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情商的关注已经多年。今年3月,在有*袁贵仁部长出席的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中,我曾经提出要加强“情商”教育,做足素质教育的“加减法”。会后,新华社记者对我进行了专访。我当时谈到,“智商过分发达,情商极度缺失”是目前中国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情商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短板”。不少学生的智力堪与专家PK,却常因心理承受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难以健康成长,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要做好减法,将减负进行到底,为学生“情商”教育腾出时间和空间;要做好加法,即加强“情商”教育,注重学生非智力潜能的开发,提高其生存竞争能力。这个专访刊发后随即被国内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没想到,刘宗劲老师今年10月找到我,说当时看到新闻很振奋,因为近八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情商的研究并痴迷于在教学中传播情商,2010年他就计划在2013年完成一本著作《情商的魅力》。如今书稿刚刚定稿,希望我能为该书作序。
我很高兴,没想到真有人在实实在在做这件事情。读完全书,我觉得有两大主题值得评说:情商和梦想。本来,梦想(自我激励)是情商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部著作的行文风格饱含激情,很励志,所以,需要单列出来谈一谈。此外,情商与教育关联密切,身处教育战线多年,我也想借此机会再次表达对我国在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的隐忧。
先说情商。和同类书相比,本书有以下三大亮点: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的独特的叙事研究范式。作者很真诚,在情商的阐释过程中,作者对自己的正面、中性和负面个性都做了客观的描述。本书大量使用鲜活的个人事例,通过对生活和工作中一些司空见惯事例的解读,深刻而又通俗易懂地阐释了情商的内涵、情商对于我们一生的意义、提升情商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这种叙事研究范式在众多的情商普及读本中可谓独树一帜。
第二,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擅长讲故事的能力。书中身边的案例比比皆是,生活和工作中的瞬间点滴,都被作者轻描淡写地融入了情商解读的素材,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的细腻和敏感。除了洞察力,会讲故事也是作者的专长。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例子)都是珍珠,作者用“情商”的精美丝线把这些“珍珠”串在一起,凸显了作者的妙思,让人身临其境,不但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而且启迪性极强。
第三,作者的高情商范本。这一点,对于情商研究特别重要。因为情商不高的人多半不敏感,换位思考能力低,那么,他就很难以走进读者内心的文本方式写作。尤其是这种带有自传色彩的情商研究,如果著者自己的情商不高,无论他怎么分析,都没有什么说服力。而本书作者恰好就是一个高情商的真实活版教材,无论是对自己优势和局限的认识、情绪的妥善管理、自我激励、换位思考还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作者本人都堪称高情商的范本,这对情商的解读很有说服力。而且,作者没有说教,真情实感,零距离交流,以这种很“情商”的方式阐述情商,务实而便于效仿。读完本书,我们发现:生命可以展望,幸福可以追寻,人性原来可以如此的美好!这既是作者的魅力,更是情商的魅力,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或许,这是作者将此书取名为“情商的魅力”的原因吧。
再谈梦想。是否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或者说有没有梦想是判断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标志之一。因此,在情商的解读中,作者结合自己的追梦历程对梦想做了催人奋进、直抵人心的解读。作者的“我的梦”使壮丽辽阔的“中国梦”这个时代大词变得更有质感,充满了温暖向上的力量,传递了强大的正能量。
作者在书中展露了三个心怀天下的灿烂梦想:成为中国的情商之父;在人类对沟通的理解、阐释和传播进程中,成为少数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之一;《情商的魅力》和计划以后出版的《沟通的智慧》将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民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乍眼一看,作者是否很狂妄?比如,个梦想,成为中国的情商之父。一般而言,“××之父”基本上来自于他人的称誉,很少有人自己这样册封自己的。但看完作者对自己梦想有理有据的解读,一种曼妙的感动得以在我们内心流淌: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如此张扬而美好的梦想、追求和生命。
,这只是作者的潜能和禀赋被自己充分发掘而已。在“认识你自己”这一部分,作者剖析了自己的缺憾和优势,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其在随波逐流生活中的狼狈和尴尬,同时也情不自禁地表达了其在认识自己之后实现人生华丽转身的喜悦。我发现,作者活得相当明白,他清楚自己的缺憾,了解自己的优势,他知道怎样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恩宠”,因此,如果能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做好的自己,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某一方面的NO.1。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人反省。
这么说来,作者能够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精神层面珍贵的东西揭示出来,不是说他有多厉害,他只是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用心感悟,把自己的潜能和天赋了发掘出来了而已,仅此而已。比如,在教学中,作者很受学生欢迎。如果我们因此用“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水平高、勤于钻研学术”等世俗的表达来评价他,难免有点牵强附会。他只不过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愿意用全部心血投身其中,并从中得到乐趣,且永远不舍它而去而已。相信读者在阅读中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对心中执著追求的东西已经真实地融入到了其生命的激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之中,因为这既是他的钟爱,也是他的梦想。
这一点,也是此书对梦想阐释颇为闪光的地方,即本书生动而又富有逻辑地分析了梦想的实现路径,相信将激励无数人走向更有价值的人生。梦想,是人类亘古以来的不懈渴求。很多时候,我们谈梦想时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往往是就梦想论梦想,比如,我们要志存高远,不懈努力,追逐梦想人生。作者则另辟蹊径,以其艰难的心路历程为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梦想有时就是空想,因为“命里八尺,难求一丈”。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朝自己的天性发展。一个人只有通过认识自己的局限才能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我的梦想,既是我个人的梦想,同时也是人类的梦想。每个人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努力向上,每个人都能成就天才的梦想,每个人都能成就不朽的传奇。”
第二,作者有着强烈的励志精神。作者对生活很有激情,尽管他现已年过四十,但内心深处仍然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执着追求的不竭动力。书中写道:“很多人,大学毕业以后,就把青春和激情埋葬在了校园。我没有,您同样可以没有。”作者的梦想首先体现在生活中,他对生活始终满怀热情,在生活中感受着美、发现着美。当然,作者不仅爱做“梦”,同时,他还是梦想的坚定实践者,作者用两三千字的笔墨描述了其备考硕士研究生的经历,颇让人动容。相信很多人都有过那种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不顾一切地奋斗和付出的经历,我自己也曾有过,我能充分感受到作者那种苦后甘甜的百感交集。作者在厦门大学无意中浏览到“掌声响起来”歌词时的倾盆泪水,同样让人慨叹作者梦想之路的执著、艰辛、欢乐和幸福。所以,作者称自己会“成为中国的情商之父”不是因为他想把自己抬得多高,而是因为他自己成天就是这么想的。
情商和智商是孪生兄弟。书中在不少地方谈到了情商与教育的关联,针砭当前教育把“圆形孩子”“硬按在方孔里”,反复阐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哲理,为莘莘学子指点了迷津。我从事教育工作已近三十年,对此也有不少感触。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塑造一个人的健全人格作为其首要任务,学校没有给予他们人生成长真正需要的东西,没有教育他们如何从内在而不是外在汲取力量。我们流水线式的教育只关注智商,没有注重对学生同样重要的情商培养。书中谈到,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时,绝大多数都茫然不知所措,只得像无头苍蝇那样盲目地去“撞”自己的未来。这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果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能够以情商教育为契机,创造条件让学生捕捉兴趣爱好以及生命中的亮光,培养学生自我选择的意识,那么,也不至于大多数学生毕业时对自己可能的人生走向感觉措手不及,只能到了工作以后才能艰难寻觅。”
其实,生命之所以令人神往,就是因为每个生命都有独特的芬芳,每个心灵都有七彩的美丽,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专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珍贵而不可替代。但我们的教育从来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没有因材施教,更没有个性化的培养。“事实上,兴趣和潜能往往是孪生兄弟。兴趣通常是潜能的外显形式,每个人的某种兴趣背后正是与兴趣相对应的潜能,很多人的潜能也往往是在追逐兴趣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所谓大师,大概就是那些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的人,因为他们通过兴趣尽情释放了自己的潜能和才情。”因此,理想的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情商教育方面多下工夫,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人,使其理解他们个性中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组成部分,从而增进个体对生命的理解、控制、美化和享受。
我们知道,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本书不但对我们的老师具有启发意义,对家长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在中国有着“治沙愚公”之称的日本“圣人”远山正瑛说:“孩子是看着父辈的背影长大的”。在影响孩子的情商方面,父亲和母亲拥有好的机会。从这种意义上讲,要提高孩子的情商,首先要提高父母的情商。如果家长通过这本书能够意识到某些东西,比如,引导孩子按其天性快乐发展,而不是把读书学习作为孩子的目标任务,这既是孩子个人之福,也是社会之福、国家之福。因为,无论如何,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才是重要的,也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们的。孩子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是为序。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马敏
2013年12月20日
导语摘要
作者简介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情商初体验
一、引入性思考:几个低情商的样本
二、智商(IQ)认知
三、生活中的困境
四、情商(EQ)认知
五、情商的定义
第二章 认识你自己
一、重新观照您自身
二、认识我们的潜能
三、扬长避短,选择今生您喜爱并适合的职业
四、认识你自己是人类贯穿古今的一个哲学命题
第三章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适度展现您的喜乐哀伤
三、学会推迟满足感
四、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第四章 学会自我激励
一、自我激励生活会更加阳光
二、拥有梦想人生会更有意义
三、自信是成就梦想的前提
四、毅力是成就梦想的关键
五、要接受挫折,要敢于面对挫折
六、每个人都可以在梦想中拥有幸福人生
第五章 学会换位思考
一、换位思考即善解人意
二、在换位思考中获得双赢
三、换位思考的表达方式
第六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沟通是立足社会的资本
二、懂得赞美即懂得了人生大半
三、批评是赞美的孪生兄弟
四、让赞美成为您的习惯
第七章 怎样认识情商
一、情商和智商的区别
二、情商的性别比较
三、情商的年龄比较
四、团队情商和管理情商
第八章 怎样提高情商
一、情商的形成
二、中国教育批判
三、怎样提高情商
第九章 高情商:人生幸福的DNA
一、情商与世俗的“成功”没有相关性
二、情商仅与整体的幸福感相关
三、我会不断创造属于我个人的奇迹
后 记
内容摘要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高情商:打造你的个人魅力(节选)
一、引入性思考:几个低情商的样本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总能碰到这样一些人:为人处世独特另类,不通人情世故,不按常理"出牌",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正常思维不一样。和他们沟通交流往往让我们束手无策,如同俗语所说的"鸡同鸭讲",我们能明显感觉双方不在同一个脉冲频率上,不在同一个气场上。
在这里,不妨撷取我的三个人生经历片断:
生活片断1
单位新调来一位领导,计算机专业出身。
赴任之际,领导对全体员工讲话,印象深的一句话是"我这个人一生都与管理有缘,对管理很有心得。"因为工作,大家日渐熟悉,我们慢慢发现,这位领导很"怪":每次听他谈工作思路,貌似很有想法,但我们觉得太理想化,不靠谱;每次全体员工开会他总说要怎样关爱员工,怎样团结合作,但是,在私底下,他对绝大部分员工──是的,对绝大部分员工──很不友善。因为不知道怎样和这位领导打交道,所以,我们很多人能够不用找他就不会找他。
比如,我申请硕士学位的时候需要单位人事部门盖章,因为那份申请表不需要所在部门签章,我就直接找到了人事部门,没想到在人事部碰到了那位领导。既然被他看见了,我想回到本部门以后得跟领导汇报一下以示尊重。当天下午,我敲开领导办公室的门,说道:"领导,给您汇报一件事,就是我读研究生的事情,上午去人事部就是为了这件事"。领导冷冰冰地抛出句话:"要辞职去读书?"我慌忙说:"没有没有,是在职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学业。"没想到领导的第二句话是:"那我给你说,在职学习我们不会给你报销一分钱,因为这是你的个人行为。"他这样一说,我倒坦荡了。我说:"领导,我现在之所以给您说这个事,是因为想表达对您的尊重,让您知道这件事。至于报销,我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想法。这是私人的事情,怎么可能找公家报销呢?"接着他又重复了一遍不可能报销的话。因为没有什么话讲,我点头称是然后就退出了他的办公室。
类似的事情我还经历过不少。因为这位领导的为人处世和管理方式总是让我们员工觉得不可理喻,搞得整个部门人心涣散,工作陷入瘫痪状态,这位领导终被迫离开了我所在工作单位。
生活片断2
读博士期间,住在我隔壁寝室的一位同学成天唉声叹气,原因无它,都是被导师"摧残"所致。
同学的导师本科毕业于数学专业,硕士和博士都是经济学专业,学术做得相当不错。但导师的为人处世方式让人实在不敢恭维,被很多同事和学生私下里称为"导师"。
比如,导师上课时会经常抨击其他老师的各种"劣迹"。对学生的要求同样苛刻,根本不考虑客观情况。有一次,导师在召集大家讨论完某一个话题之后,要求我那位同学三天内交一篇一万字的命题论文,同学不敢反驳,只好东拼西凑按时"完成"了任务──按照常理,一篇标准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从收集资料到完成没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是很难做到的。导师简单地瞄了一下论文说:"你这写的什么东西?!糊弄我?!你这种态度能毕业吗?到时你能否拿到博士学位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经常面见导师,经常无故遭受打压,导致那位同学长期做噩梦,长期便秘,恍恍如惊弓之鸟。至今记得那位同学有一次对我说,"感觉好痛苦啊,那种痛苦是难言的、真切的、内心的痛,真想早点解脱,这个博士读得实在是太压抑了!"
当然,不仅是我那位同学,他们同一个导师组的所有同学在导师面前都噤若寒蝉。有一次一个新来的博士生在会议上做自我介绍,并谈了自己的梦想。没想到遭到导师的当场训斥:"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还谈什么兴趣和梦想这些不靠谱的东西!读博士靠的是实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你要再这样兴趣和梦想几年,将来肯定一事无成!"从此以后,那位博士生再也没有在导师组织的会议上按自己的兴致发言了。
可笑的是,导师还好几次开会教导他的硕士生、博士生"要学会为人处世,要学会做人,要把我们的团队打造成一个温暖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院内所有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向往加入的团队"。
有一次,该教授在学校作了一场学术报告,因为老听同学数落他的不是,出于好奇我参加了这次讲座。那场学术报告的主题是"认识你自己",这位教授从理论上讲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对一个人成才成功的意义以及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讲得非常不错。如果您不了解这个人,您会觉得此教授不但学术水平高,而且很有生活智慧。说到这里,希望您不要简单地认为这位教授仅仅是说一套做一套,品行不好而已,其实这是低情商的标志之一,正是因为他无法认清自己,才会在生活中给他人留下如此恶劣的印象。
在博士研究生学习和博士后研究工作阶段,我认识的或者接触过的博士生导师并不多,大概有20个左右,但就在这20个左右博导当中,类似的博导大概就有三、四个。
生活片断3
我们学校有一位钱姓老师,国内某名牌大学计量统计专业毕业,对数字相当敏感,擅长投资理财,同事们只要有相关问题,都会找他咨询,并往往为其专业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所惊叹。
但是,他的《统计学基础》课程讲得很一般,而且脾气暴躁,遇事爱激动,没有几个学生喜欢听他上课。虽然出身名校,但钱老师没有什么上进心,成天得过且过,工作上从来没有稍显突出的成绩,生活质量尤其低下──由于夫妻长期分居两地,他的单身宿舍乱七八糟,同事曾经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居住环境和早些年看门大爷的值班室兼宿舍环境差不多。
我们很多同事都曾经向钱老师建议,凭他的才华,他完全可以走出去朝精算师方面发展,因为精算师是一个技术活,同时又是一个非常诱人、前景方兴未艾的职业,恰好他在数字计算、赢利能力以及风险控制方面很有兴趣和天赋,他完全可以凭此过上体面而更有尊严的生活。
遗憾的是,钱老师往往无动于衷,我们无法唤醒他未意识到的这一切。
二、智商(IQ)认知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功,获得幸福,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起决定性作用,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人生就越幸福。
智商这个概念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20世纪初,为了协助法国*门预测哪些孩子有辍学的危险,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比奈(AlfredBinet)发明了个智力测验,几年之后即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尔海姆·斯特恩(WilhelmStern)提出了"智商"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那么,什么是智商呢?通俗地说,智商就是认知、记忆、解决问题等与情绪无关的能力。
比如,有些人数学成绩很好,有些人对物理世界有着深入的认识,有些人对语言本身很敏感,理解背诵能力强,还有的人建数据库、搞建筑设计、做汽车制造等等是一把好手,这些都属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智商高的表现。
智商的计算公式是,智商=心智年龄/实际年龄×100。
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实际年龄4岁,可心智年龄有6岁,那么他的智商就为150──当然,这个分数已经是相当相当的高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心智年龄与实际年龄基本相符,所以智商分数为90-120的占了全人类的95%。
但凡常人,其实智商相差不了多少,除非天才和白痴。爱因斯坦的智商分数是135,但这只是少数。
一般而言,130分以上属极超常,120-129分为超常,110-119分为中上等,90-109分为中等,80-89分为中下等,70-79分为正常人的边缘状态,69分以下表明存在智力缺陷。
每个人在18岁以前智商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我们总说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智商在青春期过后就不会有太大增长了。
三、生活中的困境
据《武汉晨报》2010年8月20日报道:"暑假开始,一个月内有124名小孩被父母带到某医院测智商,都是成绩单惹的祸。结果,测试发现90%的孩子正常或偏高,其中10%的小孩接近"天才"。有网友评论:看来孩子的智商没问题,应该测测家长、老师的情商有没有问题。
怎么看待报道中提到的"10%的小孩接近天才"呢?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那么多的天才。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很多天才,约翰o泰勒o盖托甚至认为:"天才多得像尘土,到处都是。"只不过,因为体制、教育制度等各种原因导致大多数天才被埋没了。
关于这一点,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从教育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又怎么看待很多小孩成绩差可是智商没问题,甚至其中还有"天才"呢?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读博士期间,我和其中一个打印店的周姓老板很熟悉,也认识他的儿子。2010年暑假去他的打印店打印文档时,我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玩,除了他的小孩,另外一个我不认识。我问周,这小孩是谁家的?周说是他哥哥的小孩。
聊天中,他谈到他的小孩和哥哥的小孩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差别较大。因为老家在湘西山区,他的哥哥嫂嫂常年在广东东莞打工,小孩就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大家知道,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他们带孙子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把小孩养大,他们不会考虑到小孩的"培养"问题。所以,哥哥儿子的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他说,暑假让两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孩做作业,他的小孩肯定是规规矩矩完成了作业才会玩耍,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了小孩这种良好的习惯,可他哥哥的小孩就不一样了。让他做作业,几分钟不到,他屁股就坐不住了,因为贪玩,他无法控制自己就跑开了。
正是这种差别,所以他的小孩成绩总是不错,而哥哥的小孩成绩则排在班级后面。哥哥小孩成绩不好的原因显然不在于智商,而在于"无法控制自己"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涉及到了情商问题。
因此,我们的情商问题从小就产生了。到了成年以后,还有更多的困惑和挑战等待着我们:
"我到底喜欢和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告诉您适合和喜欢的职业。
"我知道那样做不好,但是我无法控制住自己。"比如,我们都知道,对于年轻人而言,大多数时候沉溺于网络和电视很容易虚度光阴。年轻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晚上时间,多做做其他更加有益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往往控制不了自己,时间就这样浪费于虚无了。
"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梦想的目标?"有些人不断给自己设定目标,现实的、长远的,但往往"计划没有变化快",原因多半在于无法坚持,结果总是半途而废。
曾经有同事对我说:"我感觉我这个人不太讨人喜欢,你是专门讲沟通的,你说我到底应该怎样和别人相处才好?"
……
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它的解决需要一种与智商完全不同的机灵和智慧,即情商。情商概念描述了与智商截然不同的人类行为基本要素。
智商高肯定是一件让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高智商者极具天赋,才华横溢,但他们不讲社交礼仪,对他所生活的世界毫无感觉,生活质量让人痛心。智商高就一定幸福快乐吗?显然未必。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看待情感、意志、信心、激励等心理因素在成才和成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成绩好,高学历,那只是具有高精确度的应试本领和技能而已,这属于智商问题,可一旦走出教室,他们未必能够迎接生活中的种种艰难。本科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