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飞灰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19.1 6.0折 32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莫妮卡.马龙[德] 著 潘璐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1335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24162987

上书时间2024-12-23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序(节选)

 

《飞灰》讲述的是女记者约瑟法·纳德勒的故事。约瑟法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份压力来自于职业:她写了一篇关于B城化工厂及其老化的发电设备的报道,揭露其对居民健康的威胁。但是她应该坚持真相,还是屈从领导的意志,写一个可以发表的版本?约瑟法面临着抉择。另一份压力是她的个人生活:她作为三十多岁的单身母亲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一方面害怕孤独,渴望着一个能给自己温暖和安全感的家庭,可又害怕失去自由,受到拘束。与情同手足的好友克里斯蒂安坠入爱河,是幸福生活的开始,还是多年友谊的结束?小说围绕着这两条线索展开,莫妮卡·马龙把自己的外祖父母和母亲的身世以及个人的职场、情感经历糅合进来,约瑟法身上明显有她自己的影子。

  对东德情况有所了解的读者不难看出,小说中的B城就是当年东德的工业重镇比特费尔德。这里临近褐煤产区,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就集中了大量的化工、能源企业,环境污染随之而来。东德时期,由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设备更新,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约瑟法的报道开篇就写着“B城是欧洲脏的城市”。在小说中描写的那些“像炮筒一样伸向天空的烟囱”,还有“每天一百八十吨夜以继日不停落下的飞灰”等景象并非文学的虚构,而是写实的。“还有这些刺鼻的烟雾,简直可以当作路标使用。请您一直往前走,直至闻到氨味,然后左转,直到硝酸,如果您感到嗓子和气管里一阵刺痛,那请您转身,并叫医生来,因为那是二氧化硫。”作者在这里对东德政府经济至上的政策提出了批评,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是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的。工厂里,工人身体的伤残和畸形随处可见,居民“支气管炎比别的地方多五倍,树会一夜之间失去花朵,就好像可怕的巫师或者是一阵充满了二氧化硫的妖风把它们吹走了一样”。

  和严重的污染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轻视和淡漠。作者在小说中对此进行了着重的刻画。首先是对政府错误做法的揭露:随着调查的深入,约瑟法发现污染并非不可避免。只要关停那座运转了七八十年的老发电厂,建一座新的,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问题。但是政府并不重视这一点,一方面封锁媒体、隐瞒情况,另一方面把用于设备更新的拨款拆东墙补西墙,使得情况迟迟得不到改善;在新电厂终于即将落成之时,上级部门又坚持旧电厂继续使用。B城的居民也对环境问题采取隐忍的态度。他们爱穿白色的衣服,经常擦窗子,以这些行为与污浊的环境进行着消极无力的抗争。新闻办事员阿尔弗雷德·塔尔曾在厂报上发表了一篇影射B城污染的童话,遭到上级的批评后只能忍气吞声,寄希望于像约瑟法这样的外来者来揭露B城的问题。为矛盾的人物是锅炉工霍里韦茨卡,作为生产线的工人,他对那座老掉牙的发电厂的问题为清楚,但是出于责任感,为了保障整座总厂的生产运行,他仍然认真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作者还对消费者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家庭主妇们为了两件衣服就打开洗衣机,爱攀比的小花园主给玫瑰花大量施用化肥,这些都会让环境付出代价。

   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围绕着女主人公的个人生活。约瑟法是一个既坦荡、率真,又感性、敏感的人,对普鲁士式的秩序、义务、清规戒律有反抗精神。约瑟法自幼就羡慕外祖母的童年,“希望自己能跑上一块绿草地,徜徉在许多黄色的小花之间,光着脚,身旁是咀嚼的母牛,还有睡觉的双胞胎”。那个赤着脚、在开满黄花的草地上看护母牛和婴儿的女孩形象在约瑟法的头脑中是自由、本真生活的象征。但在现实生活中,她随性、直率的态度经常招致循规蹈矩之人的不满,不随波逐流的性格使她经常树敌;开始了职业生涯后,记者工作中的无数条条框框更是束缚着她的思想和笔端,使她不能直抒胸臆。她无法像露易丝一样用精于计算来躲避困难、迂回前进,也不擅长用讽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她四处碰壁,“盲目地陷入一个又一个灾难,这些灾难即使外表上显得毫无可比性,但它们的结构却是出奇相似”。但是约瑟法并没有因此就改变初衷,她坚持着自己的个性,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道路,即使她已经多次“陷入绝望的境地,但每次她都像奇迹般又鲜活地跳了出来”。

  对B城的采访使约瑟法震惊。其触目惊心的污染程度、各方人士对此的置若罔闻,都让约瑟法决心用一篇真实的报道把这一切公之于众。她不想把符合真相、一针见血的文字换成温和的、可出版的变种,“把真相掩藏在漂亮的句子后面”。这一做法给约瑟法带来了麻烦。由于约瑟法不愿意改动原稿以弱化、美化B城的问题,她和上司施特鲁策发生了冲突。虚伪、卑鄙的施特鲁策借机“整治”约瑟法,不但拒绝发表她的文章,还把约瑟法写给委员会的信当成她“反动”的证明拿来批判,鼓动党员大会开除了约瑟法的党籍。

   B城事件也给约瑟法的爱情生活带来了影响。约瑟法的男友克里斯蒂安冷静、理智,他躲进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只求独善其身。表面上看他比约瑟法成熟,实际上他给约瑟法出的主意都是规避风险、躲避矛盾的做法。他欣赏的约瑟法身上的特质正是他自己不具备的:坦率、勇敢、百折不挠。当职场上的压力使原本独立坚强的约瑟法显出软弱的一面,产生了分裂自己、让“真实的自我”遁入私生活的念头时,克里斯蒂安无法再充当两者之中强者的角色,终选择了分手。

   放弃了安稳的记者职位,爱情也破裂了,约瑟法的生活看似彻底失败了。她真的要去做流水线女工,在单调、机械的工作中变得麻木、迟钝?在党员大会宣布开除她党籍的当天下午,委员会决定关停B城的老发电厂。这是否会给约瑟法的生活带来转机?作者并没有交代,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莫妮卡·马龙却在三十年之后再度来到比特费尔德,登上了一座小山,眺望曾经的烟瘴之地。这座小山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由矿山废料堆成的,现在上面已经草木葱茏,变成了一处休闲观光场所。山顶上,艺术家克劳斯·布瑞建造了—件巨大的雕塑作品,称为比特费尔德拱桥,在三道平行的钢制圆弧之间有坡道连接,可供游人登髙远眺比特费尔德及其周边地区。这座拱桥连接的虽然不是河流的两岸,但它连接的是过去和现在——过去的矿山废石堆变成了公园,过去欧洲肮脏的城市成了一个生态型的工业园区。展现在莫妮卡·马龙眼前的再也不是毒龙咽喉一样喷吐着飞灰的烟囱,而是一片点缀着森林和湖泊的澄净天地。



导语摘要
约瑟法·纳德勒是一位女记者,她在写一篇关于B城某化工厂因发电设备老化而引发环境污染的报道时,疑虑重重:究竟是坚守新闻道德真实地揭露工厂对环境的威胁,还是屈从上级压力写一个可以发表的版本?

约瑟法也是一位单身母亲,她既渴望家庭的温暖,又害怕失去自由。职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让她无所适从。

《飞灰》是德国著名作家莫妮卡·马龙的***长篇,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莫妮卡·马龙一生都在用轻盈的文字编织意象的隐喻,丰富而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成为杰出的历史记录者,既具批判性而又充满激情的文字奠定了她一流作家的地位。



作者简介

莫妮卡·马龙


德国著名作家,1941年生于柏林。其作品被译成十数种语言出版,曾获克莱斯特奖、荷尔德林奖、德意志国家奖、莱辛奖等文学大奖。


1981年,莫妮卡·马龙创作了部长篇小说《飞灰》,此后又陆续发表《寂静巷六号》《女叛徒》《忧伤动物》等多部长篇小说,回忆录《帕维尔的信札》和杂文集《横穿轨道》等作品。她的作品多以重大社会变革下人的感情生活为题材,极富批判性及幽默感,语言细腻而又犀利。

目录
正文

内容摘要
约瑟法·纳德勒是一位女记者,她在写一篇关于B城某化工厂因发电设备老化而引发环境污染的报道时,疑虑重重:究竟是坚守新闻道德真实地揭露工厂对环境的威胁,还是屈从上级压力写一个可以发表的版本?


约瑟法也是一位单身母亲,她既渴望家庭的温暖,又害怕失去自由。职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让她无所适从。


《飞灰》是德国著名作家莫妮卡·马龙的***长篇,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莫妮卡·马龙一生都在用轻盈的文字编织意象的隐喻,丰富而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成为杰出的历史记录者,既具批判性而又充满激情的文字奠定了她一流作家的地位。



主编推荐

莫妮卡·马龙

德国著名作家,1941年生于柏林。其作品被译成十数种语言出版,曾获克莱斯特奖、荷尔德林奖、德意志国家奖、莱辛奖等文学大奖。

1981年,莫妮卡·马龙创作了部长篇小说《飞灰》,此后又陆续发表《寂静巷六号》《女叛徒》《忧伤动物》等多部长篇小说,回忆录《帕维尔的信札》和杂文集《横穿轨道》等作品。她的作品多以重大社会变革下人的感情生活为题材,极富批判性及幽默感,语言细腻而又犀利。

精彩内容
 第一章我的外祖母约瑟法是在我出生之前一个月去世的。她的丈夫——外祖父帕维尔在这之前一年被人赶到了一块波兰的麦田里。当外祖父和其他犹太人走到麦田中间的时候,人们把麦田从四面点燃了。我对外祖母约瑟法的想象里总有一根长长的辫子、一片蓝色的天空、一块绿色的草地、一对双胞胎、一头母牛,还有梵蒂冈。我房间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张照片,照片上外祖母正在一个黑边的白瓷盆里洗洗涮涮。她的脑后垂着一个由辫子盘成的沉甸甸的发髻。她身材敦实,前臂结实有力,长着一头黑发。
母亲常向我描绘外祖母的童年。当我不愿意收拾自己的房间,或者是装嗓子疼不想上学的时候,外祖母的童年就成了我的前车之鉴。母亲就会说,你的外祖母当时要能上学的话,她该多高兴啊!然后就给我讲起六岁的约瑟法的悲伤故事:她不能学习看书写字,因为既要照顾双胞胎,又要看护母牛。我承认我的生活比外祖母好。她日子过得很穷,直到去世也只能画三个十字来代替签名。即使只面对自己,我也不会承认我羡慕贫穷、可怜的约瑟法。但是我肯定羡慕过她,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总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农村女孩,她的形象丰富多彩,充满了快乐。还是孩子的约瑟
法坐在一片蓝蓝的天空下,四周是绿色的草地,草地上开着许多黄灿灿的小花。一头瘦巴巴的母牛呆头呆脑地磨着牙,一对双胞胎并排躺在草丛里睡着了。她把宽大的带条纹的裙子拉到膝头,摆弄着自己长长的辫子,跟母牛说着话。她打着赤脚,也不用去上学。
后来,外祖母和她的丈夫一起从罗兹附近的库罗夫村①来到了柏林,生了四个孩子,我母亲是其中最
小的。据说外祖母每顿饭都做酸菜,里面加上火腿丁
、洋葱和炒面。她煨酸菜的时间很长,直到酸菜变软,微微变成棕色。直到今天,我的母亲和伊达姨妈都对不是完全按照外祖母的菜谱做成的酸菜表示拒绝。
我也不太清楚为什么在想起外祖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梵蒂冈这个词。这个家庭的宗教情况对热爱秩序的普鲁士人来说简直是乱七八糟。外祖父是犹太人,外祖母是受过洗的天主教徒,后来加入浸礼会,孩子们也都是浸礼会教徒,外祖母据说常常会咒骂梵蒂冈。虽说是个文盲,但她应该也是一个睿智的女人。
尽管我很羡慕外祖母在绿草地上度过的童年,对她流传下来的烹饪技艺也很满意,但是在我童年将尽的一天,我决定从她的丈夫——我的外祖父帕维尔的身上继承主要的性格特征。对我的基因组合来说,我觉得祖父母可以不考虑。祖父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校役,祖母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帮佣,起码从我听到的讲述中可以得出结论:两个人身上都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特点。
外祖父帕维尔的性格向我展示了一大堆可能性,可以让我设想一个自己的未来。另外,当别人批评我的性格时,我可以指出:这些是外祖父遗传的。外祖父爱梦想,神经质,喜欢临时起意,而且脾气很大,如果猫蹲在他腿上,他就不站起来。每天早上,他都给每一个孩子分别做他们爱喝的东西——茶、牛奶、
咖啡或者可可。而且,据说他确实有那么点疯疯癫癫。我的母亲曾经提起外祖父那永不安宁的性格:他一
会儿想移民俄罗斯,一会儿想移民美国,但这些都被外祖母约瑟法那农民式的坚守阻止了。每当和外祖母吵架时,外祖父都会威胁说这回真的要去漫游了,但大部分情况下他又会补充说“可是你们的妈妈从来不给我收拾换洗衣服”并留下来。当有一天他真的要走的时候,却不是出于本心,而且外祖母跟他一起走了。在这之前,他对漫游的兴趣仅限星期天。每到星期
天,外祖父都会骑上他的自行车去拜访朋友。如果是夏天,朋友又有一个花园的话,他晚上就会给外祖母带回花来。
外祖父的疯癫对我很有吸引力,我觉得疯疯癫癫的人比正常人更自由。他们可以摆脱周围人讨厌的指指点点,因为这些人几乎没有耐心去理解疯子。周围的人会说“他们疯了”,然后就不再打扰。在我下定决心继承外祖父的疯癫后不久,我就开始在自己身上观察到从母亲和伊达姨妈那儿听来的那些症状。我变得焦躁不安,脾气火爆,并且爱梦想。当第一次听到伊达悄悄地对母亲说“她这肯定是从爸爸那儿来的”时,我对自己的成果很是得意。P13-15

媒体评论
知识分子的出场,为与广大民众有关的事情挺身而出,无所畏惧,是这位来自柏林的作家的风格。她的叙事艺术关涉两个德国那难以理清的过去和将来。

——莱辛奖颁奖词

 

莫妮卡·马龙一以贯之地把责任和敏感、道德感受和美感精确地糅合在一起。

——荷尔德林奖颁奖词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