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9.3 4.8折 ¥ 39.8 全新
库存46件
作者[英]阿兰·斯蒂芬 著,王亚庆 译,酷威文化 出品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55956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28508100
上书时间2024-12-20
对真理的探索
现代生活的节奏有时让人眼花缭乱,因此腾出一些时间来思考和回顾我们的想法很重要。据称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 399)在关于神谕的问题上曾经断言:“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换言之,那些承认自己实际上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才有智慧;因为他们知晓自己并不比其他人更有智慧。对真理不断探索和不断提出问题,是哲学真正的目的所在。
对于许多业余的哲学家来说,这本书的题目看上去是互相矛盾的——“哲学”和“快节奏”。然而,哲学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积极的、“经过深思熟虑的” 追求。对于如何实现哲学的人生这一问题,先哲们都说了些什么呢?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 384—前 322)倡导闲暇的理念。他认为只有明智的柏拉图构想中的“哲学王”,才有能力进行有道德的生活。
柏拉图(Plato,前 427—前 347)在《理想国》中称呼防御敌人、保卫国家的人为“护国者”,他提到如果他们真的有用,就不能期望他们有多努力工作。
想象一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起在吕克昂学园闲逛,互相比较胡子的长短,两个人都眉头紧锁,思考着这一切的意义,这样的画面一定很可爱。
那么,对于今天这个忙碌时代的人来说,他们有时间学习哲学吗?你是否经常听到人们抱怨“一天之中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苏格拉底
“哲学”一词,毫无疑问来自古希腊。词根“philo”是指“喜爱”或“关注”,而“sophos”是指“明智的”或“智慧”。因此,哲学家就是喜爱并关注智慧和知识的人。然而,标准词典中对“哲学”的定义是“研究知识、现实和存在的根本性质”,例如,努力去探索人生的意义: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目标,但从何处开始入手呢?我们需要了解数千年来的人类思想。这些多元而矛盾的思想和观念,都致力于为我们的存在构建基本真理。但正如我所提议的那样,如果哲学和发掘真相有关的话,那么我们应从何处并如何开始我们的探索呢?
本书作为“哲学入门指南”,以主题为线索,研究易于理解,其中所涵盖涉及的关键概念和知识领域,对人类的思想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试吃菜单”,它提供了关于哲学的一小碟美味。
从章的幸福哲学开始入门是个不错的选择。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存在的终极目标,因此他提出了幸福(eudaimonia)的概念。在《定义集》中,他将此概念描述为“是集结一切美好的至善;是满足生活优裕的能力;是完美的美德;是满足生物需求的资源”。
但是,与柏拉图所处同一时代的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对生活优裕的渴望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会希望生活糟糕或者日子不快乐,所以真正的问题是要明晰在什么样的领域和进行哪些活动能够使人们生活优裕、获得幸福。
因此,在探究幸福的哲学时,我们会回溯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再跳转至数千年后世界上所谓的“幸福的国家”—丹麦。不必惊讶,那些困扰着古人的事情,现在依然是我们寻求幸福时关注的重点。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个人追求幸福会对周围的人、更广泛的社群以及整个世界造成多大的影响。
第二章介绍了伦理和道德哲学,深入探讨了“对”和“错”,即真理与谬误的概念。“真实”(truth)这个单词源自古英语“trīewt”, 在它的各种词性变化中,主要包含两种意思:正直、诚实和忠诚的品质;恒久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事物,通常指一个物体或一种概念。
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更进一步地宣称真理是“理智与事物的符合”。如果我们相信通过感官知觉接收的信息,既不否认也不曲解这些信息,即判断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我们就达成了所谓的“真理符合论”。简单来说,如果你拿起一把锤子,然后从某人头部上方猛击,那么结果不证自明。
第三章中的科学哲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包含了与我们对事物及观点的感知所对应的真理。历史上充满了这样的例子,许多人曾经相信的科学真理,后来都被证明是假的。在上一个时代被认定为真的事物,在下一个时代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假。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回应圣·托马斯的“真理理论”呢?
我们又该如何确定宇宙及万物的本质呢?渐渐地,评论家们的观点让大家注意到了真理模糊不清的性质—这些人往往利用预设的观点去论证真理,或者说,直接用观点代表事实。
第四章,即政治和权力哲学,着眼于社会系统的结构与机制—社会组织如何努力以实现亚里士多德式的幸福,或者至少营造一种幸福的假象。法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说道:“每个社会都有其真理制度。”他接着提出,哲学家真正的责任是揭示“能够让人们分辨真假陈述的机制和范例”。而这个责任在当前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变得愈发难以实现,因为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从历史真实的层面去探索真理的活动,已变成寻找一种合理的方式以掩盖真相,并且不让人们知晓信息是如何呈现的(但这样呈现出来的只是观点,并不是“事实”)。权力,福柯认为它“是无处不在的”,而且被隐藏在制度和话语之中。
宗教哲学,正如第五章所提到的,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吸引力,而且它推动了当前美国教授对“神造论”或“智慧设计论”的争论。宗教哲学也能用以追溯诸如“正直、诚实、忠诚”这样的品质是如何成为被社会推崇的美德的。
第六章是关于语言哲学的,解释了话语是如何被使用的。话语的含义是如何被传达、接受和曲解的呢?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出生于南非的哲学家 A.C.格雷林(A.C.Grayling,1949—)将其定义为一个“观点比事实更有价值”的文化现象。对事物的评判都建立在感受和情绪的基础上,这与具体的、无可辩驳的事实相悖。
倒数第二章是关于爱的哲学,我本希望从积极的角度来总结概括历史中乍现的火花,然而,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和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的悲观思考破坏了我的打算。
后一章是关于未来哲学的,不仅对当代思潮进行了概括性讨论,而且也对未来的哲学面貌进行了预测。
你以为哲学是什么?曲高和寡、晦涩难解、枯燥无味?都不是!
哲学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本书作者阿兰·斯蒂芬是英国知名学者,他以人们普遍关心的幸福、科学、未来等主题作为切入点,结合快节奏时代下的现代人阅读习惯,从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与思考,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方式与意义,逐步探寻哲学的意义,教会读者如何运用哲学,找到自由与幸福的真谛。
作者
阿兰·斯蒂芬(Alain Stephen)
英国知名学者,哲学硕士,《地下文学期刊》创办者,已出版多部大众哲学方面的书籍,代表作有《三天读懂哲学史》《给快节奏时代的简单哲学》等。
译者
王亚庆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长期从事哲学类、历史类、政治类图书的翻译工作,译作有《哲学100》《悲剧的教益》等。
前 言
一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幸福的哲学
二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伦理和道德的哲学
三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科学的哲学
四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政治和权力的哲学
五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宗教的哲学
六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语言的哲学
七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爱的哲学
八 你需要知道的关于未来的哲学
附 录
索 引
你以为哲学是什么?曲高和寡、晦涩难解、枯燥无味?都不是!
哲学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也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本书作者阿兰·斯蒂芬是英国知名学者,他以人们普遍关心的幸福、科学、未来等主题作为切入点,结合快节奏时代下的现代人阅读习惯,从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与思考,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方式与意义,逐步探寻哲学的意义,教会读者如何运用哲学,找到自由与幸福的真谛。
作者
阿兰·斯蒂芬(Alain Stephen)
英国知名学者,哲学硕士,《地下文学期刊》创办者,已出版多部大众哲学方面的书籍,代表作有《三天读懂哲学史》《给快节奏时代的简单哲学》等。
译者
王亚庆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长期从事哲学类、历史类、政治类图书的翻译工作,译作有《哲学100》《悲剧的教益》等。
精彩语录:
1.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2.对真理不断探索和不断提出问题,是哲学真正的目的所在。
3.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4.幸福并不存在于牛群或装黄金的罐子中。幸福,就像悲伤一样,是灵魂的一种属性。
5.对于人类而言的祝福就在我们心中,就在我们所能触及的范围之内。聪明的人无论他的命运是什么样,都会感到满足,而不会去渴望他所没有的东西。
试读:
苏格拉底被视为西方哲学的教父,他一生都居住在雅典,并且在关于真理与正义的问题上不断挑战他的雅典同胞。他遵循两条重要的准则,首先是“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其次是一个人智慧的基石,是认识到自己实际上“一无所知”。然而,幸福的概念是苏格拉底思想和观念的核心,他觉得幸福可以通过人类灵魂中对和谐的欲望来获得。
他坚持认为,这种欲望终会导致内心达到一个平静的神圣状态,从外部世界的堕落力量中解脱出来。尽管苏格拉底并没有将自己的任何思想写下来,但他对其门徒柏拉图和后来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时代,人们对幸福持有的普遍观点根植于“命运”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和神的旨意之中。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并不是一个概率问题,只要不断努力并对影响人类生活的力量进行审慎思考,人类便能收获幸福。但是在当时,幸福仅被视作赐予神青睐之人的祝福,去寻找幸福的人是傲慢和狂妄的,这只会令其堕落。这种观点在经典的古希腊悲剧中普遍存在,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他们自己“命运”的建筑师。
苏格拉底同样认为获取幸福的关键在于,将对身体愉悦和尘世物质的关注转移到灵魂上。他认为,通过协调我们的欲望,我们可以学会安抚心灵,达到一个平和宁静的神圣状态。
《柏拉图对话录》中著名的《会饮篇》就是苏格拉底问答法和其幸福观的恰当证明。
《会饮篇》介绍了在一场宴会上,每位来宾都应邀致辞以纪念爱神,即爱与欲望之神,而幸福的主题也随之产生。厄里什马克是一位杰出的雅典医师,他认为爱神是能够赐予人类幸福的神明。剧作家阿里斯多芬尼斯表示赞同,宣称爱神是“人类的帮手……他消灭邪恶,他的疗愈能力为人类带来莫大的幸福”。厄里什马克的立场是,爱神具有赋予万物生命的力量,同时给予人类欲望,因此爱神是世间美德的来源。阿里斯多芬尼斯扩充了这一观点,他认为爱神是一种力量,能通过爱—明言之就是通过性爱—使得人们聚合。但苏格拉底对此有异议。
他提出爱神也有黑暗的一面,因为作为欲望的化身,爱神一直处于一种渴望无法被满足的状态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爱神无法被视作真正的神,因为就神性的定义而言,神必须是不朽且自给自足的。但是苏格拉底随之转移了重点,他认为爱神对人类寻求幸福是极为重要的,并描述了人类与神明之间的过渡。在欲望的背后爱神亦给人动力,人们一开始会寻求肉体上的愉悦,但这种欲望终能够得到约束和引导,以追求心灵更高层面的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对美丽事物的喜爱是短暂而肤浅的,但对美的认识是获得幸福和满足感的关键。而思考美本身以及与美相关的事物,意味着灵魂将会处于和谐之中。苏格拉底相信这是一个顿悟真谛的过程,人们将由此意识到自我存在的实质: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那就是在他感受到灵魂之美的时候。而且一旦你感受到了,就不会再受到黄金、服饰的诱惑……你不会再理会那些曾经让你惊艳的美丽事物……当一个人能够察觉这样的美时,他就会感知到真正的美德,而不是美德的假象。
苏格拉底对被广为接受的常识和普遍持有的观点不断提出质疑,这终使得他与雅典当局相持不下,终遭到指控并被送上审判台,理由是“腐蚀年轻人”和“诋毁神明”。苏格拉底被袋鼠法庭判为有罪,他可以选择流亡他乡或被处以死刑。出于对自身信念的忠诚,他选择了死亡,因为他相信选择被放逐会违背他思想自由的原则。苏格拉底喝下毒芹药水而死,据说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都在兴高采烈地向学生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
阿兰·斯蒂芬用简洁的叙述方式,将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及其独特的观点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卫报》
这是一本深刻又好读的哲学普及读物。
——《泰晤士报》
那些生活中的哲学问题,你都能从本书中得到答案。
——《出版人周刊》
《给快节奏时代的简单哲学》中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非常适合那些在生活中喜欢思考的人阅读。
——《观察家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