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急速发货
¥ 109.1 7.4折 ¥ 14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俞国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99773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29368233
上书时间2024-12-15
《社会心理学的时代实践》全书分为九个章节,论述了社会心理学在国际及国内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心理现象,梳理社会心理特点,并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该书以敏锐的时代视角和客观的学术眼光,将新时代社会转型看作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靶场”,对当下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国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信任感、腐败现象、自杀现象以及阶层变迁、社会变迁对社会心理特征的影响等进行探索研究。
俞国良,男,浙江杭州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兼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原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职教学会德工委副主任、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等30多项。在SCI、SSCI收录论文40多篇,《心理学报》《教育研究》《新华文摘》论文50多篇、CSSCI论文300多篇,专著有《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发展》《创造力心理学》《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学的立场》《社会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和《探微集5卷》《心育研究书系5卷》等多种。曾获国家图书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次专题报道。
引言:让社会心理学走进时代
章 国际视域中的中国社会心理学
节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枢纽学科
第二节 亚洲社会心理学的突围与格局嬗变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突破口
第四节 以本土化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国际化
第二章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融合与发展
节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特征与发展路径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靶场”
第三章 自我和谐目标与国民幸福感变迁
节 幸福感:测量、影响因素及其进展
第二节 自我和谐目标:模型、测量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社会转型:国民幸福感的震荡与变迁
第四章 人际知觉偏差与国民信任感缺位
节 人际好奇的概念、功能与理论解释
第二节 人际冲突:基于人际知觉偏差的视角
第三节 人际和谐:基于青少年友谊研究的新进展
第四节 社会转型:国民信任感缺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第五章 社会比较效应与国民安全感缺失
节 社会比较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社会比较:对比效应抑或同化效应
第三节 社会转型:国民安全感缺失的现状、表现与对策
第六章 权力认知与腐败现象
节 权力认知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第二节 权力滋生“腐败”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第三节 问责是社会心理学不可忽视的概念
第四节 反腐倡廉是一场持久的“心理战”
第七章 死亡心理与自杀现象
节 死亡心理:外部防御抑或内在成长
第二节 自杀的人际关系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
第三节 社会转型:以某市为例的大学生自杀成因与对策
第八章 文化变迁与中国新兴社会阶层心理分析
节 文化变迁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第二节 自我抽离:一种适应性的自我反省视角
第三节 社会文化变迁中国民无处安放的社会焦虑
第四节 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国民心理预期的影响
第五节 社会转型: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
第九章 社会时代背景与中国社会心理特征嬗变
节 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学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多元文化价值对青少年榜样选择的影响
第三节 老龄化社会来临对终身化老年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社会心理变迁对社会舆论引导的影响
第五节 社会心理服务对社会心态培育的影响
第六节 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心理特征的嬗变与走向
结语:让社会心理学走近大众
附录:作者社会心理学著译一览(2000—2021)
《社会心理学的时代实践》全书分为九个章节,论述了社会心理学在国际及国内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心理现象,梳理社会心理特点,并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该书以敏锐的时代视角和客观的学术眼光,将新时代社会转型看作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验靶场”,对当下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国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信任感、腐败现象、自杀现象以及阶层变迁、社会变迁对社会心理特征的影响等进行探索研究。
俞国良,男,浙江杭州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心理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兼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和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原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职教学会德工委副主任、武汉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等30多项。在SCI、SSCI收录论文40多篇,《心理学报》《教育研究》《新华文摘》论文50多篇、CSSCI论文300多篇,专著有《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发展》《创造力心理学》《社会转型:社会心理学的立场》《社会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和《探微集5卷》《心育研究书系5卷》等多种。曾获国家图书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次专题报道。
作为一名学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一名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成长、已过天命的“中年学人”,我很想为这个如火如荼的新时代、可圈可点的社会转型期做点事情,留点记忆。无奈受条件和学识所限,虽有一腔热血和一片忠诚,也只能尽心尽力、嘶破嗓子喊上几声,不仅仅是为学术服务于社会实践摇旗呐喊,也是为处于复兴中的华夏民族承担一个子民的义务和责任。我想,这也是一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基本操守!无需置疑,心理学是“舶来品”。缘其“舶来品”,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有名无实,在学术阵营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无足轻重。特别在我国,也就是“花瓶”摆设而已。直到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心理学以其独特的贡献,才被人刮目相看。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一方面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环境、管理和宣传等领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至今已有四位科学家因为心理学的杰出研究工作而荣登诺贝尔奖的殿堂,这便是有力的证据。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的调查表明,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文明发达的程度。至于国人为什么对心理学有偏颇认识,其症结在于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经院传统,擅长做“纯学术研究”且自得其乐。殊不知,学术研究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环境,也无法离开现实社会生活实践而存在。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也应经世济民,学以致用,把“穷理”与“经世”结合起来,勇于任事,实践“论须有益于社会,文须有益于人民”,关注时代需要,重视百姓生活,着力实践服务。我始终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认同,只有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社会才会承认心理学的价值,才会给心理学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心理学有多大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研究成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这方面,美国的兰德公司、英国的费边社、德国的“五贤人团”等智库已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林林总总的心理学大家庭中,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转型做出重要贡献的分支学科,首推社会心理学。因为,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惟其如此,其根本任务在于,根据社会生活建构知识体系,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很好地解释、理解、预测和控制社会行为;同时,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社会生活实践提供帮助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生产力。因此,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心理现象,梳理社会心理特点,引导社会有序发展,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新机制,这是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工程,是目前社会心理的“新常态”,是社会心理学工作者专业成长的“新路径”,也是我国社会心理学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应持的基本立场。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中社会心理学的立场抑或时代实践,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导向”和“实践问题解析”两个方面进行诠释,即所谓“顶天立地”和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本书的主旨思路、主要内容以及我与课题组多年来的思考与践行。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