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7.2 3.8折 ¥ 45 全新
库存456件
作者张大可 著,酷威文化 出品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66211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29559228
上书时间2024-12-16
本书是文史普及读本,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
作者讲解文史名著《史记》,别具一格,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精选了先秦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性,可读性极强。更重要的是行文脉络清晰、旁征博引,有助于读者长知识、明事理,增强阅读获得感。
本书专为年轻读者打造,用清晰的语言和现代的视角把艰深的古典通俗化,让人物、故事鲜活生动起来,使当代读者领略《史记》魅力,阅览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人情世态与猎猎旗幡。
本书是文史普及读本,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
作者讲解文史名著《史记》,别具一格,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精选了先秦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性,可读性极强。更重要的是行文脉络清晰、旁征博引,有助于读者长知识、明事理,增强阅读获得感。
本书专为年轻读者打造,用清晰的语言和现代的视角把艰深的古典通俗化,让人物、故事鲜活生动起来,使当代读者领略《史记》魅力,阅览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人情世态与猎猎旗幡。
张大可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秦汉三国史方向的研究。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其主要著作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史记研究》《史记新注》等,主编高校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献学》等。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1—10卷。
引言
DI一堂 《史记》——人人的国学根柢书
一、史家之绝唱
二、无韵之离骚
三、国学之根柢
四、资治之宝典
第二堂 《史记》是怎样写成的?
一、大一统时代的呼唤
二、司马氏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
三、司马迁才学识德的修养
四、发愤著书,铸就辉煌
第三堂 司马迁写家国情怀
一、创立人文始祖黄帝
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三、爱国主义的根基,大一统的历史观
四、四海一家,各民族皆黄帝子孙
第四堂 司马迁写历史事变——秦汉之际天下三嬗
一、陈涉发难
二、项羽灭秦
三、刘邦诛暴
第五堂 司马迁写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
一、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
二、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
三、汉匈大决战
四、结束语
第六堂 司马迁写雄主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二、雄才大略汉武帝
三、雄主的晚景
第七堂 司马迁写谋略人物
一、张良智计
二、陈平奇计
三、“帝王师”张良的谏说艺术
第八堂 司马迁写俶傥英杰
一、滑稽人物的诙谐艺术
二、吕不韦从政,奇货可居
三、李广难封
第九堂 司马迁写雪耻故事
一、赵氏孤儿兴家灭仇
二、句践卧薪尝胆报国仇
三、范雎雪耻,须贾马食
四、伍子胥掘墓鞭尸
第十堂 司马迁写冤案
一、晃错削藩身弃市
二、周亚夫平乱饿死狱中
三、窦田相争,君子败小人胜
四、风云诡谲,世态炎凉
第十一堂 司马迁写财富增殖
一、shou创经济史传,并重农工商虞
二、欲望是动力,人人能致富
三、“崇势利,羞贱贫”
四、为商人立传,总结治生之术
五、结论
第十二堂 司马迁写女性
一、巾帼不让须眉
二、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
三、颂扬才智与刚烈的女性
四、《史记》中的爱情故事
五、司马迁进步的女性观
第十三堂 《史记》的撰述宗旨
一、究天人之际
二、通古今之变
三、成一家之言
附录 司马迁年谱
本书是文史普及读本,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
作者讲解文史名著《史记》,别具一格,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精选了先秦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性,可读性极强。更重要的是行文脉络清晰、旁征博引,有助于读者长知识、明事理,增强阅读获得感。
本书专为年轻读者打造,用清晰的语言和现代的视角把艰深的古典通俗化,让人物、故事鲜活生动起来,使当代读者领略《史记》魅力,阅览千百年前的金戈铁马、人情世态与猎猎旗幡。
张大可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秦汉三国史方向的研究。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其主要著作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史记研究》《史记新注》等,主编高校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献学》等。20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文集》1—10卷。
DI一堂 《史记》——人人的国学根柢书
从现在开始,笔者与读者共同分享一个话题——评说司马迁其人及《史记》其书。本书分十三个专题来评说,总题“十三堂史记通识课”。DI一堂,先评说《史记》这本书的价值。
问:《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答:人人的国学根柢书。前文“引言”,已做了粗陈大意的阐释,这一堂课展开具体的评说。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它既是史学,又是文学,帝王称本纪,人臣称列传,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记叙历史事件,合称纪传体。《史记》内容极丰富,它是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旷世大典。依据《史记》的历史价值与功效、创作宗旨、记载内容等角度,可以说《史记》是一部人人的国学根柢书、人伦道德教科书、继往开来的百科全书。我们用四句话来概括《史记》的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国学之根柢,资治之宝典。分说于次。
一、史家之绝唱
“史家之绝唱”是一句诗意的赞颂,换作叙述语言,就是司马迁对中国史学的贡献,达到了无人企及的境界。《苏联大百科全书》称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之父”。《史记》的问世,对中国史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对中国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对中国史学的贡献和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奠定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地位
中国史学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史官,但这些史官只是记载商王的言行,并负责占卜工作,类似宗教职员。周代继承这一传统,到春秋、战国时代,史籍产生,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的说法。即《尚书》是“左史记言”的典范著作,《春秋》是“右史记事”的典范著作。列国史官形成的著作有晋之《乘》、郑之《志》、楚之《梼杌》、鲁之《春秋》等,均属记言、记事的性质,很少有历史过程的记述与研究。《逸周书》《左传》《国语》《周礼》《仪礼》《世本》《竹书纪年》《战国策》等,也属史籍,其特点多为资料汇编,或修订、解释历史文献。一般成于众手,作者多为史官或者士大夫。成书既非一时一人,因此无法保证严格的体例。因此,先秦史籍成为后世多种史体的源头,故唐代刘知几总结唐以前史体流派有六家:《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先秦史籍占了四家。有比较严格义例的是《春秋》家和《左传》家,代表的是编年体。中国古代史籍的三大体为纪传、编年、纪事本末,ZUI早产生的是编年体。先秦史籍内容庞杂,文字疏简,记事粗略,史实中杂有神话、传说、寓言,又多有后人的增饰,真伪并存,而且先秦史籍没有系统、全面地记载人类的社会活动,只是反映了片段历史,没有独立成为史书,也没有独立的史家概念。殷商是中国史学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秦是中国史学的童年,史籍只是经部的附属。
《史记》的问世,改变了这一状况。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创作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三千多年的通史,不仅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而且以人为主体,建立了崭新的历史观认识体系,这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与先秦史籍比较,是由量变发生了质变,《史记》是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它结束了中国史学的童年而走向成熟。由于《史记》的影响和带动,司马迁之后,史籍蓬勃发展,两汉以后,史籍独立成部,蔚为大观。东晋李充著《四部书目》,史籍已在四部目录中部居第二。
(二)规范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司马迁著《史记》,在史学研究对象上做出的ZUI大贡献,是确立了人本位,即以人为中心。《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是人传;表是人谱;书是人事、人传。此后历代修史便都遵循人本位的“祖制”。
司马迁规范史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提出了许多首创的范例。如果把司马迁的创新加以具体的罗列,至少可以列举以下十个主要的方面:
(1)shou创纪传体,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序列;
(2)shou创贯通古今的通史,建立了历史发展断限理论的年代学;
(3)shou创“太史公曰”的史论形式,提出了系统的史学理论;
(4)shou创经济史传,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意识到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历史起决定的作用;
(5)shou创军事史传,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的战争理论,叙述了战史内容;
(6)shou创学术史传,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7)shou创民族史传,提出了民族一统的思想;
(8)shou创各色人物的类传,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9)shou创语译古文,使艰深古奥的语言通俗化;
(10)shou创历史文学,把历史人物的实录塑造成典型形象。
其他还可以罗列一些,如shou创礼、乐、历、星等各种专题的文化史传,扩大了历史记叙的范围;shou创《大宛列传》,载述外国史事等等。
(三)创立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司马迁怎样写历史,即司马迁编纂史学成书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其二,详变略渐。其三,熔铸改写。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这八个字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一个方法论。司马迁用这八个字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整个历史长河是一个不断兴衰发展的连续系列。“原始察终”,就是追原其始,察究其终。一个历史事件,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把握历史大势,从历史的全过程来看它的原因、经过、发展和结果。“见盛观衰”,是把握与观察的一个方法,就是在兴旺的时候,要看到它转化的起点。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承认历史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变,是历史的永恒主题。所以司马迁写历史,ZUI高原则与目的就是“通古今之变”。
“详变略渐”,是把握古今的一个原则,又是“详今略古”的一个特例。司马迁对古今关系,基本原则是详今略古,在详今略古的前提下,又“详变略渐”,即详变革之世而略升平之世。《史记》述史三千年,共一百三十篇,百年汉史篇幅过半,有六十二个专篇,兼及其他十三篇,共七十五篇。而五帝三代近两千年,只有五帝、夏、殷、周四篇本纪,三代、十二诸侯两篇年表,共六篇。详今略古还贯穿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为何详今略古?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愈古史料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即离今世愈近的历史愈有借鉴价值,这也是详今略古ZUI主要的原因。推广这一原则,愈是变革的历史,愈有借鉴的价值,所以“详变略渐”,成为处理古今关系ZUI重要的原则。
综观《史记》全书,特详四个段落的历史。一为西周建国史;二为战国之世的变革历史;三为秦汉之际的剧变历史;四为武帝建元、元封之间的变革历史。这四段变革历史加起来只有三百多年,只占三千年历史的十分之一,而叙述的内容,占全书五十二万字的百分之八十,即四十余万字。秦汉之际八年,建元、元封之间三十年,合计不到四十年,而叙述的篇目涉及四十四篇,占三分之一,篇幅字数亦约三分之一。
熔铸改写,司马迁称为“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即现代文学上称的再创作。尤其是写古代史,资料贫乏,司马迁不得不点滴搜求,零散积累。司马迁写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全篇只有三千多字,今可按核的资料来自十余种书,有《尚书》《五帝德》《帝系姓》《国语》《左传》《世本》《庄子》《孟子》《韩非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材料不仅零散,而且风格不统一,各种资料有很大的时间跨度,语言不一,甚或事实抵牾。司马迁把杂乱无章的历史资料,熔铸改写成了可资阅读的历史学著作,其创造精神和方法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四)树立了中国史学的进步历史观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主体内容可概括为三方面:其一,大一统历史观。其二,发展、进化、变革的历史观。其三,朴素的唯物历史观。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只说两个例证,以见其进步性。DI一,《史记》开篇《五帝本纪》塑造了人文始祖黄帝,说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史记》全书所写列国世家、周边民族、人物列传,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子孙。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毫无疑义,应归功于司马迁的创造。中华民族共认一个祖先,能唤起同血缘、同地域、同文化的民族亲情,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黄帝子孙,这一民族大一统观念,数千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荣和进步而斗争。“黄帝子孙”至今仍是一个神圣的词语,具有无限的号召力。第二,司马迁述史虽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但有两个显著的进步观点,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后世史家不能望其项背。其一,司马迁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统治者都不能自以为是,而是必须广泛集中百官群臣的智慧。他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匈奴列传》)其二,司马迁认为,民心向背,对一个国家的兴亡起决定作用。“民为邦本”,是儒家宣扬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贡献,是生动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秦朝之亡,是由于陈涉发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子羽暴虐,汉行功德”,这是楚亡汉兴的根本原因。孝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孝文本纪》)。汉武帝专事残酷,郡县相聚而叛,“大郡至数千人”,阻山川,抗朝命,“无可奈何”(《酷吏列传》)。汉武帝晚年悔征伐之事,下轮台罪己之诏,封田千秋为富民侯,改弦更张,西汉才转危为安,出现了昭宣中兴。这是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替司马迁续写的一章。《史记》中的许多进步观点也影响了班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报任安书》
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创始人,就是西汉创作《史记》的杰出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问世,对中国史学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对中国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韩兆琦 《史记》与传记文学研究专家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国学之根柢,资治之宝典。
——张大可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