单位的一辆卡车开了过来,我跑到马路中间拦住了汽车,跟司机师傅说我是李子敏的女儿,回家走不动了。司机让我上了车,还把我送到了家门口。没想到刚一下车就遇到了父亲,他把我叫进屋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之后,父亲又让母亲带我去县城买了一双走路轻便舒服的鞋。这是我一生中受到父亲zui严厉的一次批评,它让我记忆深刻。从那以后,这类事情再没有发生过。
在我们长大成人后,父亲总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要求我们对待工作不得有丝毫懈怠和马虎。每当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或有了一点儿进步时,他都非常高兴 。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兄妹都先后入了党,在工作中也都积极努力和踏实肯干。现在,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谆谆教诲却让我们终生难忘,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父亲用他
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样;他的精神、品德、做事准则和处事之道是留给我们兄妹zui好、zui大、zui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受益终身。父亲的精神也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zui温暖、zui柔软的地方。
内容提要:
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入党的初心和不负使命的忠诚。书中作者讲到两次入党,矢志不渝;一生忠诚报党,干净做人做事,每每临危受命,不畏难思退,以党的事业为己之大任,竭力图之。细腻的描写中包裹着作者对党、人生、生活的浓浓的热爱,生动的情节中宣扬了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干净担当。
作者介绍:
李子敏,原名李喜亮,字子敏,1925年4月生于山东省胶县。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兵工企业,如哈尔滨国营龙江电工厂、哈尔滨第 一机械制造厂等担任领导工作。1977年调黑龙江省国防工办,先后任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主任兼党组书记。1986年离休。2006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目录:
第 一 篇 长在乡村 1
家乡不富裕 3
贤惠能干的母亲 5
开明随和的父亲 7
抓逛鱼换钱 9
亲人很疼爱我 11
第二篇 十四岁到沈阳 13
二哥绝食而亡 15
两年学徒就考工 17
生活甚是艰难 19
第三篇 初到哈尔滨 21
全家安顿在牛甸 23
走上革命道路 26
大哥为非作歹 27
岳母偏偏看上了我 30
成为党的积极分子 32
那个时代的裸婚 34
入党听党课 37
接收太平区公安分局 39
护送干部家属转移到沈阳 41
危情中撤退至宾县 43
料理六位烈士的后事 46
查找杀害李兆麟将军的凶手 48
第四篇 撤往佳木斯 51
重要转折 53
重新入党 56
生活很苦 58
经受锻炼 59
第五篇 解放后回沈阳 61
父亲去世 63
收入高了 67
小有成就 69
管理有方 72
第六篇 回到哈尔滨 75
精选新厂址 77
拼命建新厂 79
生活轻松了 81
第七篇 在石家庄学习 85
途中归故里 87
在干校学习 89
第八篇 再回哈尔滨 93
回龙江电工厂工作 95
敢于挑战成为“李大胆” 98
扩大再生产 102
搞好党政班子 104
成为龙江电工厂厂长 106
生活又困难起来 110
第九篇 遭遇挫折 115
成了“走资派” 117
愧对保姆 120
饱受折磨 122
历史问题被查清 124
家人受牵连 126
吃肉有风险 129
走出“牛棚” 131
喜被解放 133
第十篇 奉调令去山西 137
举家迁翼城 139
生产生活同时抓 142
第十一篇 领命回沈阳 145
筹建南也门项目 147
与人公开较量 149
第十二篇 在南也门的日子 151
工作生活有喜忧 153
齐心协力种蔬菜 155
帮总统家建房子 158
第十三篇 三回哈尔滨 161
留任哈一机厂 163
敢于担当接重任 165
四方求助为吃粮 169
圆满完成任务 172
严整机关作风 175
建得新房千百间 178
突遇车祸幸存命 181
提前安置职工 183
勇揭漏网之鱼 186
耀眼的纪念章 188
第十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体悟 191
后记 195
内容提要:
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入党的初心和不负使命的忠诚。书中作者讲到两次入党,矢志不渝;一生忠诚报党,干净做人做事,每每临危受命,不畏难思退,以党的事业为己之大任,竭力图之。细腻的描写中包裹着作者对党、人生、生活的浓浓的热爱,生动的情节中宣扬了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干净担当。
作者介绍:
李子敏,原名李喜亮,字子敏,1925年4月生于山东省胶县。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兵工企业,如哈尔滨国营龙江电工厂、哈尔滨第 一机械制造厂等担任领导工作。1977年调黑龙江省国防工办,先后任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主任兼党组书记。1986年离休。2006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危情中撤退至宾县
回到哈尔滨,我让李桂芝先回家,自己去刘世范那里汇报一下任务完成情况。刘世范正在家里清理文件,他告诉我,刚刚接到哈尔滨地下工委的通知,让我们当晚七点到李兆麟将军那里开会,部署撤退事宜。我心里暗自庆幸,多亏及时赶回来了。
按照刘世范的要求,我四处通知把自己人召集到一起。大家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等候。
傍晚才五点多钟,天就已经很黑了。我出去解手时无意中发现,院墙对面公安局的房顶上有两个小火光在晃动。我有点纳闷,就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原来是两个人在抽烟。房顶距离院墙大约三百米,能恍惚看见人的身影,借着月光,还能看见房顶上有两挺机枪,枪口正对着刘世范家的大门。显然,我们七点钟撤退的消息已经走漏,敌人正要对我们下手。
我即刻回屋向大家汇报了这一情况。开始,大家还不太相信,都跑到院子里去看,确认无疑后才感到紧张。
治安股长周玉霖是从部队来的,他很有经验,让我们从后门撤离。但是,后门的锁头已经锈蚀了,用钥匙打不开。因为长期不用,锁头上还缠绕着许多铁丝。他知道我在工厂里当过技术工人,就把打开院门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先用钳子把铁丝解开,然后找了一根大铁棍,憋足了劲儿,几下子就把锁头撬开了。可是,大门被冰雪冻住了,我用尽全身力气也推不动,用镐头刨冰又怕惊动了敌人,怎么办?还是周玉霖急中生智,他指挥大家一起上去推。我们又推又晃的,弄了好半天才把大门推开一条缝;但从门缝里只能侧身挤过去一个人,同时还得几个人用力一齐推着。大家一个一个地从门缝里挤出去了。
离开那里约二十分钟后,机枪就开始扫射了。尽管天很黑,我们站在远处的高地上,仍然能看清枪弹的火光和冲天的烟雾。那一次真是老天有眼,我们逃过了一劫。
根据李兆麟将军的部署,我们连夜撤退到宾县。三哥看我没带家人自己跑出来了,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并立即安排了一辆吉普车,派了一个警卫员随我返回哈尔滨,把父亲和李桂芝、李云接到宾县。
那天夜里,我们在撤往宾县的路上,遭遇了土匪的袭击。当时是凌晨两三点钟,路上只有我们这一辆车,土匪趁乱打劫,想逼我们停车。土匪的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向吉普车,有一枚子弹击碎了车窗玻璃,从我们耳边嗖的一下穿过去……从枪声的密集程度可以判断,土匪能有几十个人。
父亲和李云坐在后排中间,我和李桂芝持枪守在两个车门旁,警卫员坐在前排副驾驶的位置上,我们随时准备与土匪决战。
司机顶着弹雨快速开着车。多亏那是一条土路,路上的尘土被吉普车轮扬起,形成了一道尘雾屏障,挡住了土匪的视线,也掩护我们冲出了土匪的包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