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35.1 5.1折 ¥ 69 全新
库存1008件
作者凯文·凯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53059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29553613
上书时间2024-12-16
在互联网商业化的5000天后,社交媒体(SNS)开始蓬勃兴起。现在SNS兴起后又过了近5000天了。
接下来的5000天,将会发生什么事?
K.K.预测未来将会是一切都与AI相连的世界,他将其称为镜像世界(Mirror-world)。
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已经超越国界,并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GAFA的规模扩展到可以左右国际社会命运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变,世界到底要向什么方向发展?
物理世界将与虚拟世界融合,同时将产生新的平台,进而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将迎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亚洲世纪。除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K.K.也对社会形态变化进行了预测,涉及商业变革、地缘政治、社会学等。
K.K.没有因不断出现新的技术、产品或流行趋势而迷失方向,而是执着地对科技本质的深层结构进行观察,他在书中指明了产生科技的世界本身具有何种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商业化的5000天后,社交媒体(SNS)开始蓬勃兴起。现在SNS兴起后又过了近5000天了。
接下来的5000天,将会发生什么事?
K.K.预测未来将会是一切都与AI相连的世界,他将其称为镜像世界(Mirror-world)。
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已经超越国界,并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GAFA的规模扩展到可以左右国际社会命运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变,世界到底要向什么方向发展?
物理世界将与虚拟世界融合,同时将产生新的平台,进而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将迎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亚洲世纪。除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K.K.也对社会形态变化进行了预测,涉及商业变革、地缘政治、社会学等。
K.K.没有因不断出现新的技术、产品或流行趋势而迷失方向,而是执着地对科技本质的深层结构进行观察,他在书中指明了产生科技的世界本身具有何种发展趋势。
凯文·凯利,人们经常亲昵地称他为 KK,《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届黑客大会。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凯文·凯利被看作是“赛博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科技预言家”。
章 数百万人一起工作的未来
镜像世界带来的大变革 003
镜像世界产生新的力量和财富 018
全新的工作方式出现 027
工作与游戏融合的时代 034
第二章 进化中的数字经济的现状
AI化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影响 041
后GAFA时代 054
第三章 所有的产业都将因科技重塑
食品的未来 069
交通的未来078
财富的未来090
能源的未来099
教育的未来103
第四章 亚洲的时代与科技地缘政治
亚洲的时代即将到来113
城市的兴起123
第五章 倾听科技 洞见未来
快速变化的时代131
乐观主义者才能创造未来137
第六章 创新与成功的困境
传奇企业家带来的启发155
如何保持思考167
终章5000天后的世界177
科技拓宽了选择的范围179
原书序 5000天后将迎来崭新的巨大平台181
为何可以预见未来183
原书后记 何为乐观主义者
*难做到的是“知己”187
成功者的共性189
在互联网商业化的5000天后,社交媒体(SNS)开始蓬勃兴起。现在SNS兴起后又过了近5000天了。
接下来的5000天,将会发生什么事?
K.K.预测未来将会是一切都与AI相连的世界,他将其称为镜像世界(Mirror-world)。
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已经超越国界,并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产生影响。GAFA的规模扩展到可以左右国际社会命运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变,世界到底要向什么方向发展?
物理世界将与虚拟世界融合,同时将产生新的平台,进而形成新的工作方式和组织形式,我们将迎来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亚洲世纪。除了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预测,K.K.也对社会形态变化进行了预测,涉及商业变革、地缘政治、社会学等。
K.K.没有因不断出现新的技术、产品或流行趋势而迷失方向,而是执着地对科技本质的深层结构进行观察,他在书中指明了产生科技的世界本身具有何种发展趋势。
凯文·凯利,人们经常亲昵地称他为 KK,《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届黑客大会。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周刊》《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凯文·凯利被看作是“赛博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科技预言家”。
25 年内就会出现GAFA 的替代者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说过,“亚马逊必然会消亡”。GAFA 在大约 25 年内就会被取代,不会再有现在的势头,也不会再位列。不过,距离这四家企业彻底消亡还要 100 年的时间。以曾经的世界零售业王者美国西尔斯百货(Sears)为例,早在 20 年前它便已经风光不再, 但是在经历了破产和重组后,如今西尔斯依然在零售业中勉强保有一席之地。
因此,我认为20年后依然会有亚马逊,但在下个世纪到来之前它可能会消失。不过,毕竟是如此大的企业,一部分服务器也有可能留存下来。相比之下,脸书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因此地位更加岌岌可危。谷歌普及率极高,我认为不会消失。不过即便它保留现有的搜索功能,AR搜索业务可能也会由其他企业掌管。总之,*多再经历一代或两代人,GAFA的地位就会发生改变。
除了亚马逊,其他三家企业并没有太多雇员。因此,公司在一段时间内依然会保持人均收入较高的现状,公司也会继续发展。有人认为大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其代表之一就是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没必要增加超过需求量的就业岗位。机遇到处都有,雇佣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由一家公司承担过大的就业压力并非良策。一旦雇员数量增加,想要改变企业文化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人均利润率也会相应下降。因此,我一直认为减少员工人数才是正确的做法。
当今社会中,大企业似乎都被施了魔咒,反对大企业成为主流。我对此持反对意见。对互联网企业而言,扩大规模才是顺势而为。唯有足够大,才会对别人有所帮助。而且,如果一直保持同等规模,企业就很难规避倒闭的风险。
一个大企业在未来会被其他大企业取代,然后取而代之者又会被另一个大企业取代。但是在拥有优势的时期,它们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开发者,所有相关人员都会从中受益。
不仅如此,正因为规模大,企业才有更多可能性。试想一下,想要实施探月计划,我们就需要拥有强大的系统,制作大型的火箭。如果想打造空间站,或是解决全球变暖等问题,我们也需要足够的支持。所以目前流行的“反大企业”趋势是错误的。想要完成更大的计划、确立更大的目标,就必须依托更大的组织。
这样的大型组织需要人力维护,因此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态,都应该具备可持续性。庞大的组织规模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
制约GAFA毫无意义
如前文所述,社会主流意见认为科技巨头的垄断行为危害严重,应该加强对这类企业的制约和管理。但是,很多人可能尚未意识到,对大企业的制约反而会增加它们的力量,导致竞争对手丧失战斗力。因为大企业可以负担因制约而增加的成本,小企业则不能。
对消费者而言,企业受到制约是一件好事,但是对大企业的竞争对手而言这并无益处。未来对数字行业的制约会越来越严格,其结果就是大公司愈加强大,*终无人可与之抗衡。
制约对新兴企业而言更是沉重的打击。比如,应对欧盟制定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需要企业耗费大量的成本,一般企业都不愿意积极应对。但是像脸书和谷歌这样拥有雄厚财力的大公司就不会在意花费重金。刚刚起步的新兴企业没有这份家底和实力,它们要承受巨大的负担,而它们的竞争力也会因此受到损害。
因此,单从竞争这个角度看,所谓的制约只会加剧垄断。以往的垄断会造成产品价格上涨,并由此给消费者带来损失。现在的垄断,因为网络效应,并不会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因为行业间竞相压价,消费者反而能得到不少实惠。如今,垄断引发的问题不在消费者层面,而在于竞争本身,在于因为制约而导致的竞争状态的不断恶化。
制约原本是为了保证相对的公平,其受益方主要是消费者。制约的本意是要促进良性竞争,如果因此损害竞争,未免有违本意。
确实有一些制约可以保证良好的竞争条件。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司法部为了增加行业竞争,根据《反托拉斯垄断法》拆分了世界排名首位的电信公司AT&T。这一举措的确改善了当时电信业的竞争环境。
还有“携号转网”的政策,让消费者在换运营商后能依然使用旧的手机号。这也是一种促进竞争的方式。因为电话号码可以持续使用,所以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就不再会犹豫,不会因为不想换号而勉强使用原有的电信运营商。这样的规定就可以催生新的竞争。
有的制约的确可以促进竞争。不过,至少在美国,垄断其实是对消费者有利的。当考虑竞争的危害时,人们必须切换一下思维,也就是要重新定义一下何为垄断。
尽管如此,美国司法部针对信息产业已经开始着手调查,主要针对脸书、谷歌和亚马逊等大公司,调查它们是否存在违反竞争法的行为。政府拿出《反托拉斯垄断法》采取行动永远是马后炮,总是在局面完全形成后才开始出来约束公司行为。
实际上,事到如今,已经没有出面干预的必要了。现在的垄断只是暂时的现象。因为像AR这样的新技术也不会永远存续下去。如今的垄断现象是所谓的“自然寡头垄断”(指某些产品和服务由单个企业大规模生产经营比多个企业同时生产经营更有效率的现象),因此并不会持续很久。而且,美国政府通常都是在这种垄断达到时才突然开始对其进行关注,并加以制约。
一般来说,一个新的事物从兴起到将上一个占据统治地位的事物驱逐出历史舞台,例如下一个新兴事物完全取代手机,大约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微软和AT&T大约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美国司法部对竞争进行干预这件事,肯定不是做出决定后第二年就能完成的,差不多也要花费10年时间。
但是10年后,当问题得以解决时,政府的制约已经看不出有什么效果了。因为政府当时想要制约的对象,早已经被逐出了历史舞台。这就是我刚刚说的,制约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垄断本身发生了变化,很难再对其加以约束。加之变化速度极快,任何制约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即使大型企业解体,也不会解决什么问题。就好像一些虚假新闻,即便被撤掉,也不可能不产生任何影响。
问题的关键有时并不在于人们集中抱怨的部分,与其将大企业拆散,伤及其元气,不如找出更好的办法。针对越大越强的“网络效应”,我们尚未找到可以很好应对的、有效的工具。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我们很难抑制一件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如同拒绝进步、要求退步一样。因此,我不得不说,如今人们普遍对“大”过于敏感,这是一个错误,一种误解。“大”本身是好的,有人却仅仅因为它们的规模过大就对它们产生抵触情绪。希望大家能理智对待,不要毫无理由地一味反大企业。
K.K.永远是一个对未来的乐观主义者,他更多地是在变动的时代帮助大家找到机会,而不是杞人忧天。作为一位每天接触新科技的作家,K.K.的思想具有前瞻性。《5000天后的世界》所描述的情形,现在正在渐渐浮现!
——吴军
硅谷投资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网络搜索知名专家
到底应该问科技要什么,还是问我们要什么?到底是因为成功而乐观,还是因为乐观而成功?本书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如同过去K.K. 的一致风格,这又是一本“站在未来看现在”的作品。公元1000年的人类自然无法理解甚至想象今日之科技,而我也确信未来1000年后的人类(如果还存在的话)看今天的世界恐怕感觉是原始部落。什么是科技?在过去异想天开,在今天勉为其难,在未来习以为常的这类事物,就是科技。人类面对新科技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高估近期,却低估远期。然而科技的发展却从来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其总会跟随着认知边界的拓展而不断拾级而上。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去拥抱技术变化,并确保科技向善,普惠可及。
——尹烨
华大集团CEO
未来虽远,我们的目光更远。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具可读性的特点。科技以人为本,趋势大于优势。今后的十年,必定是科技重塑生活与产业的十年,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这就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革的力量。
——吕廷杰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联通独立董事
《5000 天后的世界》是一部短小精悍却不失思想性与启发性的佳作,适合所有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读者。K.K. 一语道破预知科技未来的秘诀,就是不断追问科技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帮它实现。这本书给投资者带来热点追踪,给创业者带来长期信心。更重要的是,K.K. 预测未来的方法,是每一位科学技术爱好者都梦寐以求的。
——于江生
Futurewei公司机器学习与应用数学首席科学家
K.K.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描绘了 AI、生物技术、镜像世界和其他前沿趋势。通过新奇前卫的案例和发人深省的见解,K.K.为驾驭瞬息万变的科技领域提供了通往未来的路线图。(而以上这段推荐语,也是我用AI 草拟的。)
—— 范冰
营销咨询专家,《增长黑客》作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