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2.8 3.7折 ¥ 35 全新
库存678件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著,杜小真 顾嘉琛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40879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27905608
上书时间2024-12-20
译者的话
散文在加缪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篇幅与分量,《反与正》《婚礼》《西西弗神话》《时文集》《反叛者》《阿尔及利亚纪事》等等都是人们在研究加缪时必会提到的篇章。加缪的散文素以散淡、朴素又寓意深长著称,要深入理解加缪的哲学思想,这些随笔式的散文、论文是不可不读的。
这本集子选译了《反与正》及《反叛者》的部分章节。《反与正》是加缪早发表的作品,当时他只有二十二岁。在这部作品中,加缪以凝重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的童年。他叙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加缪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已经有清楚的表现。加缪是地中海的儿子,从小就享受着大自然的海水与阳光;但他又是贫民区里长大的孩子,饱尝过贫困、疾病的折磨。他笔下那无人愿意理睬的老人、孤独死去的老妇、与作者无言以对的凄然苦度晚年的老母、贫困的街道、乱糟糟的咖啡馆……这一切都是生与爱的反面,是一幅令人心酸、压抑的惨淡图画。但倘若仅止于此,那就远不是加缪。加缪的伟大,在于他指出了另一面——生命与爱情。正如他说:“若没有对生之绝望,就不会有生之爱。”若世上没有衰老、死亡、孤独与痛苦,那么人怎么会有对青春、生命、爱情与欢乐的渴望与热爱?有死必有生、有衰老必有青春,有反面就有正面。我们应正视这一情境。“为了改变自然的冷漠,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苦难阻止我把阳光下和历史中的一切都想象为美好的,而阳光使我懂得历史并非一切。改变生活,是的,但并不改变我视为神明的世界。”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着伤痛生活。人消除不了世界的荒谬,但能够尽可能地享用你现在拥有的一切。这就是加缪哲学思考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反叛者》就是沿着同样的思路展开对人生更深入的探索的。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业已论述过荒谬:荒谬就是产生于人对美好的怀念与世上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分离。只要人对存在提出问题,就会产生荒谬的感情,同时反叛也就产生了。在这荒谬的世界上生活,这本身就意味着反叛。反叛者就是既说“是”又说“不”的人。对生活说“是”,对未来说“不”,人不为虚渺的未来或目的而生活,而是要尽可能地穷尽今天。正因如此,加缪认为反叛不同于革命:反叛是在有限的世界中生活,是有界限的,革命则为某种目的运用一切手段,这就有可能导致无度的暴行。反叛是适度的革命,它相信“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许可的”,但这决不意味着一切都是可能实现的。加缪推崇的是古希腊哲学的均衡思想,是适度,这就是要面对各种矛盾的对峙坚持生活。适度并不要消除矛盾,而是承认矛盾,并且下决心在其中存在。过度则盲目地越过各种矛盾的平衡界限,因而导致悲观、自杀与残暴、专制这两种。
加缪因而主张正午的思想——地中海的思想:明知世界冰冷,却要尽力地燃烧!他反对悲观与虚无,反对集权与暴力。他颂扬爱,颂扬为了美去忍受苦难。“如果说,古希腊人制造了绝望与悲剧的观念,那总是通过美制造的……这是崇高的悲剧,而不是像现代精神那样从丑恶与平庸出发制造绝望。”这就是正午思想的核心所在,反叛者则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充满激情地生活、斗争。这也是加缪有关文学艺术观点的理论根据。
对人生苦作探索的朋友们定会对加缪的主张进行思考。加缪的这些作品发表距今已几十年过去了,加缪离开这他深爱着的大地已半个世纪了,但他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至今仍能震动我们的心灵。在这充满变动的时代中,加缪的话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若没有对大地、对人的无比热爱,没有追求美和爱的激情和为之忍受苦难的精神,那生之意义又何在呢?
散文在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作品序列中占有重要的篇幅与分量,《西西弗神话》《反与正》《反叛者》等都是人们在研究加缪时必会提及的经典作品。散文集《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系从加缪两部重要散文集《反与正》《反叛者》中各选取五篇结集而成,旨在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其“荒谬哲学”的思想脉络及演变历程,是读者理解加缪哲学思想很好的入门书。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哲学家和戏剧家,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二战”期间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并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局外人》《鼠疫》《堕落》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反与正》《反叛者》,以及剧本《卡利古拉》《正义者》等。
一九五七年,加缪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的话
一、反与正
讽刺
不置可否
灵魂之死
生之爱
反与正
二、反叛者
反叛者
形而上学的反叛
历史的反叛
反叛和艺术
适度与过度
散文在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作品序列中占有重要的篇幅与分量,《西西弗神话》《反与正》《反叛者》等都是人们在研究加缪时必会提及的经典作品。散文集《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系从加缪两部重要散文集《反与正》《反叛者》中各选取五篇结集而成,旨在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其“荒谬哲学”的思想脉络及演变历程,是读者理解加缪哲学思想很好的入门书。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哲学家和戏剧家,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二战”期间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并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局外人》《鼠疫》《堕落》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反与正》《反叛者》,以及剧本《卡利古拉》《正义者》等。
一九五七年,加缪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两年前,我认识了一位老妇人。那时,她正受着病痛的煎熬,她曾以为自己会死去。她的整个右半身都瘫痪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只剩下半个身子,另一半已经毫无知觉了。人们强制这个好动而又啰唆的小个子老妇人不做声、不动作。目不识丁的孤独老人麻木地度着漫长时日,她的全部生命归向上帝。她信上帝:她有一挂念珠、一座铅制耶稣像和一座仿大理石的圣若瑟怀抱孩子的塑像,这就是明证。她对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有怀疑,但又那么说,为的是别人能关心她。
这一天,有人关心她了。这是一位年轻人(他相信有一个真理存在,并且还知道这个女人快要死去,但对解决这个矛盾并不关心)。他真的十分关注这位老妇人的忧愁。老妇人深深感觉到了。对病人来讲,这种关注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她对他滔滔不绝地诉说自己的痛苦:她已走到生命的尽头,她应该让位于年轻人。她是厌倦了?这是肯定的。没有人对她说话。她像狗一样蜷缩在角落里。好是结束这一切,因为她更愿意死去,而不是成为别人的负担。
她的声音变得像吵架,是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声音。然而,那位年轻人明白了。他认为,应该为别人承担责任,而不是去死。但这只证明了一件事:即他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负过责。而他恰恰对老妇人说——因为他看见了她的念珠——“您还有善心的上帝。”的确如此。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烦她。若她祈祷的时间长了,如果她眼睛盯着地毯的某一图案走了神,她的女儿就会说:“你还在祈祷!”病人说:“这碍着你什么啦?”“这不碍着我什么,但这让人讨厌。”老人沉默了,她用责备的目光久久注视着自己的女儿。
年轻人聆听着这一切,一种不可名状的巨大苦痛使他胸闷难受。而老人还继续说着:“当她老的时候,她会知道她也需要祈祷。”
他感到老妇人已摆脱了一切,除了上帝。她任凭自己受这后病魔的摆布,她也积德,但并非自愿,而且过于轻易地相信她还保留着的东西是值得爱的财富,并终义无反顾地被投入到祈求上帝的苦海中。但是,愿生命的希望会再生,而且上帝并不强违人意。
他们坐在餐桌旁。年轻人被邀前来进晚餐。老人没有吃,因为晚上进食不易消化。她仍待在她的角落里,正好面对那个听她讲话的人的背。年轻人感到老人在审视他,吃得很不安宁。不过,晚餐仍继续着。为了延长这次会面,人们决定去看电影。正好在上映一部轻松影片。年轻人冒失地接受了邀请,并没有想到仍待在他背后的人。
出发之前,客人们起身去洗手。显然,毫无问题,老人不去了。即使她没有残疾,她的无知也会妨碍她理解影片。她说她不喜欢看电影,事实上,是她看不懂。她在她的角落里,此外还对念珠串的颗粒表示空洞的关注。她把她的全部信念寄托在念珠上。她保存的三样东西对她来说标志着神灵启示的物质点。从念珠、耶稣与圣若瑟像出发,在它们的后面,是巨大的深深的黑夜,她寄全部希望于这黑暗之中。
大家准备好了。他们走近老人,吻她并祝她晚安。她早已明白了,用力握紧念珠。但是,这个动作似乎既表明热忱也表明失望。大家都吻过她了,只剩下年轻人。他温情地握住老人的手,然后就转过身来。但老人则看着这个曾关心过她的人。她不愿意独自一人。她已感到了孤独的可怕,感觉到持续的失眠以及令人失望的与上帝的单独相处。她害怕了,她只有在年轻人那里才能安静,她依恋着这对她表示关心的人,拉住他的手不放,紧紧握着,笨拙地向他表示感谢以证实这种再三的要求。年轻人感到为难。而其他人已走回来催他。电影九点开始,好提前一点到,以免在售票口等候。
年轻人感到自己面临着有生以来难忍受的痛苦:这就是一个人们因看电影而抛下的残废老人的痛苦。他想离开,脱身,不想知道这痛苦,试图抽回自己的手。一秒钟之后,他对老妇人产生了刻骨的仇恨,并且想狠狠地抽她一耳光。
终于,在病人从靠背椅上半起身的时候,他得以脱身并离开。老人惊恐地看着她能在其中栖身的靠山消失了。现在,没有任何东西保护她。死的念头攫住了她,她不太明确知道是什么使她恐惧,但她感到她不愿孤独一人。上帝对她毫无用处,把她从人群中夺走,并让她孤独一人。她不愿离开人们。为此她开始哭泣。
其他人已经上路了。后悔的心情死死地搅扰着年轻人。他抬头仰望有灯光的窗户和那沉默房屋中的阴沉巨眼。但巨眼闭上了。老病妇的女儿对年轻人说:“她独自一人时总要关灯。她喜欢待在黑暗之中。”
——选自《讽刺》
加缪说过,降生到一个荒谬的世界上来的人*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说过,如果人类困境的*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们就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了。正确的途径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一个人不能永无止境地忍受寒冷。
因此他反抗了。他就是不愿忍受永无止境的寒冷。他就是不愿沿着一条仅仅通向死亡的路走下去。他所走的是*一的一条可能不光是通向死亡的道路。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威廉·福克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