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40.2 6.2折 ¥ 65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钟少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13909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5元
货号26511392
上书时间2024-12-20
自 序
本书写到后来,笔者强制自己收笔,因为不能将无尽的文献全搬进来,而在几年前,思索酝酿言语文化史这个主题的时候,一来怕被大家说我是胡思乱想,思路混乱,二来怕文献不足,引不清“经”,说不准“典”,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故而久久徘徊,而在以往几十年间,我的老办法就是跑到后楼,直接向我的恩师启功老爷子开口询问,因为我清楚每一次都能获得十分满意的答案,但是老爷子仙逝多年了,我这才后悔自己当年为什么不知道多问一点,现在老爷子只是在墙上笑眯眯地看着我发呆的样子,似乎有点生气地说:“看你像是一块榆木疙瘩。”又有一点嘲弄地说:“看你怎么办?”我无言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我似乎想起来顶嘴的老办法,于是我盯着他问道:“老爷子,你的‘大猪跑学’里有言语文化吗?”老爷子更似是笑开了,但他的眼光确实扫向了他赠给我的一堆《启功全集》上面,我琢磨了一下,明白了,我需要自己到他留下的文章找一找,浏览几部之后,我全明白了,用目前的流行语说就大概是:脑洞大开吧。老爷子早已经多次谈到言语文化,以及几千年历史中种种言语因果关系,还把我一直头痛的问题,给出了他的答案,让我能够放心大胆“抄写”出来, 这里我必须引述一些老爷子的先见之明:
人用语言表达意识,交流思想;用文字传播语言,记录经验,使得经验不致遗失,并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增多、扩大。这至少是人类文明、文化逐步发达的一项因素。但人类发明和使用语言、文字,却是很费力的。一个事物,怎样去表示,用什么声音称呼它,用什么符号描摹它?个人这样开创,又经多久才被别人同意、承认,以至共同使用它?过程的艰苦,是不难推想的。……用符号表示事物,发展而成文字,过程也是艰难的。 ……至于语词虚字,表示就更难了,这类虚词,多半是在发出语言时,表示某些情感,某些用意,以至转换、连接等等抽象内容的声音或手势,抓住某个表意或表态的声音、动作来作虚词,其难于捉摸,更是不言而喻的。
我不懂语言学,尤其不懂比较语言学,由于做这些肤浅的探索,愈发感觉到比喻和用典的问题可能是汉语中伸缩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使葛郎玛束手无策的一条条泥鳅, 抓不着,摸不住,忽长忽短,忽粗忽细的一种怪物。可巧现在汉文还是有字形的,不是纯拼音的,这个泥鳅的形状,还可看到一小部分轮廓,或说帮助作一些形状的记忆,至少对同音而不同义的词显示一些差别, 否则这个怪物凌空而起,更会给捉摸它的人增添无穷的麻烦。
我不懂“训诂学”,但常凭借着工具书来查文言文中许多语词的解释。
后世人想要探讨某些个词的起源或较原始的取义,把搜索古书中对词、语的解释叫作“训诂”,训诂即是解释古代词义, 这门学问,称为“训诂学”。……《周礼》《说文》中都曾提到“六书”……细看所象之形、所指之事、所会之意、何形何声、所转所注,无不从比喻而来,便说它们都应算是假借,又有何不可! 只是有直接假借和间接假借罢了, 由于一切语言和其中各个局部都来自比喻,就发生不周密、不确切的问题,……大家公认这是逻辑问题,其实逻辑学本身的任何语言部分,也都是借来的, 若求语言中的每词、每句、每项内容都准确不生误解,那可就麻烦了。
字、词的声调,是口音重的自然抑扬, 同一个字,在这句里用抑调,在那句里就可能用扬调, 自从古代编韵书的人,把某个字定为某声,无论在何种语气中,都要按照所定的某声来读, 但有一定程度的窒碍,于是有一字两收、三收的,也有一字有几个“又音”的, 这就是此字可以读成此声,也可以读成彼声,这是因为口语中确实存在明显的分歧,才采取“网开一面”的通融办法。
旧体诗的一块绊脚石,要推“韵”的限制了,……作词有各种苛刻条件,例如按照古人原作中那个字的四声去填,不但平仄不能差异,而且每个字都要按古人原作中那个字的四声去填, 但这是清末的一时风气,即当时一般作词的人也并不都守这条法则, 前代讲词律的书中,偶然探讨某一个字的四声问题,却没有提出通篇逐字也讲求四声的说法,……至于填词讲四声这种自找束缚的变态心理,只是那前后几十年某几个文人意识“逞能”的表现,也没有齐国广泛的影响。……论到旧体诗的主要绊脚石是“韵”,也就是韵书的负面作用。
总而言之,语言根本都从比喻而来,比喻可比镜子照人, 用一词称一件事物,好比一个桌子上的镜子,照见一个人脸?寓言故事好比一个大条镜子,照见一串行动;典故好比手持的一个小镜子,可以随时随地从不同角度照见不同事物的不同姿态, 所以用典可称为灵活的、可伸缩的比喻。……语言不但不是铁板一块,而且非常灵活, 随着民族、地区乃至集团、行业,各自可以形成不同的语言、语词、语汇、语序, 如往更深处、更远处探求,问个“为什么这样说”,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地借用来的, 因此可知什么初文、本义、古训、确解等等,都只是相对的, 再说到什么主、谓、宾、动、副等等,也只是暂用、借用,说明一部分问题的。
老爷子的话让我如梦初醒,他简直是以一种全新的不为世俗所左右的视角来展示,来论证, 除了他的鞭辟入里般对汉文、汉字的解析,更有关键的提示二:一是自己怎么看就怎么写,只要自圆其说,能够让别人看懂,得罪了谁或不吹嘘了谁,根本不考虑?二是选择的文献尽量为手文献,尽量与时代相一致, 思想可能有错,文献的引述不能差错,于是我下决心开笔了,天天伏案开机,不知不觉就完成本书稿,至于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那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各位,是他们广开了中国学术专著出版的新渠道,容忍我的“信口开河”,使本书能够与读者见面, 以此祈望,21世纪的中国学术能够顺利发展。
谨以此书奉献在启功老爷子灵前,更祈望老爷子能够用眼角扫一扫。
鍾少華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言语文化发展史的语言学著作。全书分三个章节、两大板块。第yi章节“言语学理论纲要”,重在阐释和厘清言语文化史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和第三章节,重在梳理中国言语文化的发展历史,从先秦的言语文化发端,直到现代语言的成熟和定型。本书重在史论,“叙史”多于“论述”,意在减少对历史的主观性干预,以突出史实的客观性和纯粹性。虽是“简史”,但通过对客观史实的梳理,清晰且全面地呈现出了言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形态,剖析了中国人深藏在言语行为中的民族精神和心理特质。
钟少华,1938年生于桂林,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长子,师从启功。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文概念史、中文语义学、中国近代辞书史、中文言语文化学等。出版个人专著:《中国近代人文科学研究(1815—1949)》《中文概念史论》《学问之途》《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进取集——钟少华文存》等。
章
言语学理论纲要
节 理论纲要
一、言语之义界
二、言语之特性
三、言语之应用
第二节 中国古人使用“言语”选
一、使用“言”“辞”表述
二、使用“言语”表述
三、使用“语言”表述
四、使用“话语”表述
第三节 近代学人之言语学研究
一、刘师培:《文说》
二、刘半农:《四声实验录》
三、沈步洲:《言语学概论》
四、毛文麟:《言语学的体系》
五、施畸:《中国文词学研究》
六、高名凯:《语言论》
七、北京大学语言学教研室缟:《语言学名词解释》
第四节 口述在言语学中
一、口述观念在古汉语中的丰富表述
二、口述研究
第五节 呼唤中国口述史学腾飞
一、口述史学定义
二、中国传统口述史的优势与缺陷
三、口述史的重要性
四、把握口述方法
五、20 年来中国口述史的状况
六、呼唤中国口述史学腾飞
第二章 中国言语文化简史(上)
节 先秦时期的言语文化
一、古人云
二、神话
三、诗歌
四、诸子
五、楚辞
第二节 汉代时期言语文化(前 207—226 年)
一、乐府诗歌
二、汉代五言、七言诗
三、《史记》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言语文化(226—581 年)
一、承袭秦汉文风的诗文
二、西域传来的诗文
三、印度传来的佛经翻译
第四节 隋唐时期言语文化(581—907 年)
第五节 五代十国时期言语文化(907—960 年)
第六节 两宋时期(含辽金)言语文化(960—1280
年)
一、诗
二、词
三、调笑转踏
四、滑稽戏及杂剧
五、合生、说话、白话语录
第七节 元朝时期言语文化(1206—1368 年)
一、散曲
二、杂剧
三、小说
四、《元朝秘史》
第八节 明朝时期言语文化(1368—1644 年)
一、民歌
二、宝卷
三、弹词
四、鼓词
五、传奇、杂剧
六、小说
七、工具书《永乐大典》
八、西方口述、言语方法之传来
第九节 清朝前期言语文化(1616—1796 年)
一、讲故事
二、短篇小说
三、长篇小说
四、民歌、俚曲、俚歌、歌谣
五、谚语
六、格言、箴言
七、成语
八、歇后语
九、戏曲
第三章 中国言语文化简史(下)
节 言语障碍的案例:马戛尔尼来华事件
第二节 打破中西言语障碍的初始尝试:以林则徐为例
一、“翻译”一事古已有之
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的“鸡和鸭”对话
三、林则徐打破言语障碍的努力
第三节 传统格律诗的尴尬与白话诗的兴起
一、传统格律诗的尴尬
二、白话新诗的涌现
第四节 国音之形成
一、国音的产生与发展
二、国音成型
三、国音之运用与变化
四、当时对国音变革的评论
第五节 国语运动的兴起
一、国语运动之缘由
二、白话文与文言文
三、大众语文
第六节 国语
一、中小学国语教育
二、国语推广
第七节 讲故事、说笑话、演讲
一、讲故事
二、说笑话、滑稽话
三、演讲
第八节 唱歌
第九节 言语工具书之兴旺
一、国音字典
二、一般字典、辞典(词典)
(一)一般字典
(二)一般辞典(词典)
(三)言语学工具书
(四)俗语、成语、谚语、格言辞典
(五)方言辞典
(六)新韵书辞典
第十节 近代口述史书一斑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言语文化发展史的语言学著作。全书分三个章节、两大板块。第yi章节“言语学理论纲要”,重在阐释和厘清言语文化史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和第三章节,重在梳理中国言语文化的发展历史,从先秦的言语文化发端,直到现代语言的成熟和定型。本书重在史论,“叙史”多于“论述”,意在减少对历史的主观性干预,以突出史实的客观性和纯粹性。虽是“简史”,但通过对客观史实的梳理,清晰且全面地呈现出了言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形态,剖析了中国人深藏在言语行为中的民族精神和心理特质。
钟少华,1938年生于桂林,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长子,师从启功。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文概念史、中文语义学、中国近代辞书史、中文言语文化学等。出版个人专著:《中国近代人文科学研究(1815—1949)》《中文概念史论》《学问之途》《人类知识的新工具——中日近代百科全书研究》《进取集——钟少华文存》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