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38.2 6.2折 ¥ 62 全新
库存132件
作者梁增红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39283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29600302
上书时间2024-12-17
序 淬炼“辨正”的成长之力
初闻梁增红老师是在我工作的杂志《师道》“走近名师”栏目的来稿中。虽然我一再对作者强调这一类文章不要有太多溢美之词,但还是看得出他的同仁对他进行的有所克制的描述里掩饰不住的敬佩。作为编辑,我自认为有一双冷眼“辨英才”,知道时下有太多的“有负盛名”,于是常对人们动辄使用的大词、好词进行一定的打折处理,尽管如此,还是对文章的主角留下了勤奋、庄肃的印象。而至阅此书稿,在好几个天未亮的清晨,见屏幕中一行行文字无不闪现着踽踽独行亦不悔的生命光亮,心里更肯定那份不因喧嚣而扰的独立已是他鲜明的印记。
他为自己创造的宁静,并不是刻意屏蔽杂音的结果,相反,他敢立身于教育纷繁的观点和驳杂的声响中,进行积极而冷静的分辨。他不愿画地而趋,只做文字闲情的唱叹,虽然语文教师的文学本色使之亦能从读写中获得抚慰和升华,但他分明知道教书育人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可以胜任。有太多新鲜的观点和新鲜的事物涌入课室,而一间课室也要以拥抱新知的姿态开往时代的海洋,哪些才是有价值的对于世界的新理解,哪些只是改头换面的腐朽观点,哪些是冠冕堂皇的新的语言毒糖,哪些是对学生一直充满意义的朴素道理,这些都是一个有抱负的教师要努力加以思忖的。他怎么能坐视学生们被带歪而损坏了自然的赋予、教师们被屏蔽而失却视野的清明?正因为这样的分辨不是置身事外的评判,而是长年甘愿沉浸于教育生活的一种良心反馈,以及希冀摒弃纷扰求取教育真知的坚定选择,他的思考于情于理都饱含着充沛的体验。
这些分辨不是一次性进行的,在不少文章中,你可以看到对某一种观点分辨的持续,这份耐心在见解、行动和道德的共同参会中变得引人注目。当下人们或意见相左而针锋相对,或各说各话而拒绝往来,如何得体地讨论显得稀缺。网络生活更是充斥着不理性的叫嚣和可怕的人身攻击,对教育的讨论也不例外。写作和发言的人们往往会通过隐蔽自己的教育观点或弱化自己表述的鲜明来确保能够全身而退,害怕稍有不慎便落入口水混战和行动受阻的境地。但教育亟需谋求社会、家校、师生的共识,方使之不东奔西撞而偏离方向、左支右绌而丧失从容,致使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有效教导被耽误在无谓的拉扯和内耗中。可贵的共识的达成不是粉饰太平,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每一个人培育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到底的精神,并使之出列以接受坦诚和充分的交锋,在交锋中学习和校正,并在切实的行动中慢慢建立共同解决问题的信心。说到底,共识的形成是需要更多个人的启蒙在先的,人们须在言、行、思中自我辨明,以获得更扎实的“叙事资本”——梁老师所言之“自我赋能”毋宁说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启蒙。无论是风格的造就还是自我的确立,无论是点滴的修行还是勇敢的突围,一个人的自我修炼总是关乎内涵的充实。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个人成长的反思,要更敏感于其融入社会历史情境化的意义,哪怕是一个细节的复原、在具备文化属性的场景中的演化,都可以视为对自我的观点再判断、再发展的重要过程。具体化、历史化的提醒将使一个人的思辨有机会进入社会知识的领域,通往共识的建设。
使个人的观点经过更加丰富的激荡,不断产生新的解读和调整,以令思想符合更多人的教育福利是有必要的。这不仅意味着个性在自我思考中的挺立,也意味着更加广泛的讨论和参与,更多思想资源的融汇,对个性再度锻打的可能,一种个性朝向共识、共惠、共美的运动。梁老师的实践无疑有这样的自觉,他敢于宣称自己在教育中的立场,也乐于谋求振幅宽广的理解。这样的勇气和不沉溺于勇气的自我雕琢多么难得!我常在想,如果有更多的教师走出只在一些日常事务上的停泊,累积不被轻易透支的思想存货,不独自消解沉默的压力,将会在探研、反观和互启上创造多么浩瀚的教育财富!
当然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并没有形成成长的自觉,没有努力超越自己的劲头,更没有论说和交流的持续的热情。虽然这不免有些遗憾,但要看到他们身上所拥有的朴实的教育善意也是值得敬佩的,这些正是教育共识得以形成的广泛性的基础。当看到梁老师说“不是几个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而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来铸就这个伟大基业的。这些默默无闻者,也许没有论文发表,没有课题研究,没有学术讲坛,甚至连一次校外的公开课都没有机会出头露面,但这些老师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每天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为落后学生补习,输送着合格乃至优秀的毕业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马上联想到我在一篇怀念母校的文章中,所抒写的“对学业和未来的信心确实是在枫小建立起来的,我不愿辜负老师们鼓励的眼光。后来有机会采访或接触了大量出色的教师,为他们深深折服,但一点不妨碍我怀念教过我功课的老师们。没有名师头衔的他们也一样夜以继日用心看护自己的学生,教育大地之上多是这样普通的老师吧。成为优秀固然值得推崇,不负师心何尝不值得宣扬?”因感觉和梁老师在此观点的辉映,而产生共鸣的欣悦。
但随着对书稿阅读的深入,在心里产生对教师文化建设更迫切的期待时,还是会为那份对个人来说虽显得质朴却又不免单薄的“一般坚持”产生担虑。特别是人文信仰持续坍塌,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加剧人的迷惘,技术的盲目继续煽动欲望的火苗,人外在于人的心灵而活着的境况几成沉疴,如果没有具备更高级别的修养,松弛的坚守应该很难承受浮躁的冲击,甚至会坠入虚无的黑洞,遣散仅存的光热。教育也有混乱的焦灼,当它被形形色色的宣传挟持、被山头林立分割注意——梁老师在书中也多有痛心的描述,那些不甚牢固的善行是否能抵挡诱惑,那些普通的判断是否会拆穿伪装?对此细思后,我并不十分乐观。看梁老师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终究寻获理念充分的正当性,不由更加坚定,价值判断中保持一颗开放和坚毅心灵的有益。是的,没有充分的感受,仅是勤勉,将使灵魂的工程变成事务的“配制”;失却审慎的裁夺,仅是从众,将使创造的事业不知不觉沦为麻木的应付。听梁老师如何自我警惕——“扪心自问:我是在愚蠢而又勤奋地工作吗?”这是对吴非老师的“一所学校,最怕有一群愚蠢的老师在兢兢业业!”认真而谦逊的回应。从中我们会更加被吸引到这样一个角度上来:出自爱的教育依然需要冷静地保持对存在之境的勘定。
梁老师感受着教育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压力,通过一边详求新的经验一边简洁地回返旧的经验一并建构心理的支撑,以消减对抗带来的焦炙。读着这些刻苦和用心,同时体味着在这一代教育人的视野间越滚越大的困惑,以及他们所厌恶的歇斯底里的口号中人性的嘶哑,慢慢感觉到他们这种教育学里难以消解的命运的艰涩,尽管作为其中一员的梁老师文字通畅,气息饱满。或许是因为大量的问题还在发酵,还在晚到的路上,还会出现在崭新的稿纸上,无形的压制、层出的困境似乎要超过每一天勤奋写作所能承载,好像除了笔耕不辍不会有更好的方法。本可以从身边的儿童“索要”一些净化的力量,但如果孩子们都坐在清晨单车的后架上赶作业呢?如果眼尖的梁老师们看到了后座的雨衣里娃娃还在挥笔的小小身影,他们对教育问题决断的底气虽可能得到增强,但心情的状态还是会有挫顿的吧。
伽达默尔说,问题的实质是敞开可能性并保持这种可能性的敞开。梁老师的可能性就在自信和忧虑相互交接中展开——他更加自信、更加关怀,同时会更加被忧虑吸引,因为我们的教育无疑会因为常识的丧失而不停被更有覆盖力的错误形式占据,而真正的良心又从来不会打瞌睡。不停歇的良知的发问促使局外人心态的消失,过于诚恳的辨识牵引着抗争者(梁老师所言之“一个卑微者的宿命和抗争”)全身的加入,于是当他再度发声,自我行为的论述将会带上身体的重量。在梁老师的教育群文中,教育归正的心愿何等真挚和迫切——充满力量的站立,必然迥别于乡愿的流窜。
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和过量规诫严重束缚了教育的活力,扼杀了儿童的性灵,使师生不能全身心得到知识这一伟大事物魅力的照耀。对西方学校和学科的建制一味效仿的执着,并没有真正为我们带来他们理性锻冶的精神,却失却我们自己情操蕴藉的信心。对个性缺乏尊重、对人文缺乏理解,使得我们忘记教育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我,支持每一个孩子发展潜能。我们一心把他们灌得满满的,舍不得随着铃声的到来结束讲课,舍不得他们在校园举头低头看不到叮嘱和鼓励的海报横批,舍不得不配备家庭作业而让我们热切的目光隔绝在家门口,舍不得难得的春游秋游不好好练笔诵读……在日复一日的追捕中,我们累了,孩子也累了,更可怕的是付出了这么多,他们回忆之中关于学校和教室的情节乏善可陈,疼痛的阴影却挥之不去。正是教育的意图太明显、手段太机械,才使本应包容参差的地方变得只能容忍齐一,本应充满生动节奏的地方变得单调乏味。教育仅知有“有之思”,不知有“无之思”。发呆、遐思、悠闲都被越来越严密的考核大网无情滤去,甚或热烈的交流、安静的独处都被视为与教育时效有悖的多此一举。
面对着孩子们初入学稚嫩的面孔,热心的老师们欣喜又顾虑重重。作为教师,在与学生们相聚的这几年里,是否会不小心混淆负责和交逼、赠与和夺取,将成为保持教学清醒的一种自我交涉,以确保控制的空气不悄悄地逼近。因为这一切不是教案的虚构,而是生命的交往。在教学中,是要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还是要适当克制自己以令耐人寻味的人的丰富性在课堂上更充分地流淌?是要他们都爱我难分难离泪花朵朵,还是独立而庄敬有情似无情?是要病梅的屈辱定格在眼前,还是要自由自在的鲜花年轻态地盛放?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会产生更多渴望索解的问题,而顿感思想的角力。
当然,也有平静愉悦的时刻。温故知新的老师,怎样获得自足的乐趣:一个词汇的积累就换取一个有滋有味的瞬间,更不用提那些在阅读中遇见同道者时心头的低呼。教学之中,这些先行的导师就是使他不再困顿的灯盏,而光正是通过心的传递亮了万顷教育的福田。掩卷再思教师文化,发现不仅仅是通常所言的教学成果,更是隐含在教与学中无所不在的赤忱的意愿,它们通往转眼送毕业长挽时光纵逝的心情,通往对“老师要红笔,我必将多色笔摇到红色方呈之”的感念不已,通往享用终身不必追悔的无愧……最后,教师的自我新鲜温习着召唤的言辞与年轻人对语。
是啊,有从内部深刻着力的铮铮,也有逸漏在紧张之外的宁馨,这样才梭织出值得回味的岁月。有对自己生活的惜和敬,也有不断进入儿童生活的慕和思,教育的识见才镌刻人世的风姿。我原本多从语言中研究作者观点和材料组建的形式,如今更热衷推想写作如何酝酿行动。“从小学到中学,从数学到语文,从管理岗位到普通教师,从苏北到苏南,从农村到城市,从一般学校到名校,从民办到公办”,阅尽千帆的梁老师提出的关于教师的修炼,在诸多文字托底之后,传达为一份打碎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吁请,并鼓舞着开展由自变力所蕴积的行动。而我作为一个对话人,在阅读中访贤,知道谦卑且审慎于教育者身份的他,将使这种行动继续标记为“辨正”的热望和职责,而这正是符合其心灵气质的。修炼,必是心灵的浸礼。
此为序。
李 淳
《师道(人文)》主编
2022年8月13日于广州
特级教师梁增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从在教育思辨中生长、在教育细节中修行、在教育阅读中明亮、在提升格局中突围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自我赋能的有效做法与成长经验。教师不能仅仅迷恋他人的成长,也应关注自身的成长,自我赋能恰恰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修炼,有助于教师实现职业生涯的蜕变。
梁增红,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常州市教育领军人才,教育 部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国培计划”特聘专家。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讲座或上公开课100多节次,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出版《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等个人专著3部,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语文教学通讯》《基础教育课程》《江苏教育》《浦东教育》《师道》等刊物封面人物或专访名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序 淬炼“辨正”的成长之力 / 001
第一辑
在教育思辨中生长
教育:一种享受的过程 / 003
教学亦教育 / 006
教育何必太刻意 / 008
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然后再谈培养“人才” / 010
教育,需要逐渐卸除外力作用 / 013
可怕的“特色” / 016
不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 019
“我不需要他们爱我,我只需要他们信任我” / 022
当孩子意识到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就失败了 / 025
“教学”莫用“教考”代 / 028
让墙壁说什么话 / 031
长大后,你应成为“你自己” / 034
“己所欲”,也勿轻易“施于人” / 038
多培养“讲理”的孩子,少培养“听话”的孩子 / 041
鼓励先进与允许落后 / 046
有用与无用 / 050
好心与恶果 / 054
眼前的快乐,也是快乐 / 058
有没有一间教室让孩子留恋? / 062
第二辑
在教育细节中修行
把课上好,就是最好的师德 / 067
“为落后学生准备低水平的问题!这就是教学” / 071
“我的作文也有闪光点” / 074
把参考当参考 / 078
不要把“假公开课”与“真公开课”混为一谈 / 081
不要关广播 / 085
教育不仅是解题 / 087
传统文化进课堂,需要“扬弃” / 089
我不拍照发给家长,学生就不做作业吗? / 092
温柔的强势 / 096
种上庄稼,心灵不荒芜 / 099
谁“配合”谁 / 104
做一个不拖课的老师 / 107
纸巾的故事 / 110
教师不能“抽空去上一节课” / 112
第三辑
在教育阅读中明亮
读书方知识字少 / 117
读整本书,先从教师开始 / 121
别让心灵鸡汤败坏了读书的胃口 / 124
对名著中的“少儿不宜”不必杞人忧天 / 127
我为什么不要学生读“优秀作文选”? / 130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 135
很多书,我看不懂 / 138
教师为何要读经典? / 142
为了一个词,重读几本书 / 146
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不会写作文 / 150
有些书,不读 / 154
那一段无心读书的滋味 / 159
第四辑
在提升格局中突围
对自己的面孔负责 / 165
且慢腹诽专家 / 169
何谓大师? / 172
师德与师能,一个不能少 / 176
谁是你最喜欢的学生? / 179
我的老师江锡铨先生 / 182
我的王老师 / 186
也谈“老师没有学生精彩” / 189
语文老师要有“语言洁癖” / 192
育人与育己 / 196
站在学生的角度,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 200
不要做“教奴” / 203
“最感谢那些曾经看轻我的人” / 206
最好的培训是自我修炼 / 209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213
教育写作:表达与存在的方式 / 217
身在荒野,心在桃花源 / 227
后记 自我赋能,追寻教育的意义 / 233
特级教师梁增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从在教育思辨中生长、在教育细节中修行、在教育阅读中明亮、在提升格局中突围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自我赋能的有效做法与成长经验。教师不能仅仅迷恋他人的成长,也应关注自身的成长,自我赋能恰恰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修炼,有助于教师实现职业生涯的蜕变。
梁增红,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常州市教育领军人才,教育 部专题课程主持专家,“国培计划”特聘专家。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讲座或上公开课100多节次,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出版《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等个人专著3部,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语文教学通讯》《基础教育课程》《江苏教育》《浦东教育》《师道》等刊物封面人物或专访名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教育:一种享受的过程
我们到公园里去上语文课,跟着课本去游绍兴。学生问我:老师,要不要写作文?我大声地说:不要!我反对一切活动都有“教育意义”,承载太多的负担,往往会变味、变色。有时出发得太远太久,会忘了为何出发。
我喜欢听学生诵读吟咏,我说:你们的读书声美若天籁,不含杂质,像天空一样湛蓝、澄明、纯净,是天下最美的声音,无论是整齐划一的,还是杂乱无章的,我都喜欢,我不想让读书变成对“五分钟后默写”的应付。我喜欢看学生静静地拿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旁若无人地读着,或坐,或依,或躺,或站,或一二,或五六,清晨的小花园,夕阳下的操场边,教室一角,餐桌上,放学的路边,浅吟低唱,凝思仰望,高声争执“我不喜欢鲁迅的冷峻”,“我喜欢钱钟书的幽默”。那一个个堂堂正正的“文字方阵”,闪烁着温润心扉的离合神光,辐射着洞悉宇宙的玄思睿智,裹挟着穿越时光的状情伟力……正绵绵不断地向我们送来中华文明的生命元气……我不喜欢布置“摘录好词好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和思维价值的作业。除了教会学生阅读,“怀着爱与敬重的阅读”,别无他途。正如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心灵的呼喊:“那么窗啊!让白昼进来,让生命出去。”而我的心在呼喊:“那么课堂啊!让阅读进来,让喧嚣出去。”
我喜欢读学生的随笔,信笔由缰,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真诚面对。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和少年,与他们共欢笑,与他们共悲戚。我会写上一句:“你的善良感动了我。”“你的爸爸妈妈真了不起。”常常忘记了纠正文中的错别字,或用鲜红的笔,画出刺眼的线条,来正告孩子“这是个病句”。我不想让学生觉得,写作就是为了让老师呕心沥血地批改,用手术刀一样的笔,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总想着治病救人,那不是学生的心声,而是老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
我喜欢上课,学生积极探寻文本褶皱处暗藏的“波澜”,从而实现一次次抵达。喜欢看课堂上学生沉潜文本,咀嚼玩味,从懵懵懂懂到若有所思,到拍案叫绝,于是爽朗一笑,绝尘而去。我想通过我和学生们的声音传递一种信仰:语文,让我们世俗而又深情地生活在我们所热爱的人间。……语文课是师生彼此伴随的绽放旅程,是师生用文化呼吸的形式达成的精神返乡,是沉静宁悦的灵魂皈依。浸润于经典的时光,从容美好、倏忽远行;回眸课堂,仍有腾挪跌宕之“后感”生于胸臆。我盼望学生上课时,晶亮的眸子在稍稍的迷惘之后绽放出嫣然的欣喜。而不是说:“同学们记住,这个题型经常考,你们要多加注意。”我希望毕业的时候学生给我的留言是:“老师,多想再上一节你的语文课,那是我们生命中的童话啊!”
我快乐于自己爱读书,爱写作,常为名家一句经典的论述而喟叹,“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常为名师一个精彩的设计而大呼“痛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立即也到自己的课堂上一试身手。我喜欢写文字,理性的论文,感性的随笔,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不为发表,只为一吐为快,为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而欢愉,体验的是“表达是一种快乐”。我写博客,发微信公众号,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没有人给我定指标,我自己也不给自己任务。有人赞我曰:坚持。我一笑了之,并不认可。我说,我从没有坚持,我只是喜欢。所谓坚持,往往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几个月写一篇文章,发表了,收获微薄稿费,我快乐;一天监考,可得数倍于稿费的监考费,我痛苦。
我快乐于三五“尺码相同的人”一起谈语说文,教学掌故,时尚潮流,成为最佳下酒菜,即使揶揄打诨,观点相左,面红耳赤,拍案而起,坐下来又可以推杯换盏,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无论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还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的场合,我有强烈的表现欲,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顾忌,没有装腔作势。我讨厌考试之后的分析会,装模作样,无关痛痒,废话连篇,只是为建一个台账资料而已。类似的场合,我如坐针毡,话不投机半句多,我能不开口就不发言,免得因自己的擦枪走火而引起别人的不快,不说真话又让自己人格分裂。
我为班级里学生排名靠前而高兴,我更喜欢看到,班级后几名的学生,每天带着笑脸对爸爸妈妈说“再见”,放学时又像燕子一样高兴地飞到父母的怀里,撒个娇,吃着准备好的零食,其乐融融,满意而归,而不是走进校园,立即收敛笑容,离开校园,还要被追问“今天的作业多吗?老师批评了吗?”我希望与学生在校园里相遇,不管是晴天雨天阴天,能见到你的一天就是晴朗的一天;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能和你在一起的一天就是美好的一天。
泰戈尔说,当鸟儿的翅膀被系上黄金,鸟儿就飞不起来了。我深以为然。教育生活的快乐就是享受过程,如果被功利绑架,快乐的翅膀就无法自由伸展,对天边的云彩就只能望而兴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