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仁而得仁:孔子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欲仁而得仁:孔子的故事

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70.3 7.2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天津武清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卞朝宁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52419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406165

上书时间2024-12-16

当科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在孔子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众人把孔子生前的言论和事迹整理汇总成册,形成《论语》一书。《论语》是研究孔子直接的材料,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三年守孝期满后,孔门弟子分散四处,传播儒学,随着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关孔子的故事开始在各地广为流传,各类典籍中也多有记载。简单梳理,相关典籍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一、 各类史书。先秦两汉时期,史书主要由官方主导,因此可信度比较高。《左传》《国语》中有许多关于孔子的记载,相关内容大多是经过核实的,而且也能与《论语》形成相互印证关系。比如孔门弟子冉有在担任季氏宰期间,积极协助季康子在国内推行“用田赋”的税制改革,孔子对此坚决反对,《左传》《国语》中均有详细记载,《论语》中则将此事记为“季氏富于周公,而求(冉有)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而且孔子从清理门户的角度对弟子们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篇》)再比如《左传·文公二年》中载有孔子批评鲁国政卿臧文仲“不仁者三,不知者三”的言论,其中“下展禽”“作虚器”等内容与《论语》中的“臧文仲居蔡”“知柳下惠之贤而不立”的说法是一致的。《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孔门七十二贤的求学修业情况,《汉书·艺文志》中则对儒学传承和儒家著作进行了全面梳理,这些都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

二、 儒家经书。儒家以传授礼学知识为主,因此经书主要有“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礼记》又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此外还有曾子受教孝道于孔子而著述的《孝经》。相比较而言,《仪礼》《周礼》内容比较完整,体例也比较规范,因此西汉至王莽时期均被列为官学经典。《礼记》则是用历代习礼者的教学笔记编撰而成的儒学杂记,内容比较杂乱、琐碎,《汉书·艺文志》将其定性为“七十子后学所记”。从思想内容和史料价值来看,《礼记》中既有对国家典章制度(礼制)重要性的深入论述,也有对日常生活礼仪实用性的详细解读,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儒家的礼制精神,值得深入研究。此外,《礼记》中还有许多关于孔子言行和事迹的记载,相关内容也能与《左传》等史书形成相互印证关系。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中记载鲁国公族贵族公为和嬖僮汪锜为了抵御齐国入侵而战死沙场的英勇事迹,孔子给予他们高度评价,《礼记·檀弓下》中也有相同记载。再比如《论语·宪问篇》中记“原壤夷俟”之事,在《礼记·檀弓下》中也有更为详细具体的记载。《大戴礼记》以记录孔子应答言论为主,相关内容涉及儒学核心要义和热门话题,虽然在语言风格上与《论语》不太一致,但是在思想内容上却是相通的。儒家经书是儒学教科书,也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辅助资料。

三、 诸子著述。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下,各个学派都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学说思想,并通过著书立说来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在《孟子》《荀子》《孔丛子》《孔子家语》等儒家著述中,孔子当然是重要的人物,因此有关孔子的记载很多,不过在子贡、宰我等弟子的推动下,孔子此时已经超凡入圣,“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世俗的孔子逐渐被神圣化的孔子取代。在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著述中,《庄子》《列子》《墨子》《慎子》《韩非子》等书中虽然也载有许多与孔子有关的故事,但是真实的成分不多,孔子基本成为宣传其他学派思想的工具或受到无情嘲讽或严厉批判的对象。诸子著述在学说思想方面形成对立,相互驳难,这些都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 历代类书。汉人著述,搜集散简,以类相从,“类”是按照某一主题归类,如“立节”“贵德”“侍君览”“泰族训”等。此类著述主要有两汉时期的《吕氏春秋》《淮南子》《贾子新书》《韩诗外传》《说苑》《新序》,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论》《搜神记》《拾遗记》等。类书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主要服务于某一主题,所以有关孔子的故事演义的成分比较多,艺术价值大于史料价值。不过类书中所记载的许多故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这些都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参照资料。

五、 战国竹简。近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出土了大量战国竹简和木版,如《郭店竹简》《定县八角廓儒家者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等,其中有许多儒家著作。这些新近发现的竹简和木版是研究孔子的重要补充资料。

对于记载孔子言行事迹的古代典籍做出上述分类,目的在于让读者对故事的真伪虚实能有一个大致判断,毕竟故事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有些可信,有些则姑妄听之。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典籍中有关孔子事迹的各类记载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然而自古及今几乎没有人来专门研究这种文化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南朝时期有人曾把孔子言行的相关记载搜集、整理为《孔子正言》,唐人王勃也编有《次论语》,但是这些著述已不存见。清人马骕编撰的《绎史》中有《孔子类聚》一卷,把分散在古代典籍中记载孔子言论和事迹的各种史料汇总在一处,便于研究者查阅。孙星衍也编撰了《孔子集语》,不过他主要是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校勘等,既没有分析,也没有评述,也就是说,死材料没有活用,因此没有多少新意。今人研究孔子(包括海外学者),多着力于儒学思想的理论性研究,论文很多,专著也不少,然而基于文化传承和市场推广的普及性研究则无人问津,因为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读书为文,总是在雅俗之间纠结,雅是学术研究的专业性,俗则是喜闻乐见的通俗性,两者似乎难以折中、调和。我在完成《论语三评》(《论语人物评传》《论语事件评述》《论语言论评析》)之后,手上积累了大量研究孔子的原始材料,于是我决定走“俗”的路线,用这些材料来编著一本有关孔子故事的通俗读物,这样既可以普及儒家文化知识,又可以调动读者阅读古代典籍的兴趣。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又扩大文献检索范围,从八十余种古籍中整理出一千多条与孔子言论事迹相关的原始材料。经过认真研读和仔细筛选,选取部分叙事性较强的资料来进行文学加工,终形成近三百个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相对完整的小故事。

本书从收集资料到完成写作历时四年有余,这个时间跨度确实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其间我基本维持全天候的写作状态,可见“俗”一点儿不比“雅”简单省力。

简单概括一下,本书在写作和体例方面有几个特点:一是史料齐全,内容丰富。在先秦各种学说思想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本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观点,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并且按照故事类别分为20个大类。迄今为止,本书应该是关于孔子故事为齐全的普及读物之一。二是与《论语》联系紧密,形成呼应。本书中有许多故事对《论语》中的孔子言论进行深入解读,两者联系紧密,相互阐发,因此本书可以用作研读《论语》的辅助读物。三是知识性强。结合叙事,穿插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前因后果、人物特征、思想观点等,在叙事中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介绍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儒家思想内涵。此外,在每一大类之前专门设有一个“概说”部分,重点向读者介绍相关知识,加深读者对每个故事的理解。在每个故事的文末还注明征用古籍出处,便于读者进一步查阅研读。为了不影响阅读效果,许多知识介绍都以页下注的方式呈现,“著者按”的内容有简有繁,读者可读可不读。四是可读性强。在体例上,叙述是本书写作的主要方式,通过完整流畅的叙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历史感强的人物,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当然,由于著者能力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乖错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卞朝宁

                                                                                                                 2021年夏于南京曲水斋

 



导语摘要

本书聚焦先秦各种学说思想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观点,从八十余种古籍中整理出一千多条与孔子言行生平事迹有关的记载。经过认真研读和筛选,精选出近300条故事性较强的资料来进行文学加工,形成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完整的故事,并按照类别分为20个大类。在叙事中穿插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人物特征、思想意义等内容介绍,并通过分析来介绍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儒家思想内涵。通过完整流畅的叙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历史感强的人物。



作者简介

卞朝宁,20世纪80年代师从南京大学史学名家刘毓璜攻读先秦思想史专业研究生,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研究,代表著作有《<论语>人物评传》《<论语>事件评述》《<论语>言论评析》等。



目录
一、世本 六则

01.显赫身世

02.避祸奔鲁

03.感天而生

04.慎葬父母

05.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

06.后世不昌

二、观周 四则

01.学礼于老子

02.学乐于苌弘

03.观乎明堂

04.宥坐之器

三、适齐 十一则

01.齐景公问霸

02.齐景公问政

03.齐景公为大铡

04.齐景公以弓招虞人

05.齐大旱

06.周趋王之庙遇灾

07.游于齐而不见晏子

08.陈氏戮其小臣

09.齐之危病若无辖之车

10.在齐闻《韶》

11.固辞尼豁

四、用鲁 十四则

01.螭食乎清而游乎浊

02.季孙氏赐以粟千钟

03.玛瑶之争

04.阳虎之乱与东周之志

05.三年有成

06.鲁侯欲以孔子为大司寇

07.断狱屯屯

08.断父子相讼案

09.往见盗跖

10.夹谷之会

11.堕三都

12.行摄相事而有喜色

13.坐朝七日而诛杀少正卯

14.去父母之国迟迟行

五、周游 十则

01.削迹于卫

02.畏于匡邑

03.伐树于宋

04.遭谗不进

05.相失东门

06.过蒲要盟

07.临河兴叹

08.厄于陈蔡

09.道穷于楚

10.干君七十余

六、归鲁 二十四则

01.自卫返鲁

02.与鲁哀公论大礼

03.与鲁哀公论儒行

04.答鲁哀公圣君之问

05.与鲁哀公论国家之存亡祸福

06.与鲁哀公论身不下堂而国治

07.与鲁哀公论舜冠

08.有邦之道与相邦之道

09.与鲁哀公论无攻无守之道

10.与鲁哀公论用兵

11.与鲁哀公论“莫众而迷”

12.与鲁哀公论五仪

13.与鲁哀公论取人

14.与鲁哀公论小辨

15.与鲁哀公论西益不祥

16.与鲁哀公论非命之死

17.与鲁哀公论君子不博

18.鲁邦大旱

19.季康子问于孔子

20.反对用田赋

21.季氏旅于泰山

22.祸起萧墙之忧

23.鲁人烧积泽

24.《丘陵之歌》

七、求道 十四则

01.观于东流之水

02.吕梁观水

03.济乎觞深之渊

04.南至沛见老聃问道

05.见老莱子求学进业之道

06.亢仓子视听不用耳目

07.卫有恶人日哀骀它

08.鲁有兀者王骀

09.鲁有兀者叔山无趾

10.孟子反、子琴张临尸而歌

11.不道之道和不言之言

12.未有天地而可知

13.颜渊为学日益

14.哀莫大于心死

八、崇礼二十四则

01.卫文公入朝于周

02.不如多与之邑

03.卫公使其大夫求婚于季氏

04.卫将军文子将立先君之庙

05.八佾舞于庭

06.吊昭公夫人吴孟子

07.正假马之名

08.康子昼居内寝

09.丧欲速贫

10.孟氏之臣叛

11.杀人亦有礼

12.赵襄子善赏

13.邾隐公既即位将冠

14.凶事不豫

15.让登之礼

16.不法之礼

17.扶轼之礼

18.食祭之礼

19.乡射之礼

20.待客之礼

21.执杖之礼

22.观蜡有感

23.君子为礼

24.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九、儒业 十八则

01.从老聃助葬

02.观延陵季子葬子

03.其日明器,神明之也

04.子游问丧具

05.在卫相礼

06.往如慕而返如疑

07.勿殇嬖僮汪蹄

08.孟孙才居丧不哀

09.鲁大夫练而床

10.死欲速朽

11.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

12.助丧原壤

13.除丧弹琴

14.拱而尚右

15.朋友有服

16.吊哭的讲究

17.哭子路于中庭

18.哭掉一匹马

十、敬慎十则

01.金人铭

02.齿坚于舌而先之敝

03.罗网之患

04.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05.微言之祸与自公之乱

06.赵氏其昌乎

07.东闾子尝富贵而后乞

08.齐高庭问事君子之道

09.见之以细而观远化

10.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

十一、善说 十三则

01.大忘之忘

02.陈惠公筑凌阳之台

03.以黍雪桃

04.楚弓楚得

05.多所知与无所知

06.陈恒欲作乱于齐

07.马逸食农夫之稼

08.阿谷停云

09.以莛撞钟

10.子贡誉仲尼

11.堂衣若扣孔子之门

12.浸水与膏雨

13.颜渊借栉

十二、论政 二十则

01.三公问政

02.与鲁哀公论政

03.与鲁哀公论为政

04.与宋景公论长有国之道

05.宋大水

06.与卫出公论任臣

07.反对铸刑鼎

08.“齐之以礼”与“齐之以刑”

09.有礼刑省无礼刑繁

10.御马有术

11.民之父母

12.子张问入官

13.季桓子使仲弓为宰

14.子路治蒲

15.宓子贱治单父

16.颜渊欲东至齐求仕

17.子羔为卫之士师

18.弃灰于道者刑

19.苛政猛于虎

20.奉先王雅琴礼乐奏于越

十三、知人 十五则

01.九徵识人法

02.誉赏毁罚贤人不居

03.人君孰为贤

04.人臣孰为贤

05.大夫有差等

06.臧文仲、臧武仲孰贤

07.误判赵氏

08.楚令尹子西不免于白公之难

09.荆公子行年十五而摄荆相事

10.天生宰豁以亡吴

11.弟子孰为贤

12.赐之华不若予之实

13.颜渊攫甑中灰饭而食之

14.有诸中必行诸外

15.舍于沙丘知主

内容摘要







本书聚焦先秦各种学说思想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观点,从八十余种古籍中整理出一千多条与孔子言行生平事迹有关的记载。经过认真研读和筛选,精选出近300条故事性较强的资料来进行文学加工,形成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完整的故事,并按照类别分为20个大类。在叙事中穿插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人物特征、思想意义等内容介绍,并通过分析来介绍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和儒家思想内涵。通过完整流畅的叙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历史感强的人物。




主编推荐

卞朝宁,20世纪80年代师从南京大学史学名家刘毓璜攻读先秦思想史专业研究生,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思想研究,代表著作有《<论语>人物评传》《<论语>事件评述》《<论语>言论评析》等。



媒体评论

——孔子是殷商王室后裔,子姓,因此他的贵族意识很强,这既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关键因素,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遭遇无数凶险与困厄,尴尬的一次经历是他在郑国都城东郭门一带与弟子们走散失联,一个人失魂落魄站在路旁,被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门弟子子贡活动能力极强,学业之外,他还有很多事务需要打理,事情一多,时间就不够用了,所以他向孔子提出休学申请。

——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他参悟天地运行、阴阳变化、人生休咎、政治得失的大道理,人生修养达到知天命而无大过的境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